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daGER

初级会员
  • 帖子总数

    416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由 daGER 发布的全部内容

  1. 英军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时认为,SMLE步枪的作战性能比P-14步枪好,但SMLE步枪不便于大量生产,需要简化设计使它的生产更容易和成本更低。此外,P-14步枪的战斗性能虽然不太理想,但其觇孔瞄具很有效,应该在SMLE步枪上应用。 其实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就已经试验过在SMLE步枪的机匣上安装觇孔照门。这项试验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间继续进行,其中在1922年和在1926年分别定型出SMLE Mk.V步枪和No.1 Mk.VI步枪。在1931年对No.1 Mk.VI稍加改进后重新命名为No.4 Mk.I,虽然No.4 Mk.I已经满足使用要求,但由于设计评审时间过长,以至于一直未能投产,直到二战爆发时,英军才在1939年11月正式把No.4 Mk.I采用为新的制式步枪。 在英格兰,英国皇家兵工厂建造了两间新工厂来生产No.4步枪:一间在法扎克雷(Fazakerley,利物浦市郊),另一间在马尔特(Maltby,靠近谢菲尔德)。此外,BSA公司在雪莉(Shirley,伯明翰市郊)也建造了一个车间来生产No.4 Mk.I。这些工厂都在1941年6月开始生产No.4 Mk.I。 由于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克撤退时损失了超过30万支No.1 Mk.III步枪,虽然No.4步枪比No.1步枪更容易生产,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需要,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再一次由北美的私营公司承包部分步枪的生产。这次选中的公司是美国的萨维奇轻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mpany)和加拿大的轻武器有限公司(Small Arms, Ltd.——简称SAL)。萨维奇公司在马萨诸塞州其可毕(Chicopee Falls, Massachusetts)的史蒂文斯轻武器工厂(Stevens Arms Co.)从1941年7月开始生产No.4步枪,SAL公司在安大略省长枝海滨(Long Branch)的工厂从1941年9月开始生产No.4步枪。 为了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速度,英国政府在1942年批准了萨维奇和SAL长枝海滨对No.4步枪的简化设计,这些北美生产的简化型步枪被命名为No.4 Mk.I*步枪,而这两家工厂原本已经生产出来的No.4 Mk.I在1942年转换成No.4 Mk.I*的形式。英国从北美进口的No.4 Mk.I*步枪超过了100万支,相对而言,在英国本土生产的主要是No.4 Mk.I。而二战中的印度和澳大利亚兵的工厂则仍在生产No.1 Mk.III*。由于英军提出需要一种新的狙击步枪,在1942年2月,英国又定型了一种在No.4 Mk.I上增加瞄准镜而成的No.4 Mk.I(T)狙击步枪。 No.4 Mk.I*步枪与英国生产的步枪基本相同,但简化了枪机卡榫的设计;立框式表尺被取消,改为一个有两个位置的L形翻转式表尺,射程分别装定在300码和600码;枪管内的膛线由原来的5条减少到只有2条;此外标准件的生产公差也尽量放宽,以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产速度。不过尽管是如此的简化,但北美生产的步枪在战争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被收藏家视为珍品。由于萨维奇是按照租借法案来生产这些步枪,因此这些步枪的机匣左侧打上了“美国财产”(U.S. PROPERTY)的标记。除了供应英国外,有4万支美国产的No.4 Mk.I*在二战期间按照租借法案运往中国,这批枪曾见于解放战争。 由于投产时间太晚,虽然产量逐步增加,但直到1942年底前,No.1 Mk.III*仍然是英军一线部队的主要装备,只有极少数精锐部队才能装备新的No.4步枪,例如英国伞兵在1942年2月突袭法国布鲁纳瓦尔(Bruneval)时使用的都是No.1步枪。在1942年后期,北非的英军常规部队也开始采用No.4步枪。不过No.1步枪仍然在二战中广泛使用,许多军队在北非和意大利都是使用No.1步枪,尤其是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英军在欧洲西北部的战场上,包括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战斗中才广泛使用No.4步枪。在空投给纳粹占领区游击队的武器当中,也有部分的No.1 Mk.III*,但数量不多。 萨维奇在1944年6月停止生产No.4步枪,总产量刚超过100万支步枪。长枝海滨在1945年停止生产No.4步枪,而SAL公司在1945年12月也终止了业务,随后长枝海滨工厂被加拿大兵工厂有限公司(Canadian Arsenals Ltd.——简称CAL)属下的轻武器分部(Small Arms Division)收购后重新运作。长枝海滨No.4 Mk.I*步枪在1949年至1955年期间重新投产,总产量(1941-1955)刚刚超过90万支。CAL在1976年6月停止长枝海滨的运作。 在1944年,长枝海滨研制了一种.22口径的No.4步枪作为训练用途。被定型为C No.7 .22 Mk.I步枪。它的外表与No.4步枪相同,只是照门不同的。后来英国人也在1948年研制了相同的一种.22口径训练枪——No.7 Mk.I步枪,外表也和No.4步枪完全相同,另外还有一种.22口径的比赛型——.22 No.8 Mk.I步枪。这种步枪采用带手枪形握把的枪托,前托缩短并采用重型枪管,有准星护罩。 恩菲尔德在1947年改进了No.4步枪的扳机设计,新的扳机用销子固定在机匣而不是扳机护圈上,这样可以消除扣板机力过大时导致的枪托形变,另外又改用浅色山毛榉作为枪托材料。这种新步枪在1949年3月获得采用,此时英国兵工部门也改变了型号命名方式,原本的罗马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于是新的枪型被命名为No.4 Mk.2步枪。法扎克雷皇家兵工厂(ROF-Fazakerley)在1949年7月开始生产No.4 Mk.2,是唯一生产No.4 Mk.2的工厂,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虽然当时大多数的国家(包括英国)都在积极寻求装备一种自动装填步枪,但由于仍然需要大量的步枪,因此No.4 Mk.2的产量也不少,并在朝鲜战争中为英军部队大量使用。No.4 Mk.2实际上是最好的No.4步枪,它们的生产、装配和处理都比二战期间生产的枪型要好。 除了新生产的No.4 Mk.2步枪外,还决定把早期生产的步枪转换成新的结构。原来的No.4 Mk.I被重新命名为No.4 Mk.I/2步枪,而原来的No.4 Mk.I*则被重新命名为No.4 Mk.I/3步枪。改装工作都在法扎克雷进行。 BSA公司在1940年代未期停产,并在1950年代中期把生产机器卖给巴基斯坦Wah省的巴基斯坦兵工厂(Pakistan Ordnance Factory——简称P.O.F.)。POF除了生产自己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外,还翻新了大量的No.4 Mk.I和Mk.2步枪。另外,在南非和印尼都有翻新No.4步枪或生产备件。 在1950年代后期,英国皇家海军与帕克-黑尔公司签订合同把3000支No.4 Mk.2步枪转换成.22口径的训练枪,这种步枪被定型为.22 R.F. No.9 Mk.1,其外表与后期的No.4 Mk.2步枪相同,包括采用浅色山毛榉的枪托。 在1960年代后期,英国人还尝试把不同型号的No.4步枪转换成7.62×51mm北约标准口径。原No.4 Mk.2步枪改变口径后被命名为L8A1步枪,而其他改变口径后的No.4枪型的新命名系从L8A2到L8A5。更改口径的过程包括更换新枪管和新拉壳钩,并改用尺寸和外形略有不同的新弹匣。在外表上,L8步枪与No.4步枪较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弹匣的外观。 不过改变口径后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却由于难以明状的原因而被发现精度不佳,英国兵工部门想尽了许多方法,固定死枪管,或让枪管浮置,或试验不同的弹药和弹头重量,可就是打不准——就是比原来的.303口径型差很远。但后来发现在配上重型枪管和缩短枪托后,却能在远距离甚至超过1000码的距离上有很高的精度,于是最终诞生了恩菲尔德“特使”比赛步枪和L42A1狙击步枪。而至于L8步枪本身却极短命,因为手动步枪毕竟已经过时,而英国最后也选择了半自动的L1A1 SLR步枪,所以只有少量的No.4步枪在早期转换成L8步枪,剩下的大量No.4步枪与其他型号的.303李氏步枪一起卖到世界各地。 最后,在1970年代中期,一种由No.4步枪转换成不能发射的军官学校学生训练步枪获得采用,被定型为L59A1,改装工作主要是把一个铁塞子焊进后膛内。L59A1步枪由No.4 Mk.I、Mk.I*和Mk2转换而成。 No.4步枪的主要型号有: .303口径型 No.4 Mark I No.4 Mark I* No.4 Mark I(T) No.4 Mark 2 No.4 Mark I/2 No.4 Mark I/3 采用时间 1939年 1942年 1942年 1949年 1949年 1949年 7.62mm口径型 L8A2 L8A3 无 L8A1 L8A4 L8A5 No.4步枪基本上是在原来的No.1步枪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仍然是采用传统李氏步枪的系统,但主要部件由原来的60多个减少到不足50个,又改用了比较厚的重型枪管,机匣和枪机也更结实更牢固,因此重量稍有增大。另外No.4步枪也采用了英国的新标准螺丝,几乎全部与No.1步枪上的螺纹不通用。No.4步枪的枪托形状稍有改变,特别是前托的延伸位置比较短,不像No.1步枪那样前托与枪口端面平齐,因此在外形上可以很容易地区别出来。刺刀的形式也改变了,No.4步枪的刺刀有两种,一种是剑形,另一种是四棱锥形,刺刀套在枪口上,但不妨碍射击,但不能像No.1步枪的剑形刺刀那样单独作匕首使用。No.4步枪采用类似No.3步枪的可微调的觇孔式照门,觇孔照门不仅更适合精确射击,而且由于明视距离比较近,所以照门的位置从原来的枪管尾部挪到机匣尾端,这样也使得瞄准基线变长,进一步提高远射程的准确性。No.4步枪比No.1步枪更容易生产,但却要稍增加一点点成本(这一点显然与设计初衷不相同)。 李-恩菲尔德系列基本参数:   MLE Mk.I SMLE No.1 Mk.III No.4 Mk.I No.5 Mk.I 全长 49.5" (1257mm) 44.8" (1138mm) 44.5" (1130mm) 39.5" (1003mm) 枪管长 30" (767mm) 25.2" (640mm) 25.25" (641mm) 20.5" (521mm) 枪重 4.19 kg 3.96 kg 4.11 kg 3.24 kg 弹匣容量 10 rds 10 rds 10 rds 10 rds 机头正面的比较。毛瑟与莫辛都把弹壳底部牢牢地嵌在中间,只有李-恩菲尔德的机头是平的,而且弹壳底缘很宽,一刮到机匣左壁就弹出去,几乎用不着抛壳挺那颗螺丝。毛瑟的拉壳钩不随枪机转动,拉壳钩“条”太刚性,如果膛内有弹时可能无法闭锁。李-恩菲尔德的拉壳钩很大,而且有很好的弹性,即使膛内有弹也能轻松闭锁,但有可能会损坏拉壳钩。
  2. 猪,是Xfire
  3. 苏军的主力狙击步枪:莫辛-纳甘1891/1930式步枪(Mosin-Nagant 1891/30 ) 莫辛-纳甘步枪由俄国陆军上校莫辛和比利时枪械设计师纳甘共同研制。1891年与M1891式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弹一起列装于俄国军队。7.62mm口径,直动式原理,结构简单,故障少,战斗性能好,经过3次改进,特别是1930年改进的1891/1930式步枪,战斗射速达到10-20发/分,杀伤距离2000米。 它一出世就参加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称为帝国主义战争)它成为了俄国军队的主要装备。1917年十月革命中带长长刺刀的纳甘步枪让人印象深刻,后来它又为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干涉军队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0年纳甘步枪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1891/1930式步枪,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1938式步骑枪。41和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枪,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生产了上千万支被红军战士亲切的称为“莫甘同志”。随着1955年AK-47突击步枪的服役,莫辛-纳甘步枪才从苏联军队中退役。我国在1953年仿制了41/43式步骑枪命名为1953式步枪,一直到80年代有些民兵部队还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M1908式7.62mm步枪弹直到现在还在大量使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M1908式步枪弹还将服役20年。 莫辛-纳甘”1891/30步枪(M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是俄罗斯1891式步枪的改进型,由俄罗斯Captain Sergei Ivanovich Mosin设计制造。 “莫辛-纳甘”步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俄罗斯/苏联军队的标准步兵装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莫辛-纳甘”步枪已经生产了超过17,000,000的数量。 “莫辛-纳甘”1891/30步枪还大量装备了北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是北朝鲜人民军抗衡“联合国”军的主力步兵装备。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1年投产的7.62毫米M1891/30型“莫辛-纳判”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改成了弧形,以便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基型枪的6边形机匣改成了圆形,使延长的瞄具座更加结实。望远瞄准镜是德国埃米尔.布赫公司研制的,在苏联也有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上的PE型瞄准镜目镜焦距80毫米,视场5°,分划为1~14,每个分划100米,对应于100~1400米的瞄准距离。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 《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用的就是“莫辛-纳甘”1891/30狙击步枪。 瓦里西后来在一次意外中踩雷受重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却失去了那双明亮的眼睛。那时的战况是击毙400多人了。 二战末期,苏军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日军有不少机枪手和步兵死在苏军狙击手的枪口下。越战时,有不少侵越美军被手持1944/30型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的越军狙击手击毙。我军在1979--1989年的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就与手持莫辛.纳甘1944/ 30型狙击步枪的越军狙击手交战,并从被击毙的越军狙击手身上缴获了默辛.纳甘1944/30型和SVD型狙击步枪。莫辛.纳甘型狙击步枪的设计缺陷在于:重量大。瞄准镜的倍数小:只有3.5倍,只适合进行600米内的狙杀。 二战中使用摸心拿肝的苏军狙击手
  4. 11昨天跑哪去了?
  5. SF,密切关注中
  6. 还是拉出去TJJTDS吧
  7. 肯定不拦你,需要俺们提供点啥你尽管说啊
  8. 看来我只有坐地下室的份了
  9. 11辛苦啦~
  10. JS那帮冷血杀手着实让俺们领略到名队的风范
  11. PPSH的鼓是以单纯的弹簧为动力,而81/95的鼓是以螺旋导槽加拨动转轮,以发条式的涡簧动力进行供弹,结构非常奇特,貌似只有咱们国家采用,而现代国外很多班组支援武器的鼓/箱仅仅作为链式供弹具的容器,没有任何动力,弹鼓供弹的缺点主要是供弹口易变形,卡壳的概率貌似不是很高;相反链式供弹具卡壳的概率到是不低,本人曾试射过的56班用机枪,打不到100发就曾出现过卡壳的现象,而用81班连续打4个鼓(76X4=304发)却没发生任何问题,附:81鼓两张
  12. 5 位用户正在查看这个主题 (0 位访客和 1 位匿名会员) 4 位会员: daGER, =UN=T39, 牛头桑, 黑山老猫
  13. 不管你咋鄙视俺,反正俺昨天参加了,hyahya
  14. 改弹鼓为弹药箱的话结构就变鸟
  15. 鄙视~~~非常鄙视~~~~~ :
  16. 鄙视你~~~
  17. BD,群里都说了啊
  18. 《美国陆军》中的M16貌似有供弹不畅这一环节,PPSH要是也搞个拉大栓,估计会热闹的很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