Jia77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4:50 分享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4:50 一片天空 + 一名飞行员 + 一位设计师 + 一架战斗机= 一段传奇。 永远的空中骑士-红男爵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欧洲各国飞行员之间盛行着“骑士豪侠”风范。虽然飞行员们身处在各自敌对的阵营,但是无论是德国、英国还是法国,飞行员们一致遵循着中世纪的骑士传统,在战场上表现出十足的“绅士风度”。在这个意义上,空中格斗更像是古代骑士间一对一的文明单挑,而不像是你死我活的拼命。在这个盛产“飞行骑士”的传奇时代,诞生了一个空战史上不朽的人物:“红色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 “红男爵” 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红色男爵”的血红色福克Dr1型三翼战斗机席卷了整个西线战场,象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四处滚动。他被德国公众称为红色飞行员,而在英国的宣传机器中,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红男爵”(Red Baron)。 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理想、憧憬与辉煌。他发明了双机一体的“空中马戏团战术”,但在一对一的空中格斗中他不允许僚机加入协助,因为他以骑士自居,以自己所拥有的骑士血统为傲,他的信仰是古老的骑士规章与荣誉。他在天空中是如此的显眼,有如一位披着红色战袍的日耳曼骑士。 早年岁月 1892年5月2日曼弗雷德-阿尔贝里希-弗瑞赫-冯-里奇特霍芬出生于西里西亚的一个普鲁士的贵族家庭,父母是普鲁士贵族阿尔贝里希-冯-里奇特霍芬少校和他的妻子库宁古德。“里奇特霍芬”是“公正廉明”的意思,这个姓氏早先由神圣罗马皇帝列奥波德一世赐给他的家族。曼弗雷德是少校的 3 个儿子中最年长的(他上面还有一个叫伊尔丝的姐姐),他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 10岁时的里奇特霍芬(头发太长了,有点象女孩子) 男爵的母亲库宁古德和少年时的里奇特霍芬 里奇特霍芬和他的母亲、姐姐、兄弟 里奇特霍(右)与父亲阿尔贝里希·冯·里奇特霍芬(中),兄弟罗特(左) 在穷兵黩武的德意志帝国教育制度下,曼弗雷德 11 岁即进入霍尔施泰特的少年军校接受军事训练,后被推荐到皇家陆军学院深造。曼弗雷德是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他头脑清晰、文化成绩亦十分优秀,甚至考得奖学金。他在军校里显示出卓越的马术天赋,这也是他日后进入骑兵部队的一个契机。1911 年 4 月,曼弗雷德毕业后被分配在第 1 枪骑兵团(“亚历山大三世”团)-一支以血红色作为标志的精锐部队。1912年他晋升少尉。 1913年里奇特霍芬在第1枪骑兵团的骑马比赛中(最左边),地点是布雷斯劳 不走运的是在二十世纪初,骑兵部队已经明显落伍。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骑兵失去了机动作战的天地,堑壕战、阵地战成为地面战斗的主流。当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曼弗雷德希望在新兴的航空领域再度挑战自我。于是他在 1915 年进入航空战斗群,由于训练仓促无法让他独立飞行,再加上天资并不是太好,学完飞行后,曼弗雷德在天上的第一个差事是当侦察员,这根本无法满足他好斗的天性。但是当他遇到奥斯瓦尔德-波尔克后,一切都起了变化。和当时很多飞行新手一样,曼弗雷德将波尔克视为英雄和偶像。在波尔克的影响下他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年轻的里奇特霍芬出身名门,体格健壮,性格坚毅,办事果敢,胆量过人,很快他摆弄飞机就像挥舞马刀一样得心应手:1915 年 10 月 10 日,曼弗雷德的朋友乔格-祖默尔中尉对他进行了 24 个小时的飞行训练,然后他就第一次放了单飞!不过这点飞行时间显然不够,曼弗雷德在降落的时候把飞机摔得一塌糊涂。(二战中拥有352架战绩的德军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在第一次战斗飞行中也把飞机摔了个乱七八糟,看来这是超级王牌的一个共有特征) 奥斯瓦尔德·波尔克是里奇特霍芬心中的英雄和偶像,对他今后的飞行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在1916年的一次战斗飞行中由于友机相撞而死 面带微笑的里奇特霍芬(摄于1916年) 其实早在 1915 年 9 月他还是侦察员的时候,曼弗雷德-里奇特霍芬就和一架法军飞机交火并将它击落,但是由于敌机坠落在协约国控制区,这个战果因无法确认而不被承认。虽然运气不佳,但是曼弗雷德仍旧满怀希望地继续寻找猎物。 1916年2月21日旷日持久的凡尔登战役开始,协约国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德国充分利用尖子飞行员,组成机动灵活的狩猎小队,保持住了空战的主动权。曼弗雷德应波尔克的邀请来到西部最前线报到,服役于奥斯瓦尔多.波尔克领导的第 2 狩猎中队,主要飞 信天翁DII 双翼战斗机,虽然他因后来那架 福克Dr.I 三翼机而著名,但实际上他的大部分飞行时间和战果都是在双翼机上取得(比如 信天翁DII 和 DIII)。终于,曼弗雷德在 9 月 17 日首开记录,击落一架英国飞机,这是他第一个得到官方承认的战绩。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 10 月的悲剧:波尔克在一次近距离缠斗中与友机相撞身亡。其实1916 年 4 月 24 日,里奇特霍芬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就首次击落敌机,但是这架法国纽堡飞机还是掉在协约国控制区于是这个战果还是没有被承认。便至11月底,他已击落10架飞机,声名鹊起。 红男爵(正中)在他的信天翁DⅡ双翼战斗机前 9月3日红男爵(左)在取得第2个战果时同战友们在庆祝 1916年11月23日,天空晴朗无云,里奇特霍芬驾驶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米的高空巡逻,他警惕地向四周观察。突然,他在右前方发现3架英国飞机,其中一架就是由英国王牌拉诺埃·霍克少校驾驶的“阿尔科 DH2”战斗机。狭路相逢勇者胜,勇猛好斗的里希特霍芬立即扑了过去,拉诺埃·霍克也非等闲之辈,立即率领3机抢占高度优势,占据了有利位置,而里奇特霍芬的飞机所处位置不利,只能在较低的高度等待敌人的攻击。 当霍克的飞机俯冲下来时,里奇特霍芬迅速进行机动摆脱,但霍克并不放过,紧紧地咬住对手,两架飞机在空中拼命地进行“咬尾”式地转圈。他们先是向右转了20多圈,后又向左转了20圈,他们的高度从2500米,打到2000米、1500米、800米,还是难分仲伯,谁也不能占到丝毫便宜。这时,风向帮了里奇特霍芬的忙,两架飞机被风刮到德军阵地一边,高度越来越低,飞机越来越深入德军领地。按道理,霍克应退出战斗,但杀红了眼的他冲里奇特霍芬挥了挥手,示意继续,里奇特霍芬被这一手势激怒了,双方完全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式。 拉诺埃·霍克和“阿尔科 DH2”战斗机 双方在天空疯狂地大兜圈子,缠斗在一起。僵持中,霍克逐渐感到在德军上空久战对自己不利,又没有把握短时间内搞定对手,便想且战且退,于是做了一连串的筋斗和其他机动动作,以为可以摆脱里奇特霍芬了,但这次他失算了,在他改出的一瞬间,里奇特霍芬出现在他的后方,并对准霍克开火,击中了霍克的左机翼。此时,霍克的飞机离地面只有90米,他还想拉起来做机动,但只能进行水平动作了。顽强的霍克一面做着S形机动左右规避,力图摆脱里奇特霍芬的追击。一面试图拉高回到己方领空再战,但是为时已晚,里奇特霍芬牢牢地占据了主动权,不停的对着霍克射击,从50米打到30米。最后,一串子弹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霍克当场毙命,飞机同时坠地。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得里奇特霍芬名声大振。这是里奇特霍芬击落的第11架飞机,也是他击落的第一位英国王牌飞行员。不久,他荣获普鲁士最高奖赏――“功勋奖章”。 著名的“蓝色马克斯”——由德国皇帝亲自颁授的“功勋勋章” 里奇特霍芬一生所获得的勋章 “血腥四月”-恐怖的“红男爵” 1917 年是英国皇家空军不幸的一年。1 月 4 日,曼弗雷德的战绩上升至 16 架,这在当时还存活的德军尖子中列首位。1 月 12 日,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获得皇帝亲自颁授的“功勋勋章”(俗称“蓝色马克斯”),这是当时德国各邦中的最高勋章(由于在 17 世纪设立时普鲁士的宫廷语言是法语,所以这枚勋章的名字竟然是用法文拼写的)。 在成为第 11 狩猎中队的指挥官后,曼弗雷德将自己战机的一部分涂成了血红色,他认为这样可使地面上的友军便于识别,以防止误击。此外他特别选择血红色也是为了纪念以同一颜色为标志的第 1 枪骑兵团。这引起了一股潮流:他的队员们也争相将自己的飞机部分涂成血红色,以显示团结一致的精神!第 11 狩猎中队的战绩异常出,以至于在战争后期,许多英军飞机涂上了红鼻子以表示“我们一定打下红男爵”的决心。 第11狩猎中队的飞行员们,里奇特霍在飞行座仓中,他的兄弟罗特坐在地上 里奇特霍(中)和兄弟罗特与第11狩猎中队的飞行员们 1 月 24 日,曼弗雷德的 信天翁DIII 双翼机的下部机翼在日常飞行中自行折断-这种飞机经常闹出此类故障。3 月 9 日,他在奥佩上空被击落但是很快在同一天再次升空。 信天翁DIII 一九一七年夏红男爵正准备登上信天翁DⅢ型 红男爵的信天翁DⅢ双翼机正在滑跑 4 月 7 日,曼弗雷德晋升骑兵上尉,这也是他最终获得的军衔。糟糕的是,曼弗雷德的队员在 4 月 8 日驾驶 信天翁DIII 的日常飞行中再次遇到下部机翼折断的故障。他大为恼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抗议信并投寄到柏林。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拿到了这封信并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了全文,老头立即赶到前线查看损坏的飞机,还顺便察看了英军的索普维茨三翼机。回国后,福克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和双翼机的情况改进设计出了著名的 Dr.I 三翼机,可以说这里面有曼弗雷德的一半功劳吧。 信天翁 DⅢ和福克Dr1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红男爵在试飞福克DrI三翼机(该机未涂红色)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Jia77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4:52 Author 分享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4:52 4月,阿拉斯战役爆发,德军的尖子飞行员令占据数量优势的英军损失惨重, 4 月的天空都被德军飞机占领。德军一个月内共击落英机150架和法国与比利时飞机200架,其中,他的中队击落89架。英国空军在这个月损失了912 名飞行员和侦察员!其间有21 架战绩算在了曼弗雷德的帐上,他在 29 日一天之内击落 4 架敌机,这是他个人单日的最佳战绩。英国人称阿拉斯战役的空战为“血腥的四月”。从此“红男爵”名震天下。他的战绩仍不断激增,在取得第 41 个战果后曼弗雷德奉命调离前线,他的胞弟-同样是一名尖子飞行员的罗特-里奇特霍芬接过狩猎中队的指挥权。此时里希特霍芬已击落敌机52架,超过了被称为“空战之父”的前辈,击落40架敌机的奥.波尔克。(里奇特霍芬的家族可谓是王牌飞行员的家族,他的弟弟和堂弟也是一战中的王牌,只不过他的名气实在太大,只要一提到里奇特霍芬这个姓,旁人就只会想起他来。而事实上,他的这两个兄弟也都在二战中的纳粹德国空军中担任要职。) 左:里奇特霍芬的胞弟罗特·里奇特霍芬(击落42架飞机的王牌) 中:里奇特霍芬(左)和罗特的合影 右:里奇特霍和兄弟罗特(右)穿着不同的飞行服在一起 从 5 月 1 日到 6 月初曼弗雷德都在休假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打猎或是出席宴会,其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这位空战英雄。6 月 24 日,曼弗雷德任新成立的第 1 联队指挥官,这支部队在他阵亡后被命名为“弗瑞赫-冯-里奇特霍芬联队”。 6月,里希特霍芬担任了第一狩猎大队指挥官,换装了 新型Dr-1型飞机,并涂上红颜色和螃蟹图案,更加如虎添翼。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一种叫做“空中马戏团的”战术,数架飞机编成圆圈队飞行,每架飞机攻击前方飞机的同时都有另一架飞机做掩护,犹如马戏团的表演,并且由于当时飞机的转场是和马戏团一样,都是靠火车运输的,所以他把自己率领的飞行中队命名为“飞行马戏团”。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九日红男爵陪同鲁登道夫将军视察里奇特霍芬联队 红男爵(右)和voss 7 月,曼弗雷德被道格拉斯-康奈尔上尉和阿尔伯特-伍德布里基少尉(木桥少尉?)击落,虽然他安全地迫降但还是头部中弹,在以后的岁月里曼弗雷德一直受到剧烈头痛的困扰。但他还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空战的胜利,表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和精神。 红男爵头缠绷带在医院养伤 一张很温馨的照片-年迈的父亲在探望养头部负伤的儿子 红男爵和医院的护士在一起 红男爵头缠绷带重返部队参战 此后,德军上层考虑到“红男爵”的宣传价值而有意地对他进行保护,起初是劝说他退出前线不再飞行,可是这根本行不通。于是上层硬性规定除非情况危急,否则联队长不准升空作战。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曼弗雷德总是寻找种种理由溜进机场驾机作战。尽管如此,曼弗雷德还是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管理事务和社交场合。不过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最后“红男爵”还是恢复了全天战斗的习惯,而上层也意识到无法阻止他的决定。于是他们也就此放手让他去作战-毕竟这一行没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第 1 联队在 8 月接收了第一架 福克Dr.I 三翼机,曼弗雷德驾驶它在 9 月 1 日获得了第 60 次空战胜利。9 月 6 日他离开前线进行了一段康复疗程,在 10月赶回前线后他又开始飞 信天翁D.V 战斗机。 红男爵在取得第61个战果后站在他的福克DrI三翼机后 1918 年 4 月,曼弗雷德驾驶着编号 425/17 的 福克Dr.I 三翼机取得了击落 2 架敌机的战绩,很多描写“红男爵”的作品都将这架三翼机作为他的象征。虽然曼弗雷德在他的飞行生涯中大部分是飞双翼机,但是它们只是部分地被涂红,而这架伴随他走完生命旅程的三翼机却是从头到尾全部血红色,也许这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红男爵”的形象吧。 里奇特霍芬和他的爱犬Moritz(背后就是那架著名的福克DrI三翼机)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飞机80架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纪录终止了。这时距离战争结束只有寥寥几个月的时间,德军不得不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协约国飞机和不断增长的己方损失,“协约国飞机越来越难对付,”曼弗雷德亲笔写道,“除非跟踪追击到敌军阵地,否则很难打下它们。” 早晨在卡普利村,德国空军第1战斗机联队的机场上,彩色三翼飞机刚刚被发动,并移动到起飞位置。在它们中间那架血红色的福克Dr.I型战斗机属于联队长--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队友注视着他的几分钟里,这位著名的红男爵做好了起飞准备,并且向将和他一起进入战场的队友下达了最后几条命令,便驾驶福克与其他4人分两组起飞向着索姆河战场上空飞去。 这张照片被认为可能是里奇特霍芬最后一次出征前所摄 上午9点30分,英军第209中队的5驾“骆驼”飞机在加拿大飞行员罗埃·布朗上尉的带领下也起飞作巡逻飞行,其中有一位新手维尔福瑞·梅伊中尉。几分钟后,英军又有每组5架的两组“骆驼”飞机升空,其中一组的领队是美籍飞行员李·保提利尔上尉。10点多,保提利尔上尉的机队发现了两驾德军的“信天翁”侦察机,并击落一架,就在追赶第二架时,布朗上尉的机队也发现了,赶来协同作战。不久,里奇特霍芬的机队与友军第5中队战机混编,也飞入这一空域。这时在附近还有一场混乱:两驾澳大利亚侦察机被4架德机追打。布朗见状让新手梅伊留空观察,自己带领3驾由老手驾驶的飞机冲向德机。就在布朗的机队俯冲下去的时候,里奇特霍芬的机队正好遇上梅伊。慌乱中的梅伊抓起机枪乱扣一通,结果机枪卡了壳,这使他更加惊慌,只得拼命往下俯冲。他拉平后心想已经摆脱敌人,没想到里奇特霍芬却紧紧地咬在了他的后面。此时,布朗也发现了新来的德国飞机,立即高速冲上,一下子就追上了里奇特霍芬并向他干扰性的射击了一阵,但没有击中里奇特霍芬,而里奇特霍芬只被迟缓了几秒钟,仍驾机全力追击梅伊。梅的飞行技术很臭,他一直飞不高而且晃晃悠悠,但这反而使得曼弗雷德难以捕捉到他。梅在战后承认:“这救了我的命。” 与里奇特霍芬并肩作战的第5中队很快发现了这位德国王牌飞行员中的王牌违反了他自己一贯强调的空战规则,为了追逐一驾无援单机而一头钻进了英军高炮阵地。此时的里奇特霍芬已飞进英军阵地两英里,并且还在继续向纵深深入,“红男爵”的末日来临了。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就在两机贴地拉起想越过一座山头的时候,很早就注视着这一幕的澳大利亚机枪手,对准“红色男爵”就是一排子弹,就在机枪手发出子弹的当口,“红男爵”也给了“骆驼”一串子弹,山脊上激起了一片尘土,然而“骆驼”毫发未损,随即消失于山谷中。而“红色男爵”则被真正打中了,碎片从机上散出,里奇特霍芬先是被子弹击中飞机,接着被击中身体右部,子弹先打到脊柱,偏向后再由左腔穿出。此时,飞机发动机吼叫了一声,就熄了火…… 红男爵的最后一段历程…… 红色:里奇特霍芬 黄色:梅 蓝色:布朗 关于谁击落“红男爵”在战后争议颇多而且一直没有定论,很多人认为是地面上的澳大利亚枪手干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赶来援救梅的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打中了曼弗雷德。而在当时由于击中“红男爵”的澳大利亚机枪手罗勃·彪伊与威廉·埃文斯只是无名小卒,因此英国皇家飞行团将军功授给了布朗上尉。许多年后,他们两个才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及“骆驼”式战斗机及勋章 不管怎样,“红男爵”再也无法操控他的爱机,他坠落在科比-布雷公路旁边的田野上。此时,是上午10时50分。地面协约国部队立即赶到了飞机旁边,发现里奇特霍芬已被打得像一具破洋娃娃,脸部被飞机上的机枪枪托撞烂了,下半身已被血浸透,脖子上还挂着一架小望远镜。检查尸体时发现他是因子弹穿肺而过,造成大出血而死亡。但他至死仍紧紧地握着操纵杆。由于他的名声是如此的显赫,有很多协约国士兵赶来捡取他飞机的红色破片留作纪念。噩耗传到德军,引起了更加强烈的震动,他们难以相信里希特霍芬竟然会被击落,甚至有人疯狂地计划用20个师的兵力5000门大炮去抢回他的尸体。而双方飞行员听到这一消息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敢相信“红男爵”已经阵亡,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 “红男爵”的尸体 左:英国士兵在检察“红男爵”的福克DrI三翼机上的两挺机枪 中:协约国士兵在“红男爵”座机的残骸前 右:“红男爵”座机的残骸 里奇特霍芬之死让许多军事史家感到困惑不解:这样一位一生行事谨慎、深谋远虑的德国空军王牌为什么会为了追一名初出茅庐、穷途末路的飞机而忘记了一切支援、掩护等重要空战要素,并违反他自订的所有用以取胜并约束部下的空战规则,而孤军低空深入敌人的防区?也许永远也无人能找出其中的答案了。 1918年4月22日下午4点,具有骑士风度的英国人为这位令人敬畏的对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位英国摄影师拍下了战争史上这个令人感动的一幕。为对应曼弗雷德的军衔,6 名协约国上尉抬着这位伟大敌手,年仅26岁的德国空军上尉的棺木,棺木在一位神职人员的引导下缓缓前进;当棺木进入墓穴后,两旁士兵朝天鸣枪表示最高的敬意,向战争史上第一位空中骑士以及所有的空中勇士们致意!并用“红男爵”的飞机螺旋桨做了一个十字架,上用铝片镌刻碑文立于坟前。然后,一位协约国飞行员驾机升空,将拍摄有布满鲜花的墓地的照片和讣告一起空投到德军阵地上。这是一种在职业军人中才会有的超越国界和仇恨的尊敬。它同时也超越了时空。1925年,里奇特霍芬的遗体运返柏林厚葬。 隆重的葬礼 战后,曼弗雷德的遗体从战区运回国内。红男爵,这位传奇神话的缔造者、一战最高空中王牌在维斯巴登地区的西弗瑞霍夫墓地永远的安息了,他最终的战绩是击落 80 架敌机。德国人后来为里希特霍芬建造了一个博物馆,建筑原料全部是由战利品拼凑而成。战后重建的新德国空军中,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第一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第71联队,二战中德军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任首任队长,该联队至今仍保留在民主德国空军的序列中。 1918年协约国将里奇特霍安葬法国的Bertangles直到1925年 1925年里奇特霍被重新安葬到了德国柏林(直到1975年) 1975年里奇特霍被永远安葬在了德国黑森州的维斯巴登地区西弗瑞霍夫墓地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Jia77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5:13 Author 分享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5:13 荷兰航空先驱福克 在近百年的世界航空史上,荷兰人安东尼·福克(Anthony Herman Gerard Fokker,1890~1939)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他为荷兰这个欧洲小国在航空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福克于1890年4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荷兰长大,10岁时听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消息,从此便开始了他的飞行梦。福克是位天生的飞机设计师及飞行专家,他对飞机十分着迷,对飞机的研制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开创“飞行员、设计师和企业家三位一体”时代。他短暂的一生对航空早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时代 小时候福克不喜欢上学,常常弄得老师烦恼不堪。他爱好自己鼓捣点小发明,曾经用木头和纸做过几百架飞机模型。他常常几个小时坐在厨房里的一条椅子上,学着像报纸上看到的莱特兄弟那样摆弄驾驶盘。他还曾无数次试验过机翼的不同位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后掠翼带明显的上反角,再加上高重心会取得极佳的横向稳定性。在美国人寇蒂斯发明副翼之前,福克就发现控制飞机的飞行方向不一定要像莱特兄弟那样把飞机机翼折转一个角度。但福克的爱好并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像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他们把飞行看作是通向坟墓最短的途径。 福克在课堂上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但课下他很快学会了木工、车工、钳工和其他技艺。1910年,父亲根据报上一则广告送他去德国一家汽车学校,福克很不情愿地到了德国,结果那所学校使他大失所望,于是又设法寻找其他满意的学校。最后,福克在距法兰克福不远的美因茨附近找到另一所汽车学校,这里不仅有汽车工程课,还教航空工程和飞行。福克立即转入这所学校,但学了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开始去设计自己的飞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制造飞机 福克在巴登巴登的一个空闲的飞艇库房里开始制造飞机,并自学飞行。在此之前,他还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飞机在天上飞,但他感到他懂得的比他的老师还多。他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取名叫“蜘蛛”,意为驾驶员坐在密如蛛网的张线之中。 “蜘蛛”的原型于1910年圣诞节前夕首次试飞。后来他回忆说:“当我亲自操纵这架自己制作的飞机飞离地面几百英尺时,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福克不断要求父亲和叔叔资助他制造飞机,并将他的基地迁往德国航空中心约翰尼斯塔尔,这里有赞助商给飞行员付费以吸引城里的观光者来坐飞机。 1911年6月7日,福克在表演了8字飞行和停车着陆能力之后获德国航空协会颁发的第88号驾驶员执照。 在约翰尼斯塔尔,福克受到汇集在那里的航空先行者们的冷落,那些人不仅认为他的飞机粗糙简陋,而且认为他像个“乡巴佬”,根本入不了上流的飞行圈子,竞争对手甚至在他的燃油箱中偷偷放糖,使他的飞机飞不起来。直到有一天福克第一次完成精彩的飞行表演之后,人们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新兴的进步势力总是会受到陈旧势力的迫害) 有一次,福克驾驶“蜘蛛”带一名陆军军官上天飞行。他看着4架飞机在他下面坠毁,心里一惊。突然他自己飞机机翼下面一根张线断裂,飞机从600多米的高空向下滑翔,他感到机翼随时可能折断。由于气流扰动,在他着陆的最后瞬间,飞机坠毁了。福克昏了过去,肋骨折断,内出血,而飞机上带的那名军官死于非命。在所有困难和挫折中,福克感到最令他伤脑筋的是经费不足。他拒绝到其他人开办的公司去当设计师,只好靠飞行表演、办飞行学校、传授飞行技艺来增加收入。他多次违背自己的誓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家去向父亲要资助。 经过一段极端困难的时期,福克的飞机开始有些被看好,也由于他能充分展示自己飞机的性能,开始获得少量军、民用户的订单。1912年,福克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福克飞机制造公司,但在美国、法国、俄国甚至荷兰销售飞机的努力收效甚微,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曾经多次遭到荷兰、法国、英国和俄国的拒绝,有人说他是怀才不遇。最后,德国把他留了下来,德国人慧眼识珠,德国陆军、海军都对他的飞机感兴趣,促使他在柏林以北350公里的什未林建立他的生产厂,因为当地政府向他平价提供厂房和飞行场地。(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一时都是培养和吸收人才的结果)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订购福克教练机和观测机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福克还清了过去几年所有的债务。24岁的福克颇有感触地说:“突然我感到真正长大了,不再需要依赖父亲了。” (哀叹啊,传奇要在人类的互相残杀中谱写) “福克灾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飞机上还没有装备武器,只是用来进行空中侦察以及校正炮兵射击、通信等工作。军事家们也主要着眼于陆地的胜负,没有想到使飞机具有什么战斗力。当时,交战双方的飞机在空中相遇时,飞行员们都习惯于恨恨地挥动拳头,以表示自己的力量和对敌方的仇恨。后来,飞行员们觉得握拳头不解恨,就把各种可用来打击对方的东西带上了飞机:如有的飞行员在飞机尾部装一条带重锤的钢索,当对方的飞机飞过时,用钢索把对方飞机的螺旋桨缠住;有的飞行员发明了“抓钩”,即在飞机的下部安装了一条钢索,在钢索头上安一个活动的抓钩,抓钩上还有一个雷管。当对方飞机飞过时,用抓钩钩住对方飞机,再使雷管爆炸,以消灭对方的飞机;有的飞行员将石头、投箭之类也搬上了飞机……随后,步枪、炸弹、手榴弹也“登”上了飞机。 1914年,法国人首次将陆军在地面使用的机枪搬上飞机,但缺点是由于当时飞机的前方有螺旋桨,机枪只能装在机翼上方或者尾部,这样,空战时不是机头对着对方的飞机,而是机尾对着对方的飞机,或者和敌机并排飞行时才能射击。往往贻误战机,让对方溜之大吉。1915年,他们在莫拉纳·索尔尼埃战斗机的螺旋桨叶上加装了金属滑弹板,使机枪也能向前射击,可当子弹碰上旋转的桨叶时会反弹回来。1915年4月1日,世界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标准是打下5架敌机,至今仍沿用这个标准)加罗斯驾机与德国四架“信天翁”双座观测机遭遇,原本德国的飞行员对法国的飞机是不以为然的。他们有一套对付飞机尾部射击的经验,但法国飞机冷不防从螺旋桨那里喷出一串子弹。一架德国飞机被击中,油箱起火,冒着浓烟摇摇晃晃地栽下去。还有一架德国飞机机头受伤,弹片打在螺旋桨叶片上,又弹到飞行员座舱里,把飞行员的腿打伤了。其余的两架德军飞机见此情形,慌忙夺路返航。 历史上第一个王牌──法国飞行员罗朗.加洛斯 和 莫拉纳·索尔尼埃式战斗机 就这样,法国战斗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西线取得了空中优势,而德国飞行员闻风丧胆,惶惶不安。德国飞机专家对法国飞机的“反常”表现感到迷惑不解:螺旋桨里怎么会冒出子弹来呢?飞快旋转着的螺旋桨为什么挡不住子弹呢? 不久以后加罗斯驾驶的飞机由于发动机故障被迫降落在德军阵地,加罗斯本人连同飞机一起成了德国人的俘虏。德国人认真的研究了这架飞机,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法国人在螺旋桨叶上安装了一些金属滑弹板。这样,固定在座舱前的机枪射击时,即使子弹打中螺旋桨叶片,子弹一般也会偏离方向。 莫拉纳·索尔尼埃式战斗机的前射武器控制系统 于是德国军事部门决定仿制法国的这架飞机,他们把这一任务交给飞机研制专家安东尼.福克。福克对法国飞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他并不满足于仿制,他觉得法国的飞机射击时并不安全。射在螺旋桨叶片上的子弹也会反弹回来,可能伤及飞行员或飞机,非常危险,而且这样还会严重影响飞机的火力。于是他决定以此为契机,研制出一种科学、安全的军用飞机射击系统。 就这样福克在令人难以置信的48小时内,在法国人的滑弹板基础上发明了“机枪射击协调器”。这是一种新型凸轮系统,能协调螺旋桨叶和机枪射击的同步运动,经过精确的计算,在螺旋桨上安装了一个凸出来的轮子,当桨叶与枪管成为一条直线时,机枪就会自动停止射击,这样就能避免子弹打在螺旋桨的叶片上了。自此在德国人发现法国飞机可在机头射击的这一年,福克将机枪安全地搬上飞机,真正的战斗机诞生了。这项革新使德军飞机的攻击能力和命中率大大提高,空中优势一下子转到德国方面。新的福克式战斗机问世后,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轻而易举地击落了法国、英国的飞机。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两方共有1万多架飞机参战,协约国被德国击落的飞机就达8400架,其中80%是被福克式战斗机击落的。当年人们把福克式战斗机的威力形容为“福克式灾难”。 机枪射击协调器 1915年6、7月间,福克E I、EⅡ型相继交付部队,8月起又交付了福克EⅢ型。9月1日,著名的空战能手殷麦曼驾驶福克EⅢ首次击落一架偷袭杜埃机场的英国轰炸机,这是军用机向争夺制空权迈出的头一步。从此,飞机不只用于击落侦察气球,也用于攻击敌方飞机。福克E战斗机开始大量击落协约国的飞机,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一边倒的戏剧性变化。这也是空战史上被称为“福克灾难”时代的开端,给协约国作战飞行员心理上带来巨大的震撼,每次出发,地面部队戏谑地称他们是给福克飞机“喂料”去了。英国下议院甚至发表了谴责德国福克飞机“正在残酷虐杀皇家飞机”的决议。德国王牌飞行员中,不少都是驾驶福克飞机作战的,其中波尔克创造了40∶0的战绩,而里奇特霍芬居然建立了80∶0的赫赫战功,被授予最高军功章。从1915年到一次大战结束,福克的工厂生产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战斗机,总数达3500多架,构成德国空中力量的中流砥柱,其中最有名的有福克EⅢ、福克Dr·Ⅰ和福克D·Ⅶ等。 Fokker E-III 波尔克和殷麦曼 战史专家克里斯托弗.钱特说:“空战史上的真正作战是从波尔克和他的伟大的竞争者殷麦曼中尉开始的。 里奇特霍芬 移师荷兰 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宣告结束,29岁的福克于1918年11月化装逃离德国返回荷兰。离开德国前,他机智地将200多架飞机、400台发动机和大量的机器、工装器材藏在仓库、地窖里,6个星期后,他把上述物资装了满满350个车皮,偷偷运回了荷兰。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把战争结束前夕开始设计和制造的新型商用飞机福克F·2弄回荷兰。F·2是四座座舱密闭式客机,福克需要向潜在买主推销以求新的发展。但是战胜的协约国在福克工厂派兵设岗,不许把任何飞机运出德国。在福克的组织下,这架F·2飞机直接从机库滑出,经过惊得目瞪口呆的卫兵,然后起飞抵达荷兰。 1919年7月21日,福克在荷兰成立了新的荷兰飞机制造公司,自任总经理。尽管公司名称中没有福克的名字,但人们还是都叫它福克公司。此时福克必须作出决策:新公司的重点放在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上。在此之前,福克公司的主流产品一直是军用飞机,而战争结束后出现了民用飞机发展的新趋势,于是福克决定,迎合新的潮流,两条腿走路,既搞军用飞机,也重视民用飞机的设计和生产。 新公司的第一个订单来自荷兰政府的D·7战斗机和C·1观测机。民用业务方面,福克将F·2卖给荷兰航空公司和德国的航空公司。从1920年到1939年,福克公司平均每年设计3种不同型号的新飞机。除了单发的F·2和F·3之外,还有大得多的F·4和F·7。后来F·7又被16座的F·12所取代。F·18是F·12的改进型,1932年制造,用于荷兰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航线,1933年12月,F·12载着圣诞邮件,创造了73小时34分到达的纪录。F·20是第一种带可收放起落架的福克运输机。二战前夕,在荷兰生产的最后一种运输机是四发的F·36。 在30年代初期,福克飞机在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空运航线上占据主导地位,在29个国家中至少有89家航空公司在飞福克飞机。 前排左到右:Uhlenbeck, Honl, Florin, student, Fokker(安东尼·福克), Kramers, Goudsmit; 后排左到右:Niessen, Dirac, student, Oppenheimer, Polak, student, Mrs. Ehrenfest, Ehrenfest, Wolfjer 侨居美国 福克本人及其公司一贯与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自一次大战结束时开始的,当时美国陆军试验了缴获的福克D·7、D·8战斗机。这两种飞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几个月内,美国政府向新建的福克公司订购了价值75万美元的两架更先进的D·8战斗机和一架C·1观测机。这些是荷兰出口的第一批军用飞机。这些飞机的销售使福克看到大西洋彼岸的市场前景。1920年,福克动身前往美国,去考察在那里拓展生意的可能性。在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的安排下,他遍游了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下决心在纽约设立荷兰飞机制造公司,作为福克飞机在美销售的办事处。 1924年公司从美国军方接到第一宗大订单——为陆军生产100架现有的DH4轰炸机的焊接钢机身和35架新型DH4。于是,福克公司在纽约附近买下了新泽西州泰特博罗的一个工厂和机场,福克美国公司的名称改为大西洋飞机公司。1925年,为了参加“福克可靠性之旅”飞行拉力赛, 福克下令加速单发F·7的三发改型工作。这项赛事是工业家亨利·福特发起的。参赛的运输机绕美国中心地带2400公里的环线进行飞行比赛。在比赛中,福克飞机出尽了风头,以致《航空》杂志(今天《航空与航天技术》周刊的前身)称这次比赛为“福克公众巡游”。在赢得福特赛之后,参赛的F·7a/3m就提供给美国探险家、海军少校里查德·伯德,并于1926年5月随伯德进行极地探险,成为第一架飞越北极的飞机。 DH4轰炸机 同样在1925年,北美的福克设计组生产的第一种飞机——福克通用飞机出笼。这种飞机是单发4座运输机,其加长型称超通用,于1927年上市。第二架成功设计的飞机是三发的C·2,是F·7/3m的军用型。美国陆军利用它于1927年6月进行了第一次从加利福尼亚到夏威夷的不着陆飞行。这阶段另外一项创纪录的飞行是:1928年6月,女飞行员埃尔哈特驾一架F·7/3m横渡北大西洋,这是第一次由一位妇女来完成跨越大西洋的飞行。 从1927到1933年福克飞机整个统治了美国商用空运的舞台。13家骨干航空公司,包括泛美、美利坚、东方、西北以及一些较小的航空公司用的都是福克飞机。其生产批量,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虽然是小的,可在当时却是十分巨大了。一种机型的最大批量为80架,F·10及F·10a都达到52架。 当时对福克运输机的需求量之大,使福克飞机公司在几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1929年初,美国经济大萧条,华尔街股票爆跌,对美国航空发展带来悲惨的影响。福克将其大部分股权卖给了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只保留了一个董事的席位和福克商标。但通用汽车公司进入福克机构标志着福克在美国完结的开始,公司的名字改为“通用航空公司”。汽车公司的管理者们试图把汽车技术用于飞机的生产和销售。1931年春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悲剧,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F·10三发飞机的机翼在航线飞行中坠落,导致8人死亡,其中一名旅客是美国的国家英雄、圣玛利亚大学足球队的教练克努特·罗克纳。这使这次飞机失事成为几个星期的头条新闻。其结果是公众对福克运输机失去了信心。 福克和通用汽车公司官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坏。1931年7月,福克被迫离开这家美国公司。但他保留为他的飞机使用福克名字的权利。公司的其余部分并入北美航空公司,后来是洛克韦尔国际公司的一部分,现在最终都并入了波音公司。1939年12月23日,在二次大战已拉开序幕、荷兰已明显受到威胁之际,福克患脑膜炎在纽约逝世,享年仅4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福克一直生活在美国。他的大多数部下都确信,他本可以至少再领导福克公司工作15年。他的逝世结束了一种“有才干的人既可以是驾驶员,同时也是成功地组建和经营飞机制造厂的生意人”的企业航空时代。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Jia77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5:38 Author 分享 Posted 2007年4月23日 15:3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斗机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诞生了。当设计、制造和试飞者莱特兄弟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时,他们还想不到一种新的战争武器将由此问世。(历来新技术的诞生都会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飞机这种有动力、可控制的飞行器出现后的最初十几年,基本上就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但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会飞的机器”逐渐被派上了用场。先是用于侦察,为陆军部队作耳目;继而装上机枪,专门进行空中格斗;后来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就这样,在大战的硝烟中,诞生了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飞机就这样投入了战神的怀抱。 在战争开始时,飞往敌方阵地上空进行空中侦察是当时军方使用飞机的主要任务,对于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交战各国统帅部的高级军官都持怀疑态度,霞飞和福煦对飞行没有一点信心,福煦甚至认为飞行“对运动来说一切都好,但对军队来说没什么用处”。飞机只是被当作侦察工具使用,将指挥员的视线延长到战场地平线以外的地方。然而应战争双方为了阻止对方空中侦察的需要,一种可从事将敌机驱逐出己方阵地上空的作战飞机应运而生,当时称为驱逐机。后来发展成为战斗机或称歼击机。当双方的各式飞机频繁接触时,便出现了偶尔的空中对射,并且很快演变为混战。 最初投入空中战争的飞行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理论与战术,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他们所驾驶的飞机十分简陋,不是专门设计制造的战斗机。飞机由木料、钢丝构成,用涂胶的帆布作蒙皮,发动机的马力也很小,更没有多少专门的军械。然而,战争就是科技的催化剂!!随着制空权对于获取战争的胜利显得越来越重要,各种不同性能的战斗机在英、法、德等国被加速设计制造出来,并大量投入战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到战争末期,各国仅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就有8000多架,而在总共的4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更是达到了十几万架之多。并且飞机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如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飞机的重量在大战初期只有几百公斤,而到大战后期,有的战略轰炸机如英国的汉德莱佩季V/1500,总重达到了约 13600公斤,最多可装载3400公斤的炸弹。 随着飞机的飞行性能与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飞机可以执行如:近距支援、空中格斗和大规模轰炸等更加复杂的空中作战任务。飞机作为一种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提高,成为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使过去以海、陆为主的平面战争演变成为包括空中在内的立体战争,空战理论和战术也逐步形成,最终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诞生了。原本寂静的天空变得硝烟四起,各国都想作天空的主宰,对制空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各种新型号的飞机层出不穷,战斗机作为其中的主力机型而首当其冲,经过战火的洗礼,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型号,它们最终主宰了当时的天空。 下面就来介绍几款第一次世界打战中的著名战斗机: 福克E.Ⅲ(FOKKER FokkerE.Ⅲ) 福克E.Ⅲ是德国东部的福克飞机厂于1913年开始研制,1914年5月试飞成功的福克E型战斗机中最成功的第三种改型。福克飞机厂由大名鼎鼎的安东尼·福克(Fokker,Anthong)主持。这位年轻的飞机设计师曾怀才不遇。大战中,福克飞机厂制造了许多种很成功的飞机,英国人曾向福克书面提出,如果他到英国来为皇家飞行队设计飞机,就送他一千万美元,但直到战后福克才知此事,原来德国情报机构截获并扣留了此信。(呵呵,21世纪什么最贵?!)这种飞机的设计和一个名为R.普拉茨的人是分不开的;而且很大程度参考了被缴获的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H型飞机。除E.Ⅲ外,还发展过E.Ⅰ、EⅡ和E.Ⅳ等改型,其中E.Ⅰ型于1915年6月开始服役,E.Ⅳ则装有两挺机枪。 各种改型的福克E战斗机的发动机功率从80马力逐渐增加到160马力。各改型共生产出450架,但只有E.Ⅲ是最成功的,它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福克E的最大特点是安装有世界独创的“射击协调器”。 它的问世使前射的枪弹第一次能够穿过前方螺旋桨的旋转面,使射击轴线能尽可能靠近机身中心线,从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1915年5月23日,在福克E为德国皇太子作了飞行表演后不久,E.Ⅰ和E.Ⅱ型于6、7月间相继交付部队使用。8月起,又在各飞行中队里各配备E.Ⅲ型1~2架,开始为己方的双座飞机提供护航。9月1日,著名的空战能手殷麦曼驾驶该机首次击落一架偷袭杜埃机场的英国轰炸机,这是军用机向争夺制空权迈出的头一步!从此,飞机不只用于击落侦察气球,也用于击落敌方飞机。不久,福克E.Ⅲ战斗机开始大量击落协约国的飞机,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呈一边倒的戏剧性变化。英军于1916年1月发出惊呼:“如今,我们须用三架飞机为一架侦察机保驾护航,才能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前线的皇家飞行员也不无自嘲地将自己喻为“福克飞机的饵食”。由于大批英机被很容易地击落,引发了空战史上所谓的“福克灾难”。英国下议院甚至发表了谴责德国福克飞机“正残酷虐杀皇家飞机”的决议。而福克E型战斗机却因此而名声大噪。直到1916年底,英、法两国匆匆将新出厂的纽堡11型、F.E.2b型和DH.2型战斗机推上战场。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才告一段落(后两种飞机通过将螺旋桨反装到机身后方、让出无遮挡的机头,来达到机枪直接从机头前射的目的)。 为了不让协约国了解福克战斗机的机枪秘密,福克飞机被禁止靠近前线。事后有人分析说,要不是这种令人生畏的福克E只能在德国战线之内游弋,而且只是对协约国的轰炸机和侦察机进行攻击,那么英法军队的损失还要大。 福克E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罕见的单机翼形式。但机翼上下用细钢丝牵引加强,亦称“张线”。长长的矩形断面机身用钢管焊成骨架,外覆蒙布。一挺口径7.92毫米的机枪直接装在机头上,处于一台空冷的气缸旋转星形(气缸排列呈辐射形式)活塞发动机的顶部,每分钟可发射子弹800发,一只罗盘安装在右翼上表面,敞开式单座座舱中只装有少量仪表。 1916年6月18日,随着个人空战战果已达15架的王牌飞行员殷麦曼因飞机空中解体失事而丧生,福克E才撤出了第一线。设计精巧的“射击协调器”使福克E一举成名,它是航空兵器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福克E也被人们普遍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战斗机。 福克Dr.Ⅰ(FOKKERFokkerDr.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翼战斗机、三翼战斗机与占主导地位的双翼战斗机相比,便显得稀奇起来。当时,较著名的三翼战斗机除了英国产的“三翼机式”和德国产的“法尔茨Dr.Ⅰ”之外,就是福克工厂的福克Dr.Ⅰ型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战斗机同时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头号空战王牌、个人战果高达80架的里奇特霍芬的最后座机——“红色男爵号”的同型机。由于翼展相对较窄的三层机翼飞机具有极佳的机动飞行性能,最适宜于与敌机进行近距离格斗,所以获得了许多艺高胆大的尖子飞行员的青睐。 该机研制成功于1917年春,同年末装备部队。在试制中,曾参考借鉴了英国“三翼机”的结构,但又有所创新。福克Dr.Ⅰ大胆摒弃了繁杂的张线结构,其上、中、下三层机翼仅靠左右各一根刚性支柱支撑,大大减少了飞行阻力。加上各层机翼的翼展自上而下逐层递减,更有利于改善机动性能和爬升性能,使这种看上去很老式的飞机在空战中格外轻巧灵活,成为空战中又一种优秀机种。 福克Dr.Ⅰ采用了从瑞典进口的110马力气缸旋转式的空冷星形“澳巴沃才URⅡ”型活塞发动机,发动机上半部盖有半圆形金属壳减阻罩,使机头阻力较气缸完全裸露的要小一些。最大速度可达165公里/小时,机载武器为两挺机枪。飞机的平尾呈三角形,而垂尾近圆形,单座座舱设在机翼稍后的位置上,以便飞行员向上观察。看起来这种飞机采用三层翼似乎比较笨重,但实际上该机机动灵活,转弯和爬升性能都很出色。 1917年8月30日,年轻的王牌飞行员贝尔纳·福斯首次驾驶该机升空击落一架英国飞机。在此后一年左右时间的空战中,福克Dr.Ⅰ虽然没有大多数敌机飞得快,但凭借其良好的缠斗性能,在西部战线上空仍出尽了风头,甚至对英国自喻为“危险的骆驼”的“骆驼”战斗机也构成了威慑。因为前者能以更小的转弯半径牢牢地咬住敌机的“尾巴”不放,直至将其消灭。大名鼎鼎的超级王牌飞行员里希霍芬在他的空战生涯中就先后换用过7架福克Dr.Ⅰ,成为他特别钟爱的座机,由于里希特霍芬的座机全部涂成红色,十分醒目,德军称它为“红色男爵”,福克Dr.l也因此而闻名。 1917年10月末,冈塔曼和帕斯托两位著名飞行员在战斗中因这种飞机强度不足导致空中解体而先后丧生,迫使德国空军从前线调回全部福克Dr.Ⅰ,对机翼进行修改补强,然后再次送回战场参加战斗。 福克Dr.Ⅰ共生产过320架。1918年,当战争进行到了最后一年,因机型已显得过时,才逐渐退出现役。 福克D.Ⅶ(FOKKERFOkkerD.Ⅶ) 随着战局的推移,空战战术和战斗机的设计都变得较为成熟起来,德国福克工厂造出了它的最后一种战斗机——福克D.Ⅶ(福克D.7)。 按常规布局设计的福克D.Ⅶ在其双层机翼上采用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空气动力研究所推荐的厚翼型(厚的机翼剖面形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选择。双层机翼之间仅以支柱支撑,取消了张线,成为后期双翼机的典型特征。福克D.Ⅶ的机身由焊接钢管框架承力,外覆蒙布,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结构形式,也特别适合大批生产。 由于福克D.Ⅶ改为装备用水冷却的活塞发动机,所以它有一个水冷却器被巧妙地安排在边缘得到修饰的方形机头前部,使冷却效果和降低迎风阻力得到协调。 福克D.Ⅶ虽是战争后期的产品,虽飞行性能仍略逊于先期服役的SE.5a和SPAD.S.XⅢ型等协约国同类飞机。但福克D.Ⅶ在低速飞行中或高空飞行时不易进入失速,而且舵面敏捷,操纵也灵活,并特别擅长于做急跃升动作,这很适合从敌机后下方接近并对其腹部实施突然的打击,往往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空战效果。 然而,获得人们更多赞誉的是,这种飞机对毫无经验的新飞行员来讲,也同样能象老飞行员那样运用自如,可放心大胆地投入空战。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做急转弯,而不必担心陷入可怕的失速。 福克D.Ⅶ于1918年夏秋季节才真正投入战斗,时值战争尾声。这些飞机都被考究地涂上只有德国飞机才有的多色块菱形迷彩。 主任设计师普拉茨在完成对这种被称之为“最后决战战斗机”的研制后,还准备改装设计一种仅采用上单翼的概念全新的福克D.Ⅷ,又称“空中剃刀”,但因德国的战败,使该型号胎死腹中。 因为福克D.Ⅶ的许多方面已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同类机种,故被人认为是“一战中最杰出的战斗机”。 信天翁D.Ⅲ(ALBATROSAlbatrosD.Ⅲ) 1917年4月,德国空军在所谓的“血型四月”中曾一度夺得战场上空的全部制空权,而取得这份战绩的正是“信天翁”D.Ⅲ型单座单发双翼战斗机。在这场战役中,皇家空军竟一下子丧失了368架飞机和500余名飞行员。 在后来的英国风情画画家的笔下,常会描绘出一群“信天翁”D飞机正凶狠地围攻着皇家空军的侦察机,并有一、二架冒着浓烟坠向大地的景像……可见这种战斗机在当时是相当凶猛的。 从外形上看,德国的“信天翁”D战斗机的最大特征,是有一个纺锤般的流线形木制机身。这种硬壳构造的机身比强度高,中弹后生存性好,且不难制造。“信天翁”D成为世界上最早成批生产的采用硬壳构造的飞机。 由于一台直列形气缸水冷发动机深埋在机头内,故发动机前部安装有一个很粗大的半卵形桨毂罩。发动机的水冷却器被巧妙地铺装在机翼表面,迎风阻力被减至最小程度。该机拥有两对翼梢后掠的仿鸟翅形状的双层机翼,平尾呈圆板状。某些改型的发动机排气管高耸在机头上方,这些也都成为这种飞机的外部特征。 由迪莱、苏贝特和格蒂赫三人合作设计的“信天翁”D战斗机由信天翁(阿尔巴特罗斯)飞机厂生产。最早的改型是信天翁D.Ⅰ,于1916年秋季服役。后又发展了将上层机翼略为下移,以期改善视界的D.Ⅱ。1917年初,D.Ⅲ问世,它的下层机翼明显短于上层,呈“一翼半(11/2翼)”的形式。此外,还发展了CⅢa、D.Va、D.Ⅲa等多种改型。CⅢa改装为双座形式,后座增设一挺活动机枪,排气管呈裸露状,D.Va的上层机翼进一步下移,紧贴在机身背部,而DⅢa的机头与机尾则更加收敛尖削。 “信天翁”身为名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从高速俯冲中改出拉起机头转为上升时,不是发生颤振,就是因机翼大梁承受不了过载而折断,从而引起下层机翼的失落而导致失事。 机翼结构在高机动飞行时强度略显不足几乎是多种德国战斗机的通病。里希霍芬等人就曾因此而勉强迫降生还。于是,不少飞行员对俯冲飞行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根除此隐患,后来发展出结构得到加强的D.V改型,它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飞机中的杰出型号。 战后,信天翁系列飞机在获得战争胜利的原协约国的监视下,被有限度地转用于体育娱乐飞行,而阿尔巴特罗斯飞机厂也于1931年并入德国的福克·沃尔夫飞机厂。 SE.5a(R.A.F. SE.5a) 从1916年下半年到1917年上半年,随着编队战术的普及和信天翁战斗机的大量介入,德国空军在所谓的“血腥四月”中,仅于四天中就击落了英国飞机75架,一时间甚嚣尘上,大有不可一世的样子。为雪此恨,英国方面急忙向前线部队提供了两种新型战斗机,一种是“骆驼”,另一种是SE.5a。 两者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刚一投入使用,就旗开得胜,迅速扭转了局势。于是,这两种飞机成为英国航空史上早期的两大明星。 于1916年底试飞的SE.5型飞机,其代号本意为“侦察实验5型”,由大战中英国最主要的国营飞机工厂R.A.F.设计制造,也是该厂最成功的航空产品之一。此外,SE.5还成为皇家航空队中最早采用性能超群、特别适用于战斗机的“依斯派诺·西扎”水冷却发动机的飞机。 SE.5拥有几何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略带上反角的双层机翼,其间有支柱和张线加强,是一种坚固而保守的设计。方形机头安装着发动机及水冷却器,机身的前半段为木质半硬壳构造(用层板蒙皮),机身后半段仍为木质骨架加亚麻蒙布的传统构造。这样的分段构造适应了不同的承力要求,为20年代之前大部分飞机所采用。SE.5a是SE.5的改型,功率较SE.5略有提高。 SE.5a的飞行速度快,爬升迅速,机体坚固,操纵上不存在任何固癖,易为广大飞行员所接受。射击时机体姿势能保持稳定,而且特别突出了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尤其适合作高速脱离或采取“打了就走”的战术,是皇家空军中的名机,被德国人视为“天敌”。 SE.5配备有安装方式完全不同的两挺7.7毫米鲁依斯机枪,其中一挺按常规固定地安装在机头的发动机上方,另一挺沿一个弧形导轨安装在上层机翼中间、飞行员头顶上方。飞行员可在需要时站起来双手握住机枪把手攻击前上方的目标。不少超级空中王牌都喜爱使用这种设计朴素但火力较猛的战斗机。从1917年11月至1918年9月间,SE.5的作战损耗仅为上述“骆驼”战斗机的54%,而取得的战果却接近后者。装备SE.5a的皇家航空队(1918年夏天,皇家空军正式成立)第56飞行队从1917年4月23日到1918年停战日,就击落427架敌机。SE.5与5a在战争中共击落敌机781架,自己损失289架。 在SE.5的生涯中也有不太顺利的一面,由于发动机交货不及时,加上早期的发动机故障率居高不下,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飞机的正常交付和使用。SE.5与5a的总产量为5205架。 骆驼F.1(SOPWITHCamelF.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行过“狗斗”空战战术,而真正能运用自如的战斗机,除德国的福克Dr.1和法国的纽堡之外,便是英国的“骆驼”战斗机了。这种极享盛名的飞机凭借着敏捷的盘旋性能和强大的前射火力,曾在1917年7月至1918年11月间,一共击落敌机1294架,创造了大战中单机种战果纪录之最。 索普威斯工厂是在1912年由24岁的T.O.M索普威斯靠在飞行比赛中得到的奖金创办的。“骆驼”是索普威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的一系列战斗机中最著名的,它装有双层机翼,上翼平直,下翼略有上反,上层机翼后缘中央开了缺口,方便了飞行员向上观察,而尾翼面积较小。机头处安装气缸旋转式“克拉盖特”空冷星形发动机,并被罩上一副用来减阻的漂亮的金属薄壳整流罩,既可起保护作用,又有利于减小阻力。“骆驼”飞机在其发动机的上部并列安装两挺机枪,火力较强。当然,这时的飞机都已采用了射击协调器。由于机枪上方各罩有一个凸起的鼓包,如同两只驼峰,所以飞机取名“骆驼”。 “骆驼”战斗机战果累累,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飞行特性,该机机动灵活,近距格斗性能特别突出,即极端灵敏的操纵性。这种特性为飞行高手所喜爱。但由于它采用的转缸式发动机存在陀螺效应,加上在设计中强调格斗性能,因此也显得过于灵活而稳定性不足,让一部分飞行员敬而远之。因为驾驶“骆驼”飞机必须十分小心,操纵稍有不慎,极易进入危险的尾旋(又叫螺旋)状态而无法改出。设计者正是出于追求格斗性能之目的,才不得不牺牲一些稳定性,以增加飞机的反应灵敏度。设计者将发动机、飞行员、油箱和武器弹药等重载荷有意集中安置在短机身内的全机重心点附近,再加上垂尾做得较小,升降舵和副翼又加大了响应敏感度,因此,使驾驭好这匹“烈马”变得不那么容易。 当然,转子(指气缸绕轴旋转)发动机持有强大的陀螺效应,也有利于改善飞机的飞行机动性。但同时对左右转弯却产生了不同的附加力矩,令操纵更加复杂起来。一般来讲,当敌机刚完成两周盘旋,“骆驼”却可飞完三周,说明拥有更大的角速度。这种性能对咬住目标极为有利。在今天的空战中,仍是很重要的一招。这也是“骆驼”在格斗中容易占上风的原因。此外,“骆驼”战斗机还拥有速度快和高空综合性能优异等优点。 “骆驼”F.1是“骆驼”的陆基型(指空军用的从陆地起飞的型号),海军的舰载型叫作“骆驼”2F1(从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后者于1917年3月试飞,发动机功率为150马力,速度可达200千米/小时,其上层机翼的上表面加装了机枪,机腹下可挂11.3千克小炸弹4枚或22.6千克炸弹2枚,用于攻击地面(海面)目标,战争后期与战后,曾在“百眼巨人”号、“鹰”号和“暴怒”号航母上服役。战后,索普威斯公司因故关闭,并入霍克航空公司,索普威斯继续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包括“飓风”和“鹞”。 斯帕德S.Ⅶ(SPADSpadS.Ⅶ) 航空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一种性能出众的发动机常常可造就一代名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帕德式战斗机就安装有足以令其荣耀的名牌发动机“依斯帕诺”。 法国的斯帕德飞机厂的全称是SociétéPourLesApB pareilsDeperdussin。1915年7月,西班牙新型的水冷V形八气缸发动机“依斯帕诺·西扎”问世,当时一度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发动机”。这种阻力很小的水冷发动机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飞机厂的设计人员,他们决定利用这种功重比(功率/重量之比)达13.5的轻型动力装置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全新的法国战斗机。在几乎是同时获得了射击协调器制造技术之后(一位德国飞行员因大雾,误将飞机降落在协约国军队控制的战区,未来得及烧毁飞机就被俘了),几经努力,斯帕德S.Ⅶ型(即SPAD.S.7型)战斗机脱颖而出并试飞成功。它如采用同一型号发动机的英国的SE.5那样,成为协约国空军中又一种优秀的战斗机。 斯帕德飞机有一个尾部收缩的狭长形机身,装有一对矩形平面无上反角的双层机翼。翼间安排了坚固的支柱与张线。机头的方形发动机罩壳四周修圆,并且开有许多散热缝隙。一条排气总管横在机身侧面,座舱是敞开式的,螺旋桨为木质两叶形式。 斯帕德飞机拥有良好的速度性能和爬升性能,和“骆驼”飞机恰好相反——它优先考虑飞机稳定性,适度牺牲了一些机动性,是一种适合作直线攻击,即实施“打了就走”战术的战斗机。在近距离高机动格斗方面,却略逊于“骆驼”。 随着发动机的单机功率从150马力逐年提高到300马力,斯帕德多种改型的飞行性能也获得了稳步提高。使之能长期对抗德国层出不穷的新机型。斯帕德战斗机不仅成为替代纽堡战斗机的后继型号,而且出口美国、意大利、英国和俄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协约国军队的主力机种之一。不少王牌飞行员就使用了这种飞机。由王牌们组建的“希高纽飞行队”使用斯帕特飞机后战果累累,飞行员们在飞机上画有飞鹤图形,成为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标志。斯帕德的主要改型是S.Ⅶ,于1916年秋季开始服役。 1917年夏季又改装出功率200马力的斯帕德XⅢ(斯帕德13)以及能从螺旋桨轴芯中发射37毫米炮弹的斯帕德XⅡCaⅠ型。其中仅XⅢ型就生产出8472架,在当时来讲算是高产量了。 斯帕德的双座侦察/轻轰炸机改型是XⅠ型。 纽堡17(NIEUPORTNieuport17) 面对协约国大批飞行员连连败在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战斗机的阵前,英法等国产生了研制“真正战斗机”的迫切感。为对付敌军战斗机不断的威胁,英国人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推进式飞机DH.2。飞行员坐在船形机身中,装在后面的螺旋桨再也不会妨碍机枪的正常射击。而法国人则将机枪高高架在上层机翼的上部,另辟蹊径,让机枪子弹越过螺桨上端射向前方,具体型号便是纽堡系列战斗机的早期改型纽堡11。 由纽堡飞机公司研制的纽堡飞机采用“一翼半”形式(见前述),它兼顾了双翼机的强度优势和单翼机的低阻特性,也成为双翼机逐渐向单翼机过渡的中间形式。像某些型号一样,该机在设计时也力求将主要的重量载荷集中于重心附近,并采用了气缸旋转空冷发动机,使飞机的机动性能和爬升性能尤为突出,战斗性能明显地优于同期问世的DH.2。 纽堡的出现,加速了法军夺回西部战线制空权的进程,直到信天翁D系列飞机的介入,还没有一种敌机能与之对抗。纽堡还先后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比利时、俄国和美国。德国也曾偷偷仿制过,在试飞中确认了该机的优异性能。 1915年夏季,纽堡11型“婴儿”最早问世,后来曾出现过纽堡17、27、28等多种改型。纽堡17型的设计最成功,1916年5月投入使用,许多优秀飞行员使用过它。他们喜欢单枪匹马驾驶着它进行骑士般的单机游猎。纽堡28C是最终改型,它又恢复采用正常的双翼型式。 纽堡系列战斗机有一副上反的下层翼和用支柱高架在机身上方的平直形上层翼。机头有一个相当圆滑的是星形空冷发动机的整流罩。一对主起落架机轮用支架固定在机头之下。敞开式座舱之前,有机枪1~2挺(仅纽堡11的机枪架在上层机翼上)。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死了都要钱 Posted 2007年4月24日 05:57 分享 Posted 2007年4月24日 05:57 战斗机的单位剩余功率(specific excess power,SEP)=(推力-阻力)*速度/重量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ufo Posted 2007年5月1日 15:17 分享 Posted 2007年5月1日 15:17 顶版主的贴~~~~~~~~!!!!!!~~~~~够专业水准~~~!!!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canghaixiao Posted 2007年5月2日 04:29 分享 Posted 2007年5月2日 04:29 很不错,绝对的超级爱好者!!!!!!!!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ufo Posted 2007年5月2日 11:48 分享 Posted 2007年5月2日 11:48 很不错,绝对的超级爱好者!!!!!!!! 哈哈,这个人又来了~~~~我晕~~~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canghaixiao Posted 2007年5月3日 02:52 分享 Posted 2007年5月3日 02:52 晕也没用,还得来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ufo Posted 2007年5月3日 15:09 分享 Posted 2007年5月3日 15:09 不和你说了~~~!!!!!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西里2222 Posted 2007年7月8日 17:12 分享 Posted 2007年7月8日 17:12 看来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Jia77 Posted 2007年7月10日 15:11 Author 分享 Posted 2007年7月10日 15:11 不用着急, 天空是广阔的,需要我们一起探索, 我们都是在向未知领域前进,所以才需要有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没有人能够知晓一切, 也没有人会一无所知. 探索,思考,交流,进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内心的向往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IBO Posted 2007年10月3日 13:41 分享 Posted 2007年10月3日 13:41 好不错 引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Recommended Post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