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BF1942 发布的全部内容
-
1937年时二十九军装备:士兵普遍使用德式步枪,排长用德式伯格曼MP18I冲锋枪,连长每人1支德制二十响毛瑟冲锋手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榴弹枪2支、捷克ZB26轻机枪1挺。全师共装备轻机枪700余挺,比中央军甲种师编制的274挺,多出一倍多。由于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此时的二十九军,堪称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一战时期的欧洲步兵的传统进攻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仆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结果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一战后期,德军将领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首创步兵渗透战术。经过特种训练的德军突击队(Sturmtruppen)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速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新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枪自然不能满足要求了。军械设计师施迈瑟(Hugo Schmeisser)于是设计了著名的MP18冲锋枪。一支冲锋枪加上数枚手榴弹成为德军突击队员的标准装备。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发动“麦克尔攻势”,英法军队的防线被德军突击队多处渗透,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因此推进60公里,俘虏英法士兵5万多人。 小资料:德国MP-18冲锋枪 MP-18冲锋枪是第一支真正实用的冲锋枪。维拉·派洛沙冲锋枪虽然被意大利打入冷宫,但是好战的德国人却对此枪十分关注。他们从战场上缴获到该枪后,对它进行反复的研究,从中受到启发。德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雨果·施麦塞尔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支冲锋枪的设计。他根据战场使用要求,在结构上大胆创新,于1916年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单兵自动武器,1918年春在柏格曼兵工厂正式投产,同年装备前线德军,在战场上使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实用冲锋枪——MP-18冲锋枪。由于冲锋枪的零件是由很多工厂分别加工,由伯格曼兵工厂组装的,因而又称为“伯格曼”冲锋枪。此枪装备德军部队后,又根据战场使用和官兵提出的问题,于1918年夏天进行了改进,尔后很快再次配发到前线部队。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前线部队已配发了3500多支。这些枪运到前线后很快就投入使用。该枪在战场使用的效果如何却没有史料记载。但《凡尔赛和约》明文规定再不允许战败的数十万德国人使用该枪。 冲锋枪是一种使用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设计思路就是追求近距离的猛烈火力。德国MP18为例,枪全长82公分,空枪重4公斤,使用9 x 19毫米鲁格手枪弹,20/32发弹匣或32发蜗牛型弹鼓,枪口初速每秒钟380米,射程150米。一战以后,凡尔塞条约禁止德军装备冲锋枪,MP18主要供应警察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建立的巩县兵工厂1926年开始仿制MP18冲锋枪,改用当时流行的7.63毫米毛瑟手枪弹,俗称“花机关枪”。 口径:9X19 mm 枪长:815 mm 枪重:4。17 kg 供弹方式:20/32发弹匣,32发蜗牛型弹鼓 射速:400发/分 射程:150米 1918年,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装备了德国军队。德国人将其用在堑壕战中,每两个冲锋枪手配备一个带小推车的弹药手;再加上背满手榴弹的掷弹兵;带着手枪和磨尖的工兵铲的近战兵;背MG08机枪的机枪手;喷火兵。。。德国人的堑壕突击小队就编成了~可惜,问世太晚,MP18参战的唯一结果是,凡尔赛和约上多增加了一行字~ 我国使用MP18的历史大大地早,一战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P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法,而枪管外的散热套为多孔式。工农红军在飞夺卢定桥时,突击队全部“花机关”火力还是满惊人的---也难怪双枪兵挡不住,100米不到,正好是冲锋枪发挥火力最合适的距离,10多只冲锋枪下雨似的反复扫射芝麻大点儿的桥头堡,再加上助战的机枪,连露头都不能,更别说还击了~ 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冲锋枪仍然是以MP18为主,800壮士守四行;血战台儿庄;喜峰口大站。。。。MP18和中国抗战军民一起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注:30年代德国卖给法国1800支MP-18冲锋枪(附加3420个弹夹),法国称之为“厄玛冲锋枪”。1940年德军全数缴获,成为法国志愿兵的装备。 MP-18在2、30年代被多个国家仿制。丹麦的BMK-52,奥地利的斯太尔都属于这种类型。只不过丹麦的装有前握把,而斯太尔号称“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价格昂贵但是绝对精良。
-
不是吧!那米军为什么会撤出南越?看来你没玩过《丛林之狐》,越共有中苏援助 装备差距不大 AK装备很多的~ 关键是党卫军也搞三光所以越共会失败(如同当年小日本在我国东北);米军不能搞三光(虽然出过几次意外),但毕竟米国是“民主”国家,政策上不允许“三光”而且又要顾及自身伤亡!
-
来源:搜狐社区 为了让大家了解西方科技革命时期的时间点,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些作为西方科技革命先行者的科学家之生平,来考察一下明朝末年中西方科技发展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分别从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等几方面去考察一下西方这些领域开始逐步走向科技革命的年月。 在西方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上经历了百年的基础打造,终于在17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科学实践为契机的工业革命,并揭开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光辉篇章。 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期间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和著作层出不穷,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们就产生于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他们是:伽利略、笛卡尔、帕斯卡、波义耳、牛顿、莱布尼兹等。 伽利略,不仅是天文学的大师,也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帕斯卡,压强理论的奠基人,也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 波义耳,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牛顿,经典物理学派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学巨人; 莱布尼兹,近代数学的奠基人。 这一系列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的科学理论和成就把人类带入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无疑是西方科技革命的先行者。看到这些西方科学历史上的伟人,我们不禁要问,那时候,中国的学者们在研究什么? 在天文学方面,与伽利略对应的是中国的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和伽利略(1564-1642)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他们的命运却大不一样。徐光启在崇祯的支持下主持修成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的《崇祯历书》,其中参考了欧洲都还是非常新,且都不被完全接纳的天文知识: 开普勒1619年的《宇宙和谐论》; 1621年的《哥白尼天文学纲要》; 第谷弟子Longomontanus 1622年的《丹麦天文学》。 并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介绍了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其中的计算方法则使用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西方近代几何学方法。 《崇祯历书》于1634年修编完成,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他的晚年极其悲惨,而徐光启在主持遍修工作时出任的是“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这是西方和中国明朝在天文学上的对比,可以说,中国明朝崇祯皇帝对天文学的支持远超过欧洲。 这部集欧洲天文学所有经典为大成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着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而更为可贵的是这在欧洲还尚且不能。 笛卡尔对思想方法进行了研究,1628年写成《指导心智的规则》,但迫于当时宗 教势力的影响,他生前并未发表。1629年笛卡尔迁居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的荷兰,他本想在一本题为《世界》的书中介绍他的思想,但是当该书还尚在编辑中的1633年,他获悉意大利教会的权威们宣告伽利略有罪,因为他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笛卡尔在荷兰未受到教会权威的迫害,但是他还是决定谨慎从事,把书稿进箧入匣,因为在书中他也捍卫了哥白尼的学说。此后,他在荷兰隐居 20年。对比中国明朝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修编《崇祯历书》,不仅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且将其作为核 心的理论予以肯定,中西方当时科学发展的环境谁更好,实在是一目了然。1627年,波义耳出生在一个爱尔兰的新教徒家庭,他也是一个伽利略的崇拜者,1642年伽利略在阿切特里去世,波义耳当时住在临近的佛罗伦萨,当他问讯伽利略的去世的消息以后,十分震惊和悲痛,并开始详细研究伽利略的工作。期间他坚定了必须使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事物的观点,从此他坚毅的走进了科学研究的领域,此时中国明朝政府于1634年修编完成的详细介绍伽利略工作的《崇祯历书》已有8年之久。 帕斯卡1623年6月19日诞生于法国,他12岁开始学习几何并通读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那是1635年,而当时《几何原本》已经传入中国,翻译它的人正是后来出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在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普遍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读本,在对数学的研究上,越是有厚重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越是研究得深入。 以著名的桐城方氏为例,方家以程朱理学传家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到了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的时候,方家开始接受王阳明心学,方家是王学在东南地区的重要传人。” (羽陵《1629年,当中国面对西方科学》)这足以说明,方氏拥有是中华文化的厚重衣钵。 “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均学习西方天文学,他曾师从意大利籍传教士熊三拔,其著作《崇祯历书约》是明末重要的天文著作。方以智和汤若望、毕方济等很多传教士均有深交,其《物理小识》尤为杰出。方以智对西方的新学说的学习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他认为西学分三大类,质测(自然科学)、 通几(哲学和神学)和宰理(社会科学),“太西质测颇精, 通几末举”(《物理小识自序》),所以西方的自然科学值得学习,哲学和神学方面则不值得照搬西方的那一套。方以智希望“借远西为郯子”(《物理小识总论》,按:左传记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曾讲论自然知识,孔子就学,并告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借鉴西方的自然科学,来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方以智之子方中通师从波兰人穆尼阁,其数学专著《数度衍》系统介绍了对数的理论和应用。” 这一切说明,有着厚重中华文化衣钵的方氏并不排斥西学,反而是当时的西学大家。这和满清时期的所谓“文人”完全是两个概念。由此可见,真正不接纳西学,而且排斥西学的是满清统治以后。 明朝知识分子研究的东西不是满清时期那些故纸堆,而是放眼全新的西学,其学术环境比西方当时教会统治下的黑暗要光明许多,只可惜好景不长…… 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民家庭。他成年以后成为了物理学的伟人,创立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物理王国,其影响至今仍然很深远。但此时,明朝已经十分艰危了,明朝于牛顿出生不久的1644年灭亡了。 明朝灭亡以后,德国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于1646出生…… 介绍至此,大家可以注意到一个问题,从前面提到的几位西方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笛卡尔、帕斯卡、波义耳、牛顿、莱布尼兹的生平可以看出,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思想在当时欧洲遭受压制,帕斯卡、波义耳的学术成就形成于明朝灭亡以后,牛顿在明朝灭亡时还是个刚出生的婴儿,莱布尼兹则是明朝灭亡才出生的。 这就是说,明朝灭亡的时候,正是西方理论大发展的前夜,而在明朝广大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开始普遍研究西学,那时候的“西学”和后来传入中国的“西学”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明朝末期的西方还处于理论大发展的前夕,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上是各有千秋,中国明朝,尤其是晚明67年中出了不少成系统的世界级水平的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 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 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 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 这些著作是在晚明的67年中相继出现的,相对于“近代数学、近代化学、近代物理学、近代哲学”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西方是颇具亮点的。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是毛孩子,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布鲁诺被神圣的火焰净化了灵魂,笛卡尔隐居荷兰。 刚才提到的晚明67年中明朝士大夫的九部成系统的科学著作, 而在翻译的书目中还有: 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 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的《 数学札记》; 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划时代的巨著《 矿冶全书( 共12 卷)》; 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的《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 1611年科隆版的《原本》(拉丁文本); 罗雅各的《测量全义》;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1601年罗马版的《地中海航海术》; 《比例规解》;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雅克.贝松著的《宇宙仪》; 《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纪尧姆.德诺吨涅《磁石测量法》; 萨拉.安吉鲁著的《神功催吐药》; 克洛德.举雷《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七千余册。 在西学东渐的交流中,中国明朝的士大夫根据对西学的了解而系统介绍西学的著作有《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名理探》、《寰有诠》、《泰西水法序》、《测量法义》、《坤舆格致》、《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远镜说》、《远西奇器图说》、《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等等。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并不是没有机会和西方同步,在西方理论大发展的同时,中国明朝士大夫阶层已经开始全面系统的接纳和研究西学,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西方虽然是西学的发祥地,但教会对思想的禁锢与明朝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形成鲜明对比。 可惜在1634年《崇祯历书》修编完毕以后,至明朝灭亡的1644年的10年间,兵祸战乱横行、天灾人祸结为于一体,之后满 族入关。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科技革命”,有志气的投身反清复明,而又大多死于非命,满清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又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明朝士大夫阶层。 “以桐城方氏为例。方中通之后,慑于满清的文化高压政策和文字狱的空前繁荣,桐城方氏放弃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去扒拉故纸堆。著名的桐城派就是思想文化高度下的产物,五四时钱玄同给它贴了个标签:‘桐城谬种’。即使如此小心谨慎,桐城方氏仍然不能免于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案,判戴、方两家三百多人坐死,经康熙的‘宽恕’,戴名世寸磔,方孝标戮尸,戴、方直系子弟坐死,其余流徒。方苞是桐城派的理论奠基人,原判绞刑,经李光地营救后幸免。” )明朝末年死于战乱和屠城,以及灭门惨祸的明朝士大夫阶层又何止桐城方氏一家? 满清比西方教会统治时期还黑暗,西方针对个人观点进行思想禁锢,伽利略也不过是被判终身监禁,而满清的文字狱却是斟字酌句的对明朝士大夫阶层进行惨毒无以的灭门迫害,这种残酷的杀 戮和思想禁锢使中国最终失去了和西方同步的机会,以至于满清初期就开始了严重的倒退,甚至将许多明朝已经取得的成果都丧失掉了,中后期更是一塌糊涂。 中华文明最可悲可叹的莫过于在西方科技革命的前夜遭受了满清的入侵,在满清黑暗统治下,文字狱的残酷镇压使得文明发展遭受了割裂之痛……之后在满清统治下足足开了两百多年倒车~! 当我们回顾明朝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我们也曾有过科技革命的前奏,也曾有过大航海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西学,明朝在航海、铸造、地理发现、天文研究、数学、物理学等等重要领域进行过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惜在明朝灭亡以后的两百多年里,中华文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近代百年的国耻让人十分痛心,甚至有人认为是中华文明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误解是不对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来都不排斥科技与进步思想,这种误解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掩盖历史事实而编造的谎言,这是十分可耻可恨的~!
-
来源:中安在线 曾几何时,穿裤子是西方欧美国家男人们的权利,女人是不能穿裤子的。如果有哪个女人胆敢穿着裤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等待她的将是警察的拘捕。当时的女性从11、2岁开始就要束腰,那时的标准美人腰围是18英寸。因此从小束腰成为女孩子的必修课,束腰胸衣及撑裙是标准的“时装”。 有无数的女人因为束腰成年后骨盆变形而死于难产。 150多年前,一款名垂青史的女性裤子诞生。它是由第一代知识女性艾米丽亚.简克斯设计的。该款裤子有着土耳其风味。简克斯用它来反抗束腰胸衣及撑裙,但是立即招来社会各界的一片谩骂:简克斯下流,伤风败俗,是个女巫。以致于该设计如流星般一闪而过。 第一个敢穿裤子的女性是玛丽.爱德华.沃克,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医。她在美国内战时曾数次穿长裤而遭拘捕。最后,事情一直闹到了国会,国会议员们经过激 烈的争论,最终因为她精湛的医术和为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国会决定通过立法给她特权──美利坚准许军医玛丽.爱德华.沃克女士在工作时穿裤子。 到了1932年,著名的美国影星玛莲.笛特瑞还因穿长裤在巴黎街 头行 走,被抓到警察局。警局要以「有伤风化」罪 拘 留 玛莲.笛特瑞。因女权分子去警局外游 行示 威,迫于压力,警局才不得已将她释放。 在西方欧美国家传统人眼里,穿裤子的女人就是坏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女人能不能穿裤子──这个一直令卫道士伪君子头疼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战争的严酷,令越来越多的妇女自然而然地穿起了能使工作更加方便的裤子。就这样,裤子成为了西方欧美国家女性着装的一部分,历史性地在女性时装王国占了一席之地。因此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欧美国家女性时装带来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如今,尽管西方欧美国家主流文化仍是以裙装为主,但裤子已逐渐成为正式的、正规的和高雅的女性时装类别,不再以反叛、前卫、边缘的面貌出现了。女性可以在任何场合穿着裤子。裤子如今已经成为西方欧美国家标志性女装的一部分。
-
日军在装运掠夺来的财宝二战中,日本的铁蹄迅速踏遍整个东亚地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日本军国主义者专门成立了掠夺亚洲人民财产的秘密机构———“山百合”会。裕仁天皇任命皇族成员竹田宫恒德亲王为该组织在亚洲的负责人,他们将从中国掠夺来的大量财物、黄金等都运回日本本土。但是,在东南亚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运回日本国内。这些宝藏到哪里去了呢? 黄金大量藏在菲律宾 1940年,裕仁天皇命令日军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和法属印度支那掠夺的部分财宝通过船队运回日本。这些宝藏储存在一些废弃矿井中,还有一些藏在长野县的群山里,准备用于战败时最后的顽抗。日本军方驱使数万名朝鲜劳工在那里挖掘了巨大的地下工事群,然后将他们秘密杀害,以防宝藏秘密泄漏。 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战事吃紧,美国海军在洋面上巡逻,击沉大量日本运输船,比如,被击沉的日本“阿波丸”运输轮竟装有黄金40吨,白金12吨,工业金刚石15万克拉。美军的巡逻使得为数众多的黄金等贵重物品无法通过海上运回日本。为了保护掠夺财富的安全,天皇命令“山百合”迅速将这批财宝登记注册,埋藏于菲律宾全境175处的“皇家藏宝点”。 1945年,美国军队逐渐逼近日军占领的菲律宾。当时,日本一度仍幻想与盟国实现有条件停战,并在战后保住对菲律宾的占领,这样的话便可以将这笔宝藏从容地运回日本。但是,日本人的企图没有得逞。 面对紧急情况,日本法西斯分子开始做最后的黄金处理和保密工作。5月,日本“山百合”部分负责人安排“皇家藏宝点”的工程师们在菲律宾吕宋岛深山里的一个“8号地道”里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那个地道距离地面有67米,堆积着一排又一排的金条。 午夜时分,就在工程师们喝得酩酊大醉时,负责“皇家藏宝点”建设的日本菲律宾方面军山下奉文大将和皇族成员们溜出了“8号地道”,用爆炸力极强的炸药封住了通道出口。这些工程师就这样与财宝一起被埋葬在地道中。这样,那些“皇家藏宝点”就成了外人不知道的秘密。3个月后,山下奉文向美国军队投降。 秘密逐渐被揭开 日本侵略军费尽心机,却百密一疏,在执行计划时留下了一个活口,他就是菲律宾人本·沃尔莫里斯。年轻时他曾给裕仁天皇的大侄子、明治天皇的孙子武田当过贴身男仆,而武田王子就是“皇家藏宝点”的负责人之一。当时,日本王子偶然萌生的同情心,使本·沃尔莫里斯在爆炸前离开,拣了一条命。后来,在一个秘密场合,本·沃尔莫里斯将日本在菲律宾藏有黄金的秘密告诉了美国人,但没有透露具体地点。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菲律宾投降后,山下奉文因在马尼拉进行大规模种族大屠杀而被指控犯有战争罪。担任审判的美国官员已经从中央情报局那里获知了日本在菲律宾埋有财宝,于是在审判中曾千方百计获取其中的秘密。不过,山下在受审期间,没有真正招供,坚决不肯吐露财宝的秘密。然而,为山下奉文开车的司机小岛少佐却引起了美方审判人员的特别关注。 菲律宾裔的美国情报官罗曼拉通过指控小岛犯有虐待罪而将他囚禁,并进行了秘密审判,以便揭开日本人在菲律宾的藏宝点。罗曼拉多次诱使小岛提供黄金宝藏的情报。1945年10月上旬左右,小岛终于打破沉默,并带领罗曼拉看了超过12个藏宝点。这些藏宝点都位于马尼拉市北部郊县非常破败的地方,而且都是“山百合”组织秘密建立的。 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在陆续找到更多的“皇室藏宝点”后,美国情报机构就派人悄悄地挖走了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金块、钻石和白金。无论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还是杜鲁门总统,从一开始就把挖掘这些藏宝点作为美国国家顶级机密。 美国战后获取的最大一笔黄金是在菲律宾的圣罗马纳。当日军在菲律宾节节败退时,菲律宾游击队曾发现他们将大批沉重的箱子运到一个山洞中,然后用炸药将出口封死。一名美国战略情报局的少校当时和游击队在一起,记住了藏宝地点。该特工在战后重新打开了这个山洞,发现箱子中全是黄金。 1945年到1948年之间,这批价值约几百亿美元的黄金被运到了美国,没有将其归还给东南亚国家的受害者,而是分别存入了42个国家的176家银行,其中瑞士联合银行日内瓦分行以“兰斯代尔”名义开出了一个拥有上百亿美元的黄金账户!战略情报局解散后,这笔巨大的财富被中央情报局接收,成为其账面外资金,其使用和支配不受任何监督。令人震惊的是,还有一部分黄金成为美国人的私财,其中最大的账户是以麦克阿瑟的儿子阿瑟·麦克阿瑟的名义在苏黎世的瑞士信贷银行开设的,数目高达近百吨的黄金,而美国前总统胡佛在瑞士信贷银行的私人账户上也有7.5吨黄金!寻找到大量宝藏大大增加了美国进行冷战的资本。 根据美国官方透露,杜鲁门政府把美国在亚洲找到的财宝,连同美国在欧洲搜罗到的德国法国斯所掠夺的财宝,合在一起作为"秘密政治行动基金",用于冷战中与苏联对抗的费用。 黄金宝藏到底有多少 日军从东南亚地区掠夺的黄金共有多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从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及其代理人出售的黄金数量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意识到菲境内一定还存有不菲的黄金,于是多次秘密进行官方的挖掘开采并中饱私囊。证据显示,马科斯在瑞士银行存有数额巨大的黄金。根据解密资料,马科斯还给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沙特阿拉伯军火巨商阿德南·哈肖吉一大笔黄金。 马科斯及其代理人经常都在伦敦、香港、悉尼等地的黄金市场上秘密出售大批黄金,有时一次卖出的金锭数量就高达10多吨,比已知的菲律宾所有的黄金储备还多。每隔一段时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伦敦黄金交易所就会出现一次称为“马科斯黑鹰”的秘密买卖。根据已出售的数量估算,马科斯的黄金价值约上百亿美元。不过,马克斯总统在1986年被推翻后,黄金被迫转交给了美国。为了运这些黄金,美国动用了“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 另外,还有许多人私自在菲律宾的山区中寻找日军埋藏的黄金。上世纪70年代在菲律宾发生过著名的“罗哈斯事件”。罗哈斯是一位菲律宾私人寻宝者,他于1970年在吕宋岛北部山中发现了一尊纯金佛像,重约1吨,头部可以拆下,身体内部还藏有大量稀世珠宝。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闻知此事后,派军队从其家里将佛像抢走,导致菲律宾公众舆论哗然。后来,马科斯迫于压力“归还”了一尊样子相似的实心铜佛像。根据行家估算,仅这尊金佛像本身的价值就超过2.6亿美元。1996年,罗哈斯家族在美国夏威夷州法院起诉马科斯及其继承人(马科斯已于1989年病死),要求赔偿损失。法院于1998年作出判决,马科斯的妻子伊梅尔达必须将该佛像归还给罗哈斯。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在东南亚藏有黄金的秘密不断被解开,数量之巨足可见当初日本对亚洲掠夺之甚。被日本抢劫的对象除了日本侵略的国家,还包括被占领地区的个人、教堂、寺庙、银行、公司以及地下经济团体。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有人曾估计,日本在东南亚地区获取的“战利品”近千亿美元,还有许多无法估价的奇珍异宝,这使亚洲人民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
来源:uoloo 二战结束后,曾经不可一世的纳粹党卫军士兵疯狂寻找出路,其中就有一批加入了法国外籍军团,前往越南镇压胡志明领导的抗法游击队。 【逃到法国去当兵】 1945年,二战结束,整个党卫军被宣布为犯罪组织,所以他们投降后不能指望战俘条约的保护。为了逃避苏军的追捕,余下的许多党卫军开始逃往法国。他们暗中步行穿越法德边境,以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加入法国外籍军团。 在二战期间,胡志明曾领导越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期望让越南在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然而日军从越南败退后,法国军队却重返越南,并开始镇压越南反殖民主义运动。于是法国外籍军团就肩负起在越南的作战任务,这也给这些流亡党卫军一个继续打仗的机会。 虽然法国外籍军团清楚前来投靠的是恶贯满盈的党卫军,但它正需要这些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为其效力。因为党卫军在苏德战争中,积累了镇压苏联游击队的经验,所以他们对采用苏联作战模式的越南游击队非常了解。 【残酷杀害游击队】 同在二战苏德战场上一样,这些党卫军在越南总是要应对数倍甚至几十倍于自身的对手,但他们不顾伤亡拼命作战,用最恐怖和残忍的方式来执行任务。这些党卫军在越南奉行的政策是:“子弹对子弹,炸弹对炸弹,暗杀对暗杀。”当党卫军穿越一座越南村庄后,他们不是立刻离开,而是会潜伏在村庄周围的沟渠中,暗中观察那些村民的反应。如果那些村民继续忙着干农活,党卫军则会撤退;但如果村民向周围树林内的游击队传送消息或者尝试跟踪党卫军,那么这些村民会被立刻射杀。党卫军常用的伎俩还有:在路边预先布置一些狙击手,然后放过越南游击队的大队伍,专挑小队伍狙杀。这些配备了消声器的狙击手会从队伍的最后一名队员下手,行军中的游击队员很难听见背后同伴倒下的声音。有时候党卫军狙击手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消灭整个小队的越军。 【炸飞战俘下半身】 这些党卫军也是运用绑架的“高手”。当他们穿越一片危险区域时,他们会将越南游击队领导人的妻子和孩子绑为人质,将他们置于枪口下强迫他们引路,直到到达下一个村庄,然后党卫军会绑架下一批人质,周而复始。 党卫军的罪行除了让越南游击队感受到愤怒外,也引起了法国政府的不安,毕竟党卫军在二战中的罪行实在是臭名远扬,于是法国政府要求外籍军团将“邪恶的纳粹”清除出军队,最终这些党卫军被逐出了外籍军团。 失去党卫军的法国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最后在1954年5月的“奠边府战役”中惨败给越南。越南北方从法国殖民统治中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