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BF1942

网站版主
  • 帖子总数

    2,095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由 BF1942 发布的全部内容

  1. 国共合作的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中旬,山西东北门户天镇、大同失守。时逢中秋节,山西普降大雪。群众普遍相传:“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戴孝,是不祥之兆!”晋绥军在日军进攻前的全线失利,让第二战区压力很大。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第120和第129师,数万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带有青天白日徽章的国民革命军军服。   此时日本侵略军已长驱入晋,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迫切希望倚重八路军抵抗日军的锋芒。双方迅速达成了由八路军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在敌后打击日军、配合晋绥军友军的协议。   1937年9月19日中秋节当天,最早在平型关抗击日军的晋绥军独立第8旅已经到达了平型关,并占领了阵地。而日军先头部队在9月21日午夜到达平型关下,开始向晋绥军发动第一次进攻。同时日军还有一支军队正向平型关侧后大营绕袭,企图断晋绥军平型关后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山西境内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即太原会战的第一个战役平型关战役,由此在平型关地区正式展开。   在日军进攻平型关之前,阎锡山已经向周恩来和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调集重兵,计划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彭德怀提出了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对此阎锡山表示同意,并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帮助八路军掌握敌军动向。   敌人是一支从灵丘前往平型关给围攻平型关日军送补给的部队。   9月24日晚,部队已经在埋伏点———一条一边是山,一边是狭长土沟和河滩的地方隐蔽好了,经过一夜风雨侵袭的战士们,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趴在冰凉的阵地上,等待战斗。中午,鬼子来了,部署好的3个团将沟内的日军分割成数段,并迅速进入沟内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日军赶来的飞机面对混杂的战场无能为力。三个小时后,战役结束。   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打了胜仗,国民党《扫荡报》的记者得知八路军平型关获胜,带着摄像机来拍了新闻纪录片。第二战区的国民党将领纷纷祝贺:“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长驱直入。”蒋介石也先后两次发来贺电。 来源:中学时事报
  2. 破密电猎杀山本五十六 从北非一路血战到德国 二战中,美军招了不少“日本兵” 陈肇祥 《环球时报》 ( 2006-12-14 第13版 )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是一对死敌,但很少有人知道,上万名日裔美国人却在遭受歧视的情况下成为了反法西斯战士。 珍珠港事件后遭仇视,日裔美军被迫退役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一时间全美国都在传言:是渗透到美国的日裔“第五纵队”向日军提供了准确情报。愤怒的美国人都把火气撒在日裔美国人,尤其是在美军中服役的5000名日裔士兵身上。1942年1月,美国战争部正式勒令所有日裔士兵退役。2月19日,罗斯福总统颁布第9066号行政命令,要求在美日本人卖掉房子和生意,到指定地点报到,每个成人只能携带150磅重的行李,每个人和每件行李都有一个标签,他们不再有名字而只有一个号码。然后他们被临时安置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特别修建的10个“重新安置中心”。美国政府还宣布日籍美国公民为“4C”人员(即“敌侨”),无权服兵役。 在整个二战期间,共有11万日裔美国人(大多数是第二和第三代的日裔美国人)被送进实际上是集中营的“重新安置中心”。他们住在简易木房里,共用浴室,受到24小时监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如此,许多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背诵对美国效忠的宣誓词。 日裔战士重新出山,破译日军绝密电报 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情报机关痛感对日侦察工作的人才匮乏,于是经战争部特批,美国陆军部情报局在1942年初秘密招募了60名日裔美国人,训练他们从事军事情报翻译工作。6个月后,第一批35名毕业生被送到瓜达尔卡纳尔岛前线。至1942年底,美国陆军部在太平洋战线上的四大情报机构——盟军情报翻译分析部、太平洋联合情报中心、太平洋军事情报研究部和东南亚翻译审讯中心都出现了日裔情报员的身影,而整个战争期间总共有1200名日裔情报员为盟军服务。 作为在战争关键时刻出现的关键性人物,日裔情报员的卓越工作不仅体现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如审讯日本战俘、评估和翻译缴获的各种文件等,还体现在获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情报上。1943年4月14日,太平洋联合情报中心截获一份日军机密电报,这份电报使用的是日军自诩为“无法破译”的新密码,但由威廉·戈金斯海军上校领导的日裔密码专家组熟谙日文的语法习惯,并对日军各作战单位的战时无线电呼号了如指掌,他们仅仅用了6个小时就破译了密码,洞悉了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将在4月18日视察布因基地的行程,结果这个策划偷袭珍珠港的“元凶”落入了美军飞机的埋伏圈,最终被击毙在原始丛林里。 此后,日裔情报员继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944年3月菲律宾海战役发动前,山本五十六的继任者古贺峰一乘坐的飞机在菲律宾坠毁,其携带的战争计划被菲律宾抵抗组织转交给盟军,两名日裔情报员迅速将上述文件译成英文,这些情报后来帮助斯普鲁恩斯将军的舰队在菲律宾海域大败日本联合舰队。 1944年7月,美军在塞班岛缴获了50吨日军情报资料,这些标注着“无军事价值”的资料到了日裔情报员手里却变成无与伦比的财富,他们从中整理出一份“日本军火库存清单”,这为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的B-29轰炸机袭击日本本土的行动提供了准确的目标方位,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 但美军内部仍对这些日裔军人采取一系列保密措施,包括不允许日裔情报员进入海军基地,日裔情报员不得不在附属营地(如废弃的家具储藏库)工作。在战场上,日裔情报员经常被当作日本兵,许多人差点被自己人打死。 日裔美军最先解放罗马城(据作者看到的其他资料说,是华人士兵第一个开着吉普进的罗马) 与此同时,由于一线部队严重缺员,美国陆军部1942年重新审视禁止日裔服役的规定,开始大规模地向日裔美国人征兵,结果光夏威夷日裔就有1万人应召。 1942年11月,完全由日裔组成的第100独立步兵营在北非登陆,成为最早与德军交手的美军之一。1943年9月,他们参加了登陆意大利的战斗,并屡次作为突击队,与精锐的德国伞兵展开白刃战,最终迫使德军缴械投降。第100营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全营1300人只活下来521人。为表彰他们的英勇,美军指挥官克拉克特意安排第100营第一个进入罗马城。另一支日裔部队则一路打到了德国。 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很有感触地对日裔士兵说:“你们不仅要和残酷的敌人作战,还要同偏见战斗,然而你们战胜了这一切。”不过,当日裔美军回到故乡时,才发现他们在战争中的完美表现并没得到认可,许多退伍老兵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家甚至还经常被人放火烧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所说,日裔美国人是无辜的,但却被迫替敌人——日本法西斯承担战争责任。▲
  3. 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双方曾发生过几次直接军事对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地区)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战火缘起朝鲜半岛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日本则企图利用这种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4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罗,征服弁韩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日本府”进行统治。百济由此成为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日本国土统一、国力增强,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公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朝贡。日本也于600年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册封关系。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九十月间,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于是,朝鲜半岛的纠纷扩大为东亚地区的国际争端。        中日激战白村江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一战决定东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遣唐使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历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失败———积极向对手学习———实现自身的重大飞跃。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成为东亚强国。
  4. 说起二战当中的日本军队和日本政府,人们往往会想到“穷凶极恶”和“负隅顽抗”这两个字眼,然而在日本军国主义“强硬”面孔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自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本就一直在寻求对美英有条件投降。 中途岛海战惨败,日本酝酿有条件投降 1942年4月,从美国航母“大黄蜂”号上起飞的16架轰炸机空袭了东京,日本举国震惊。为了彻底消灭美国舰队的威胁,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决定进攻中途岛,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东条英机内阁则希望能借此战促使美国求和。然而事与愿违,6月4日中途岛一战,日本人一败涂地,4艘主力航母被击沉,日本人对战争的信心一落千丈。自偷袭珍珠港以来气焰非常嚣张的东条、山本等主战派在日本国内威信骤降。日本军部内主张对美求和的势力开始活跃起来。 实际上,早在对美开战前,日本军政高层就分化成了两派:以部分海军高级将领为首的主和派和以陆军领导人东条英机为首的主战派。中途岛海战之后,主和派的投降念头更加强烈,他们妄图通过有条件投降,最大限度地保留日本侵占的土地和利益,这种想法得到了外相东乡茂德的默许。 1942年8月,就在美国进攻瓜达尔卡纳尔岛前几天,日本外交官加濑俊一找到了当时被扣留在日本的英国大使罗伯特·凯莱格,并偷偷递给他一张据称来自于东乡茂德的纸条。上面写着:“如果英国政府愿意讨论和平问题,那么他们将会发现日本政府对此也抱有希望。”除此之外,日本还通过驻苏联和暹罗(泰国)外交机构,将同样的信息传递给了美国。 据美国海军上将金后来回忆,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考虑过日本人的提议,但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却根本不打算理睬日本的任何投降企图。马歇尔表示,除了无条件投降外,日本不会有任何其他选项,因为美国必须报珍珠港被偷袭之仇。最终,这种态度得到了罗斯福和美军其他领导人的认可。但对于在亚洲焦头烂额的英国来说,日本的提议却具有相当的诱惑性。然而在罗斯福的坚持下,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赞成美国人的决定。 1943年1月24日,在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的当天,罗斯福与丘吉尔在记者招待会上特别强调:“只有把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彻底消灭干净,世界和平才能到来。这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列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提出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原则,这份宣言也意味着日本人试图通过有条件投降,保留侵略战争既得利益的第一次企图彻底破灭。 为实现“体面投降”,天皇寻找说客赴美 1944年6月,太平洋美军攻陷日本军事要塞塞班岛,日本皇族和一些高级军官感到大势已去,纷纷指责首相东条英机是日本困境的根源,要求由一位“立刻与盟国交涉和平”的人接替东条。 日本陆军的酒井镐次将军警告说:应该趁德国还有力量拉住盟国东西两线作战,尽早开始和谈,否则等到德国失败再谈,对我们就不利了。日本海军的一些机关则挂出“杀死东条,谋求和平”的木牌。当时日本的海军参谋长通过研究战局发展,也得出了日本“无法赢得战争,必须寻求妥协”的结论。 加濑俊一在其回忆录中透露,1944年6月26日,日本天皇曾派自己的顾问找到他,希望他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寻找体面投降的方法。1944年7月东条内阁正式垮台后,日本天皇又特意接见了一批泰国人,请他们到美国去传达日本的媾和意图。但美国方面没有任何回应,战局每况愈下的日本人越来越着急,4个月后日本人再次通过向美国发出求和的信息,然而依旧石沉大海。 日本政府内的主和派情急之下想到了蒋介石,他们通过大汉奸缪斌联系到了与美英情报机关都有联系的军统头子戴笠,希望蒋介石政府从中搭桥,与美英举行媾和谈判。但日本人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美投核弹促使日本投降 1945年4月,美军登陆冲绳,日本主和派感到末日即将来临,开始了最后的挣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与美英关系密切的中立国瑞典。日本驻瑞典武官大野诚密会瑞典卡尔亲王,要求后者居间调停,但大野的行动很快被新闻界曝光,事情最终泡汤了。日本外相重光葵只好请瑞典驻日公使巴格出面,向美国驻瑞典公使赫谢尔·约翰逊转达日本的和谈建议,即日本在保留天皇制和维持对朝鲜、台湾占领的条件下投降。但约翰逊以《开罗宣言》已有明确规定为由,断然拒绝了日本有关“保留对朝鲜和台湾统治”的投降条件。 一个月后,德国战败投降的消息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重新出任日本外相的东乡反复暗示美国人,只要保留天皇制,日本将立刻投降。但当时美国政府对保留天皇制持反对意见,美战争信息局太平洋事务副主任欧文·拉蒂摩尔公开建议杜鲁门反对天皇制,他甚至建议让天皇流亡中国。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0日,在经过激烈争论后,日本外务省要求驻瑞士公使与驻瑞典公使通过瑞士、瑞典向美英苏中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监听到日本这一决定的美国随即拟好外交复照,强调“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终形式将由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愿来确定”,这个微妙的外交复照既“保留了天皇”又巧妙避开了“无条件投降”的问题,日本人的要求最终得到了满足。这样,8月15日当天,全世界都收听到了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 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最终满足了日本保留天皇的投降要求,却又在此前的谈判过程中一再拒绝日本的投降条件。这种有意无意推迟日本投降的做法有着秘密的政治考虑。因为据一些日本战犯战后交待,如果知道可以保留天皇,日本早就投降了。而在此期间,美国以日本最初拒绝《波茨坦公告》为由,先后在8月6日和9日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虽然丘吉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都认为投掷原子弹在军事上是不必要的,但杜鲁门却执意为之。因为美国开发原子弹投入巨大,必须要向民众有个交待。此外,美国需要日本这个原子弹靶子来展示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以便在战后对苏联形成核威慑。
  5. 没错的名义上已经是联合国! 联合国从酝酿到成立经历了数年的时间。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日、意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强调在打败共同敌人后建立一个拥有广泛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并第一次采用“联合国”一词。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3国和中、英、美3国先后在华盛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并拟订了战后建立国际组织的建议案。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国一致原则达成协议,决定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的28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6月25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26日举行了宪章的签字仪式。 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在得到多数签字国批准后开始生效,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宣布正式成立,51个签字国(波兰后补签)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947年10月3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1945年6月,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联合国宪章共分19章111条,充分表达了使人类不再遭受战祸的决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权利、义务及主要机构职权范围等。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等;它还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实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曼哈顿战役背后,美国已经制定了奥林匹克战役计划:如果日本不投降,继续顽抗,1945年10月中旬的上午6时,美国将在日本东京的东北部投掷5400颗毒气弹,将于10月29 日在日本九州全境33个地方投掷11万顿毒气弹。——整个日本将弥漫着芥子气、光气等毒气。 ───────────────────────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德国即将垮台,但日本却仍在作垂死挣扎。因此,美国开始加紧拟定对日登陆作战计划。 到1945年4月,美军已经基本完成对日本登陆作战计划的最后修订工作。 该作战计划称之为“奥林匹克作战”。 根据计划,1945年11月1日,美国陆军第40步兵师小分队和158团作战小队将在九州西海岸的小岛上登陆,然后美军9个师的进攻部队将在九州的3个着陆点开始登陆,直捣东京。 为配合这次作战,美军第三舰队负责对付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的运输、飞机和机场。同时在日本九州沿海参战的还有美国第五舰队和第7舰队,外加2个航母大队,英国航母部队,反潜大队和后勤大队,另外还有两栖登陆舰,扫雷舰和支援舰等。 美国空军将用轰炸机和战斗机轰炸铁路和公路,切断日军的增援。 在这次作战中,美国将动用1371艘运输舰、货舰登陆舰,将68万官兵和6 万多辆坦克运送到日本海岸。估计在整个奥林匹克作战中,美军伤害人数至少将达到25万人,多则可达100万人。 为此,1945年6月9日,美国负责生化武器开发和生产、实验、训练等的陆军总部化学战后勤部(CWS)主管人员, 向化学战后勤部长官提交了一份称为“在奥林匹克战役中使用毒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一份研究适合美军施放毒气的日本城市目标的报告。 报告中称,“在日本东京以南、以西各10平方英里(25.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适合施放毒气的城市性工业目标至少有50处。其中25处特别适合进行毒气战。据估计,对这25处250平方英里范围内的市区街道, 按报告中制定的规模和强度进行毒气攻击,可以轻而易举地歼灭敌国500万人,并使500万以上的人受到伤害。” 报告中还例出了适合美国进行毒气战的日本城市,有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八幡(包括若松、户田小仓)、横浜、川崎、广岛、福冈、长崎、吴、横须贺、尼崎、大牟田、佐世保、新泻、门司、京都、丰桥、下关、和歌山、界、岐阜、冈山、静冈等25个城市。 下面,以美国国立公文书馆、阿伯丁实验场历史资料室、罗福斯图书馆的资料为中心,参照美国方面的研究,公开美国对日毒气战计划的全部内慕。 从制裁走向先发制人 对日本军队实行毒气战,这是美军早就有的打算,并早就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美国总统罗福斯曾两次向日本发出关于毒气战的警告声明。 美国已经证实侵华日军于1941年10月在中国宜昌以相当的规模使用了致死性糜烂气体芥子气(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毒气)和路易士毒气,并截获了日军在宜昌施放毒气以后还将继续使用毒气的情报。 罗福斯总统先在1942年6月5日向日本政府发出警告,“如果日本继续对中国或其他联合国成员国使用这种非人道的战争手段,我国政府就会认定,与此相类似的行为,也将会对美国使用,我们也许就会按同样的方法向日本实行最大限度的制裁。” 翌年1943年6月8日,罗福斯总统第二次警告道,“轴心国(德、意、日三国同盟)不管使用什么毒气,也许马上就会招致同盟国对轴心国全体领域的弹药中心、海港及其他军事目标的最大可能限度的报复。” 这两次警告等于正式声明,美国不首先使用毒气,但如果日本等国使用毒气,美国将对他们的军事目标,实行最大限度的打击。 不久,与美国总统罗福斯的声明呼应,美国的军队中开始流传美国将使用毒气的传说。最早是CWS长官波塔于1943年12月17 日向陆军总部麦克那尼中将提交了一份意见书。 在那份意见书上,波塔提出了两项主张。 一是,“日本军队对中国屡次使用毒气,我们不能放弃对日本进行制裁的权利,主动权在联合国,联合国应马上决定对日本实行毒气战。” 波塔收集了CWS截获的情报,例举了十数例1937 年以后日军在中国以及其他地区使用毒气的例子。 其中两例就是,侵华日军1941年在中国宜昌使用了糜烂性毒气,1942年在中国山西太行山一带也散布了糜烂性毒气。这两例施放的毒气都是在日本方面的资料也得到了证实的致死性气体。 日军还在其他许多地区施放了称之为“赤色(表示危险——译者注)”的呕吐性气体。典型的例子就是1943年1月在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使用氰酸气, 和同年4月在中国山西省黄河南岸使用氰酸弹。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施放毒气,是日军一个独立的小组在极小的规模内使用的,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海军舰队司令金斯和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都重申美国不会以此作为美国进行报复的正当理由。但是,在中国山西省黄河南岸使用的毒气,美军却没有得到证实。 那份报告中还例举了根据1943年11月4日到12月13 日的新闻通信情报而得到的十几起日军施放毒气的例子,主张美国使用毒气属正当防卫,美国拥有向日本进行报复和制裁的权利。 波塔在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主张就是,为了拯救美军士兵的性命。他指出,1943年11月在基里巴斯达莱岛的佩迪奥登陆战中,美军虽然投下了3000顿高性能炸弹,但登陆战仍不能轻易取得成功,战斗只进行了4天,美军就伤亡近4000人。波塔称,假如在同一个遭到日军顽强抵抗的地方,只要投下900顿芥子气炸弹, 美军就能毫发无损地占领该岛。 当时,波塔在报告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使用得当,毒气可以尽早结束在太平洋上进行着的战争,避免使更多的美国士兵在战争中丧身。” 他指出,出自日军在中国及亚洲地区使用毒气和美军伤亡增大的原因,美国的社会舆论要求美军对日军使用毒气。他主张,“因为日军在继续使用毒气,因为美军出现的巨大牺牲和对日军的残暴所受到的刺激,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在太平洋上进行毒气战,也许是迟早的事。” 因此,波塔的意见书明确表态,进行毒气战,是为了对日本在中国和亚洲地区使用毒气而进行的制裁,同时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人数。而且,意见书中提出,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人数,美国必须先发制人,抢先使用毒气。 没有道义上反对意见 这份意见书,经陆军总部作战部的幕僚们讨论后认为,使用毒气,时间尚早。主任幕僚T·汉迪少将于1943年12月27日如此概括作战部的意见: 毒气战一旦开始就无法控制。对日本使用毒气,恐怕会诱发德国大规模地使用毒气,给同盟国进行的欧洲大陆登陆战役造成威胁,因为防御方如果使用毒气,将会成为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因此,不能给德国以使用毒气的口实。 美国可以使用毒气,因为美国市民几乎不会遭到报复的危险,但是在同盟国即英国、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就并非如此。同时,在太平洋上进行大规模毒气战的筹备工作,会产生数量庞大的部队和大量运输船以及化学战弹药的保养等兵站上的问题。 于是,“使用毒气时间尚早”的理由,就只是战略上的原因。令人注目的是,由于侵华日军在中国施放毒气和细菌,德军使用毒气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美军在提出这份实行毒气战的报告时,没有一个人认为“打毒气战在道义上不人道”而持反对意见的。 不久,在战略上暂时不宜使用毒气的论据,随着德国的即将投降,眼看就要消失了。 然而就在这时,日本政府于1944年初采取的两个行动,意想不到地促使美军决定对日本实行毁灭性的打击,正式启动奥林匹克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对日本进行毒气战的筹备工作,并将对日毒气战即奥林匹克战役计划的编号定为“JCS825”。 日本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美国传达了对美国准备向日本使用毒气的舆论引起的忧虑,同时日本特使还会见罗马法王,委托他向美国传达日本决不使用毒气的承诺,要求得到来自美国的明确答复。 日本特使的承诺还包括“日本军队在中国决没有使用过毒气”的内容,美军参谋总部(JCS)已经通过情报证实这一承诺极不诚实, 于是再次发表美国总统罗福斯的声明,并于4月得出没有必要再发表过多声明的结论。 事后,美国军方马上就发现,在美国总统的声明里具有的那种对日本实行沉重打击的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充分,因此陆军航空部队司令官阿诺德于6 月将此作为备忘录向美军参谋总部提出,于是对日毒气战的准备就加快了步伐。 配备11万顿毒气弹 1944年8月,美国决定将对日实施报复性毒气战的筹备工作结束日,定为 1945年1月1日。 可是,到1945年之前,如果美军不能到达能对日本本土发起战略性毒气攻击的位置上,即在中国、菲律宾等战略性使用毒气,那么同盟国的国民也将受到更加深重的灾难。因此,美国军方决定重新讨论毒气战的作战方案。 1944年10月,美军参谋总部经过再次讨论,最后决定,将对包括冲绳诸岛、小笠原诸岛在内的日本本土进行战略性毒气战的筹备工作结束日,定在1945年4月1日,将对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日军进行战略性毒气战的筹备工作结束日,定在1945年1月1日。 同时,美军参谋总部还制定了作战方案的大纲,战略轰炸以B—29和B—25飞机投掷毒气弹为主,在开始的15天内进行最为集中的轰炸, 在最初的 1 个月内投掷1000镑重的非持久性毒气弹(窒息性光气等)2万3340顿,500镑重的非持久性毒气弹6280顿,100镑重的持久性毒气弹(芥子气等)2万3280顿。 为了能使各项命令通达太平洋战区的美国陆军各司令官,为了能使美军在毒气战筹备工作结束日马上实施毒气战,在这一作战方案的12月14日的附件内,还制定了将毒气弹配置前线司令官的决定。可是,因为各种筹备工作的延迟,尤其是全力以赴致力于德国的投降以及军队的紧急输送,1945年3月5日,美国军方参谋总部指示,重新讨论毒气战筹备工作结束日。 到1945年4月,奥林匹克作战计划已经基本制定。德国法西斯于1945年5月7 日投降。因此,最后美军参谋总部经过确认,再次确定“将筹备工作结束日定为1945年11月1日,生产足够的毒气弹, 用以从这天起就能随时实施报复性毒气战”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规定在毒气战筹备工作结束日之前,11万3千5百顿毒气弹能够配置在太平洋·中国战区,用于1945年11月1日开始的、被称之为“奥林匹克战役”的日本九州登陆战。 九州登陆前施行毒气攻击 美军参谋总部在制定这一方针之际,就按美国总统罗福斯的声明精神采取了制裁的形式,即:在这一期间,如果日本仍执迷不悟,继续使用毒气,就对日本实行毒气制裁。美国的毒气战筹备工作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可是,正如前述,日本已经间接地向美国表明不首先使用毒气弹。据“奥林匹克战役计划”第六部分分析,日本除了最后的孤注一掷之外,不敢贸然使用毒气弹,而且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日本尽管已困兽犹斗,估计他们也不敢向美国使用毒气弹。 尽管如此,美军截获的情报证明,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军队已经进入疯狂的状态,开始消毁建立在那里的毒气与细菌设备,屠杀在那里的俘虏,并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日军仍在那些地区施放毒气与细菌。因此,美军的毒气战筹备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时,因奥林匹克战役的筹备工作,兵站的能力达到极限,美军参谋总部策划部根据上述“奥林匹克战役计划”第六部分的分析,理所当然地提出质疑,怀疑这么做是否值得。
  7. 破解日军白刃战:二战中各国大显神通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破解日军白刃战的几种方式。 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个比较奇怪的战术规定,就是在同别人发生白刃战时必须先把子弹退膛,然后再开始拼刺刀。这绝对是个真实的事情,相信许多网友在军事小说和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过。为什么要执行这个战术,有的网友会认为是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在作怪,其实不然,日军能够坚决执行这个战术规定是有目的的,是从实际作战中得出来的结论,也是当时日军综合自身身体、兵器和作战特点而量身定做的。这也是日军的装备和人员条件所限下的无奈之举。 根据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配发的制式步枪的特点来说,日军最典型的轻武器就是俗称“三八大盖”的三八式步枪,它的特点是枪身长、弹丸初速高、瞄准的基线长,优点是射程远、打得准,同时也比较适合白刃战,缺点就是杀伤力不大,经常一枪打到身上,只会造成贯通伤,创口光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枪两眼,由于在拼刺刀的时候,双方人员混杂在一起,使用三八式步枪开枪射击,子弹一旦贯穿人身就容易造成自方人员损伤,而穿出来的子弹由于初速下降,待二次击中人体就会形成翻滚,造成创口大,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更大。并且第一次中弹的人却因伤口是贯通形的,不一定会丧失战斗力,再加上日军因为装备和火力上的优势(相对中国军队来说),使与之正面对战的军队人员损失巨大,但因倭寇总体人数上还处于劣势,所以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遭受误伤造成己方人员大量减员,显然得不偿失。加上三八式步枪枪身长,当日军在拼刺刀时,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铡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因个矮,采取这种姿势后,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全身的要害部位,而当对手进攻时,只到枪尖一甩,就可以向前突刺。这种姿势一摆,枪口只能对着斜上方的天空,而不可能对着对手的方向,因此一旦展开白刃战,开枪的机会会比向前突刺的机会要小的多,在肉搏战的时候只要能快过一秒就可以将对手致于死地。另外日军的身材较矮,但由于营养和训练好,却普遍要比当时的中国军队重上几公斤,相对速度和爆发力要强于中国军队,因此在一对一的拼杀中,能占到很大的优势。还有就是当日军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时刻记着要开枪的话,手指头就必须放在扳机上。一是容易造成走火,导致误伤自方人员。二是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在拼杀的时候就不可能使得上劲。三是心里一直想着要放枪,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地进行白刃战,而一旦子弹退膛就只有全力一拼了。四是当日军陷于困境中时,他也会使子弹退膛诱导对手与之进行白刃战,从而造成对手最大的损伤。上述这些就可以证明,日军执行白刃战前一定要先退出枪膛中的子弹是有明确目的性,与武士道精神没有关系,试想一个真正的武士怎么会屠杀那么多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想想日军在中国国土上的所作所为,你还能相信他的什么武士道精神吗。 说完日军的白刃战战术,再来说说破解日军白刃战的方式,首先要提起的是西北军的大刀队对付日军的战术,从许多资料中可以查出当时西北军大刀队对付日军拼刺刀的姿势是这样的,双手执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日军,而刀锋却向着自己,紧贴着左腿,只要日军向前一个突刺,手上的刀迅速上扬,沉重的大刀背磕开日军手中的步枪同时,刀锋也对着日军的胸膛,再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抡个180度,往往对阵的日军半个身子就飞出去了。大刀是西北军为了弥补本身枪支弹药不足而特地配发的,当时的西北军人手一把大砍刀,大刀术也是西北军将领请教当时的刀法名家武林高手结合敌人的肉搏特点而制定的,虽然招式简单,但威力不小,使得当时自峙白刃战在中国战场无敌的日军损失惨重。除了大刀术对付日军的白刃战外,不少中国军队中还组织练过武术的军人专门组成与日军肉搏的敢死队,因其武术的招式繁多,但又不能普及,因而在此帖中不再述说。 其次八路军也是在与日军白刃战中战绩较好的中国军队之一,八路军破解日军白刃战的方式,也是经过一段时间在战争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同中国其他军队一样,在体质上装备上八路军同日军相比还是处于劣势,同西北军冷兵器取胜不同的是,八路军取得出色战绩的原因,很重要的是掌握了一套相当有针对性的如何在肉搏战中开枪的战术。当日军与八路军即将进行拼刺刀的时候,在快要进行接触时,八路军会将枪中的子弹在统一的号令下,进行一次齐射,因为距离近,目标密集,就更有杀伤力,将其冲在前头的日军击伤或击毙,即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又扰乱敌人的阵型。而在对刺之前,枪膛里还有子弹的八路军战士会抢先在日军的腿上打一枪,由于身体尚未正式接触,开枪时日军无法乘机进攻,射击时又是压低枪口朝下打的,在打穿日军的大腿后,如有子弹穿出也只钻到地里,不会引起自身伤亡。更重要的是拼刺刀时日军大腿受伤,步伐就会乱,八路军就可以从容将日军击败。另外还有许多基层的指挥员会拿着毛瑟手枪(驳壳枪)趁乱对日军开枪,由于八路军同日军拼刺刀时战术多样,因此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八路军就能取得不小的战果。 最后就是前苏军和美军对付日军白刃战的战术,前苏军由于装备的纳甘式步枪本身也沉重结实,是拼刺刀的好装备,加上本身孔武有力,所以在远东战场上与日军几次交锋中,利用一副好身板,和不弱于三八式步枪的纳纳甘式步枪,加上善于利用手中的如工兵铲、枪托之类的武器,使得日军在白刃战中始终处于下风,但这一战术也只能限于体格健壮的斯拉夫民族。美军的情况与前苏军又截然不同,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之初,同日军进行白刃战时,在身体和装备占优的情况下,也吃了不小的亏。主要是美军的枪械趋向于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没有专门进行肉搏的步枪,而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因枪身较短,一旦拼起刺刀就会吃亏,用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开枪的话,又容易引起人员误伤,所以在开战之初,美军只能用长点射来尽量避免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后来通过一系列的登陆作战后,美军在一次夜间与日军进行混战时发现配发的手枪是破解日军白刃战的最好武器。因为手枪的装药量较少,子弹击中人体后不会穿出,而子弹击发的范围又比日军的刺刀大,加上每支手枪能连发七枪,这就大大提高了美军在与日军进行肉搏的战力。如果看过老美电影《风之语者》的网友都可以从美军军士(男主角)在与日军混战时使用手枪击打敌人的情节。也就明白了美军当时在对付日军白刃战所采取的战术。 不管使用那种方式来破解日军颇为自负的白刃战战术,俺认为只要能大量杀伤日军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战术,日军在白刃战中采用退出枪膛的子弹来掩饰其真正的险恶用心,也应该值得国人一直警惕。
  8. 字体好难看!
  9. 相比FH,加入新特性坦克将可搭载步兵,队员合作的战术性更强了!
  10. 明显是集成显卡,要不升级显卡,要不就放弃吧!
  11. 据说,至少要等到今年夏季才会出0.1版!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