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BF1942 发布的全部内容
-
在湖南省湘阴县城郊有一座不大的山,名义山,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纪念塔,素称白骨塔,塔前的石牌坊上刻着一副对联: 丹心悬日月 白骨镇山河 这是湘阴人民对1941年10月4日在此为国捐躯的曹克人少校和他数百名部下永远的怀念。 曹克人,湖南省桂阳县清河乡长乐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牺牲时系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少校营长。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期,日军在湘北战场遭到中国军队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溃逃时,欲夺取湘阴作为转运伤兵的港口。 1941年9月24日,年仅30岁的曹克人奉命率全营驻守湘阴县城。28日,日军1000多名在飞机的掩护下向湘阴县城发动猛攻,曹克人集合全营向陷入敌手的坞塘阵地发起反击,使立足未稳的日军溃不成军,仓皇败逃。 10月2日,更多批次的日机轮番在湘阴县城轰炸、扫射,同时日军步兵也开始发起猖狂进攻。曹克人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部队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全营也伤亡惨重。由于日军海军陆战队在我方阵地侧后的箭毛嘴、漕汐港偷渡成功,第一道防线受到夹击,曹克人不得已10月3日,曹又率领全营官兵孤军苦战一天。 4日晨,阵地东北方向突然枪声大作,原来是日军趁夜增兵800多人,绕道从阵地右翼包抄上来,与正面日军一起向第二道阵地猛攻。激战数小时,阵地依然屹立不动。战至上午10时,日军在阵地后方空降伞兵,对曹营形成三面攻击态势,形势越发危急,曹克人指挥部队边打边撤,一直退到东湖四甲堤上,准备从文星桥上过河,再凭和狙击日军,不料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破坏,过河已不可能,而日军紧追不舍,他们已陷入背腹受敌的绝境。曹克人操起一枝步枪,大声喊道:“弟兄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上刺刀!”一场惊天动地的白刃战在狭窄的河堤上展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曹克人和十几名士兵弹尽受伤被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曹营400多名官兵竟将数千日军阻挡了5、6天,打得日军尸横遍野,令日军脑羞成怒,他们将被俘的17名中国官兵和伤员绑住,分别用鞭打、刀剐处死。 这时,被缚在树上的曹克人怒不可遏,丝毫没有被敌人的残酷暴行吓倒,张口大骂:“你们这些没有人性的东西,还是父母所生吗?!” 禽兽不如的日军先是用刀割下曹克人的舌头,割烂嘴唇,然后削掉鼻子,挖去双眼,最后斩断两手,用刺刀挖开胸膛,将曹克人的躯体钉在墙上…… 几天后,日军败走,数千名中国百姓涌向曹克人少校蒙难处。 人们默默无语地缓缓走过,瞻仰这位为国惨遭杀害的年轻营长,看着那已变得紫红的斑斑血迹,人们无不悲痛万分,声泪俱下。 曹克人烈士早在日军进攻湘阴之前就作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上写道: “……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善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 一位前清秀才含着泪水为曹克人写下挽联: 率孤军以守孤城,湘水竟无情,波涛不尽英雄泪; 摧敌锋而寒敌胆,楚疆今再捷,千古长留节烈名。 当专程从家乡赶来的曹克人的哥哥曹奋人提出要将弟弟的遗骨移回老家桂阳安葬时,湘阴的父老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说:“曹营长是为保卫湘阴而死。一定要葬在湘阴,和我们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世代凭吊。” 曹克人等官兵殉难一周年之际,由湘阴县各界集资,在掩埋烈士们的大墓地义山修建了一座纪念塔。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向英雄致敬!!
-
1946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漳宜海滩,日本军官福莱中将被枪决。福莱曾任马来亚战俘收容所的司令官,也曾参与“检证”的工作。 日军屠杀被“指认”的华侨,手段极其残忍:有将人互相捆绑推入海中用机关枪扫射的,有令其掘坑服毒自尽或用机枪射杀、军刀砍杀的,种种花样令人发指。 多年来,对于日本修改教科书、派兵海外维和以及首相、政界人物频频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东南亚一些国家和中国、韩国一样,总是予以密切关注乃至谴责。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曾经遭受日本的野蛮侵略,对于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动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尤其是新加坡,由于经历过日军的大“检证”、大屠杀,所罹受的伤害更深,反应也更加强烈。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占英属殖民地新加坡。这里华侨人口密集,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的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总会”仅抗日义捐一项便发动八百万东南亚华侨为祖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刚刚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寇的忌恨和疯狂报复。 日军接管新加坡三天后,司令官山下奉文便命令部下“为方便以后的统治,必须尽速肃清抗日华人”,并要求在三天之内完成。按计划,大约有5万名华侨在屠杀之列,这是根据日侨提供的《华侨抗日名册》决定的。“检证”的对象主要包括:华侨筹赈会中的活跃分子、捐款给筹赈会的富人、陈嘉庚的追随者、学校校长、教员和律师、海南人、抗战期间来新的华人、文身者、义勇军战士、亲英人士、拥有武器者。 从2月19日起,日军即下令所有几十万华人分区集中到几百处场所“检证”。华侨通常被要求自带几天干粮前往指定地点等候。他们拥挤在一处睡卧不得,连日饱受日晒风霜之苦。好不容易熬到受检之时,便须连过几关台湾线人和日军官兵的审查和盘问。由于“检证”匆忙,日军并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计划来,所以实际执行时标准各异,各区军官完全随个人的好恶行事。有的“检证”点专门拘捕有钱人,有的“检证”点则专门拘捕戴眼镜者。不幸被“检证”出来的,即被卡车拉往郊外集中处死;侥幸过关的,则身上盖一“检”字放回。日军屠杀被“指认”的华侨,其手段极其残忍:有将人互相捆绑推入海中用机关枪扫射的,有令其掘坑服毒自尽或用机枪射杀、军刀砍杀的,杀人花样令人发指。据回忆那几天新加坡全城妇孺啼哭,天昏地暗,又是刮大风、又是下大雨的,真是血雨腥风,可能是上天有感应吧!战后调查,日军集中屠杀华侨的地点多达几十处,并有大量遗骸被发掘出来。 关于被日军“检证”杀害的华人数目,多年来因统计上的困难,一直没有确切的数字。1946年5月,英殖民政府市民咨询局进行初步的登记,只查出2721名遇难者。在1947年3月10日开审的检证案战犯法庭上,控方只能根据登记所得,指控日军屠杀了五千以上的华人。但咨询局及华人团体都认为不止上述数目,由于“全家遭难或被难者原属单身,或大人遇难只余童稚,均无从填报,或认为无甚用处,不欲填报”,实际遇害人数要比登记数目大得多。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则极力压低杀人数目,掩盖罪行。当时负责检证而被指控的警备司令官河村三郎,供证他所负责的市区内只有四五千人被杀,而其他五位被告不是坚持说不知道,就是矢口否认曾经大规模杀害过华人。1983年,日本新版中学历史教材经日本政府审查后,将“检证”被害人数由两万人改为六千人,这跟某些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压低南京大屠杀遇害人数的做法如出一辙。然而,无论侵略者怎样掩盖真相,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1942年出版的日本《朝日东亚年报》早就提到过,当年在新加坡共有七万人被检举;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因“检证”遇难的华人应超过二万五千名;而新加坡华人也一直都相信,被“检证”杀害的华人当在四五万名之间。 无论数字的多寡,都不能减免日军大规模屠杀城市平民的深重罪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9-22 第06版)
-
一、“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真正的好文笔,从来不屑于营造什么巧妙的构思、什么出人意料的开头,它总是直抒胸臆,开门见山,跃马扬鞭,一下子就把你冲的热血沸腾,做奴隶还是斗争?就算是死亡,也不要让侵略者指着你的尸骨说:这是个胆小鬼。这曲1935年诞生的歌曲,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尽管现在唱的次数太多、唱的场合太杂、唱的很多时候毫无感情。但想想几十年前,多少好儿郎,就是唱着这首歌别妻离子、义无返顾的踏上征途,还是不禁动容。 二、“小日本,我操你十八辈祖宗” 在中国,其他地方抗日8年,而东北则实际上与日本人斗争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这抗日14年间,东北战场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汉奸,也出了数不清的英雄。这句话就出自一位无名的抗联战士,在被日军执行死刑时,他没有一丝怯懦,而是拼尽全部力气喊出了这句豪言壮语。 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做出上述表示,其后,在八年抗战中,该言论被反复引用,成为战争期间的经典语言,其悲壮之态溢于言表。 四、“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 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日军已占据台儿庄之大部,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3个师基本打光,孙来电哽咽着请求“撤到运河南岸去吧,给我们留点种子吧!感谢长官大恩大德”,李宗仁答复曰“汤兵团正在南进,很快就会进庄,你们不能后退半步,组织敢死队,发动反攻!” 。 孙连仲悲壮地说:“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兵团打完止!” 随后,孙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反攻命令,并做出上述表示。 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43年夏季,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厉兵秣马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英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大后方的千万青年皆被感动,短短数月就有近10万大中学生投笔从戎、舍家为国。 由知识青年为主体的中国远征军1943年冬反攻入缅,展开第二次缅战。在人迹罕绝的异域丛莽中,中国健儿以同仇敌忾之心,精忠抒国之志,将竭其智,兵尽其勇,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经战径七百余次,杀伤日军十万余,至一九四五年打通中印公路凯旋返国。可惜如此铁军,下场悲戚,在随后的内战中,几乎全部覆灭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唉,怎一声叹息了得。 六、“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活埋。今后都这样办。”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当日军俘虏被带到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面前时,他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向参谋下达上述命令。 七、“我是中国人哪,不能作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1940年2月,经过多日只身苦战后,饥寒交迫、衣衫褴褛的杨靖宇将军在蒙江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里遇到了四个砍柴的村民,有村民劝杨投降,杨做出上述回答。后因汉奸出卖,杨靖宇被日军发现,经激烈战斗后战死沙场。 杨靖宇生前死后都是让日本人异常敬畏的人物。他死后好久,日军才敢向他靠近,这时敌人再次犹豫起来,不敢相信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据事后伪《协和》杂志记者报道,等日军确认真的杀了杨靖宇后,“一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的哭了起来”。 为了给杨靖宇报仇,其嫡系一路军各部在杨靖宇牺牲后向日军发起近乎疯狂的报复,一时间,长白山区各个据点的伪边防站,警察署,频遭袭击,经过连绵血战,一路军最后只剩下几十人,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八、“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第57师师长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九、“那时侯,我已经死了。” 抗战时期,有一军人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最后的胜利是有确信的,记者问:“那抗战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该军人回答道:“那时侯,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十、“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中坚……” 以上是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的开头,其时,抗日战争已然胜利。其文在欣喜之中,尤带沧桑。军人用剑、文人用笔,在漫长的苦难中,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千古英雄,一捧黄土埋忠骨, 万古佳话,好儿郎血染黄沙; 中华儿女,铸造炎黄血泪史, 流芳百世,成败荣辱皆肝胆。 为所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牺牲的人致敬!
-
在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史上,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旋即长驱北上侵入中国滇西,妄图强渡怒江沿滇缅公路直逼昆明,进而威胁重庆,以实现其南北会合、灭亡中国的企图。 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堑扼制日军的进攻,阻敌于怒江西岸,毙敌2.1万多人,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滇西抗战中,有6万多中国军人阵亡。战争结束后,幸存的抗战老兵中的一些人就留在滇西这块热土上。60年过去,今天仍健在的滇西抗日老兵不到300人,他们口述的历史,弥足珍贵。 采访了72位健在抗战老兵。那是品尝心灵被炮火燃烧的滋味,那是以哭当歌的心旅。60多年过去了,仿佛远处青山还透着炮火的暗红,怒江峡谷还隐隐传来拼杀的嘶喊…… 炮火连天已经沉寂60多年,当年的战士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有的失聪,有的失明,有的失忆。但耳聋的说一直听到枪炮声,失明的说还能看到当年的血色,失忆的惟独记得昔日战争的惨烈…… 中国远征军,为何能草鞋粗粮,英勇杀敌?答案是:来自对日本侵略者的恨,来自对民族希望的觉醒。 奸淫烧杀,日军暴行令人发指 我们来到当年日军四大军事据点的平戛(今龙陵县平达),但没有找到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不过,几位75岁以上的老人给我们讲了当年事:日军入侵前,平达就来过一个日本“采花队”到处跑。后来晓得,那是日本特务队在搜集情报,了解地形,绘制地图。 当年只有14岁的陈维新老人还记得,平达每3天要给日军送1头牛、5头猪,派粮派夫必须随叫随到。日军是见牛就牵,见男人就杀,见妇女就强奸,见路烂就拆民房去垫。 其中,对妇女的强暴算是最惨的一幕。1943年10月,12个日本兵突然闯到章赛村桃里寨,正在割谷子的小脚女人跑不脱,被当场按倒在稻田里强暴。远处,她的男人只有无奈地望着。 当年,平戛慰安所有8个“花姑娘”(慰安妇)。日本兵和“花姑娘”睡觉时,竟要当地小男孩站在一旁看着,完事后用水为他洗屁股,再用头顶着脏水出去倒,以此侮辱中国人。 一次,8个日军进村堵住一家母女俩,16岁的女儿被轮奸后爬不起来......在大寨,有个日本兵遇见一个背小孩的妇女,当场按倒就强暴,背上的小孩活活给压死了。 平达黄连河畔,有个蹊跷地名——“洗斑鸠洼”。问起来历,老人们会痛心地讲起,那年,在光天化日之下,8个日军把抢到的三个姑娘拖到那里进行轮奸。每一日军都是强暴一个后,下河洗洗再上来强暴下一个。就这样,三个姑娘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远处的村民都看到了这碎心的一幕,但除了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国耻民恨,就这样以地名的形式在这里被记录并流传下来。 当然,平戛的百姓也不是好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不乏其人。1943年冬,一个日本兵要强奸40多岁的斋人杨卫珍。她一怒之下,拔出随身携带的牛角刀,朝日本兵脖子就是一刀。不用说,她转眼就成了日军刺刀下的新鬼。村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她。 在灯梗洼,一个日本兵进村强暴了马家姑娘。她的父兄为她报仇,杀死了日本兵。事件被日军查出后,马家父子被“五马分尸”,日本鬼子还不解恨,把全村20多户房屋统统烧光。 惨不忍睹,中国人生灵遭涂炭 施炳安刚被征兵时,心里并不情愿。可是,一进保山坝子见到“五四轰炸”(1942年5月4日,日寇派出54架飞机,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滥炸,平民死亡达1万多人;随后日军投放霍乱病菌,保山城乡又有6万多人死于霍乱--编者注)的惨状:炸死的驾驶员歪在驾驶室,路边炸死的人遍地可见无人掩埋......不情愿当兵的心情立即被仇恨代替,想着一定要跟狗日的小日本讨回血债! 现年88岁的陈金刘老人,1942年初在老家贵州被征兵,补入远征军赴缅作战。可刚到畹町,听说日军就要入境,队伍顿时溃散。逃到隆阳区潞江乡石梯寨靠帮工活下来的他,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残暴。老百姓为躲避日军烧杀,流离失所,忍饥受饿,可日军却用傣家谷子垫路。村中一位老人,找日本人要回拉去的骡子,被杀害。两个日本兵要跟民夫刘从兴摔跤,因摔不赢他们就将刘从兴砍死。张久等三人,被日军认定是远征军的探子,逼着自己挖坑,自己跳下去活埋。待土埋到脖子时,鬼子将他们的头一刀砍下。 石梯寨的远征军老兵李文财说,日军占领潞江时,70多岁的刘开颜老倌没跟着进山躲难。只因日军在他家门上发现“国军好,日军不好”几个字,被鬼子当场刺死在火塘边。日军奸淫妇女如同解小便一样随便。石梯寨的张小英和如英,被派夫一样派去供轮奸。 远征军老兵魏珍贤说,他们打下腾冲江苴时,一位老人报信说:“日本兵关着我们好多妇女,快救她们。”他们赶去砸开一幢门窗都被钉死的房子,被救的20多个妇女痛哭着一齐跪下磕头作揖。 刘志声,83岁,住隆阳区板桥镇。原中国远征军第2军9师27团中尉,参加过象达、芒市战役,曾到过不少被日军蹂躏的地方,他说那真是“惨不忍睹”。1943年冬,他看到耿马县孟定坝原先美丽的傣家竹楼全被日本鬼子烧光。1944年全面反攻时,进到龙潞游击区的平河,200多户的寨子,烧得只剩下丛生的蒿草;一个名叫松树寨的寨子,被烧得荡然无存。 远征军老兵李洪顺讲,他们打下芒市后,看到的是傣族寨子已成一片灰焦,傣族的老老少少哭成一片。 杨世雄,84岁,住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谋,参加过腾冲马面关战斗。他1976年才结婚,爱人李庆兰就是受日军洗劫惨重的龙陵县象达人。她说,当年日军一到,牛马羊猪鸡什么都抢。她大嫂就是因不让日军把马牵走,被活活打死在厩门前。被日军派去割马草的民夫,都是有去无回。更有甚者,日军竟把“三齿叉”向小娃娃肚子戳下去,再挑起来扛着取乐。小娃娃尖厉的哭叫,在鬼子的狂笑中渐渐弱下来,最后停止呼吸。鬼子把娃娃的尸体随手往路边一扔了事。 “栗柴坝渡口惨案”惨绝人寰 高黎贡山东麓的百花岭,是丝绸古道的要冲,又是对日大反攻时敌我双方激战之地。可参加过抗战的人都已过世,倒是农民吴朝明的“抗战遗物陈列室”和几位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到那段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恶的日子里。大塘村,兴盛时光酒坊就有72间。日军占领后,寨子被烧成了一片废墟,蒿草长得一人高,成为豹子藏身之所。村人逃进深山躲难,3年没有春播秋收。每户都有人被日军杀害或死于霍乱、饥饿,其中10多家已成为绝后户。吴朝明的兄长吴朝纪老人清楚地记得,远征军在大塘子战死、饿死、病死的就有200多人,还死了1名美军军官和3名远征军军官。 随后,在怒江峡谷,我们看到一座孤独的碑在讲述着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惨案”: “1942年5月19日,日军一部自腾冲翻越高黎贡山,进犯泸水。窜至栗柴坝时,发现渡船已被东岸守军封锁,不能渡江,他们恼羞成怒,便向滞留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有待渡难民300多人,多数是从缅甸逃往昆明的华侨,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其中有白发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日军向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先将男性难民捆绑集中,机枪扫死,然后对妇女实施强暴后尽数屠杀。除极少数跳江逃脱外,290余人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鲜血染红了江水……”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人民群众的帮助,永远是中国军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保证。 岁月易逝,人民相助之恩难忘 体弱多病的刘志声老人,谈起抗战时的百姓的帮助,脸上泛起游子见到慈母般的感恩戴德神情。他无法忘记,在他们27团与敌激战但已绝粮的危急时刻,是龙陵县象达的百姓宁愿自己挨饿,把仅藏的洋芋、苦荞、苞谷,连夜送来,让部队走出了断炊困境。 残酷的环境改变着人的观念。好几位抗战老兵对我说:那时最想的是“吃”。因为太饿了,觉得只要能吃饱了,就是死也值。 施炳安老人说,预备二师在腾冲打游击时,粮食主要靠敌占区的百姓供给。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弟兄到已无人的寨子弄回了一挑子鸡,一连人欣喜若狂。他记得攻打腾冲时,和顺、大洞的老百姓把家中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箪食壶浆迎部队。攻城开始前,百姓把饭菜做好,请大军八人一桌,饱饱地吃。围攻城时,老百姓3人一组,1人挑饭,1人挑菜,1人担碗筷,到阵地前见兵给一份。 曾是远征军搜索连中尉排长、现隆阳区蒲缥镇杨三村的金大刚老人说得直截了当:“那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打扰老百姓了。”老人们说:大反攻开始,百花岭兵山人海,派民夫已派到老少不留,所剩猪牛羊鸡也售尽买绝。百姓的生活已是雪上加霜,但是为了打日本,再苦也心甘情愿。 从老兵口中得知,当年跟随反攻部队上前线的还有大批的民夫,最多时一个连就有民夫100多人。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85岁的张元称老人,当年是远征军炮兵少校连长,他说全仗杨柳坝50多民夫的大力协助,那美式山炮才扛过高黎贡山。“我们翻越高黎贡山时,看到前面随军民夫饿死、冻死的不少,我就下令弟兄们取出炮弹里的药来引燃湿柴,让民夫烤火、煮饭吃。我连民夫无一人因冻饿而死。” 陈新林老人曾是远征军荣军招待所上尉所长。他说,需要马匹找老百姓,抬送伤员找老百姓,安葬烈士找老百姓。离开老百姓,什么也做不成。 刘志声老人回忆说,他们27团打到黑蒙龙时,当地连一个问路人都找不到,部队成了瞎子、聋子、瘸子。后来是熟人带路在森林里找到景颇族杨乡老,他一发动,很快有了100多民夫,这才有人带路,有人抬伤员,有人背弹药。对腾冲发起攻击前,怒江边60万斤大米,靠的是腾冲万名民夫翻越高黎贡山背到腾冲的。 远征军预备2师在腾冲游击时,正是由于群众送来情报,日军偷袭或是屡屡扑空,或自己走进包围圈。魏珍贤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团驻江苴时,一个老倌送来了敌人即将夜袭的情报,结果日军夜袭小分队被全歼。 施炳安老人说,在腾冲打游击时,他们连单独在一个村子里驻扎,有天晚上,一位白须长者慌忙来报:“来了上千日军,快走,不然就来不及了。”彭连长误以为老头是奸细,下令弟兄们把他押起来。尽管如此,连队还是撤到山上。不久,日军大队人马果真把村子包围,可一个连却毫发无损。 关于百姓为远征军提供情报,最典型的莫过于“草上飞”的传说。曾是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的杨世雄老人说,他见过“草上飞”,真名张辅廷,四川人,在保山戏院工作,会武功。他巧扮妇女多次到沦陷区收集并传送了不少极为重要的情报。被抓后,日军用汽油桶活活把他煮死。 然而,最能体现血肉情深的,要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远征军的事了。这是魏珍贤老人的一段亲历:“我化装过江侦察敌情,住在一农户家,突然被日军包围,逐户搜查可疑人员。老大妈急中生智,把我拉到灶前,给我脸上抹了烟灰。面对日军的盘问,老大妈一脸难过:‘让太君笑话了,竟养了这么个憨包。’我就势一边‘啊——,啊——’地傻笑,一边双手抓灰玩,才得以化险为夷。” 民族危亡关头,血性男儿勇敢上战场 然而,民众对抗日的直接支持,莫过于众多热血青年穿上军装,拿起武器上前线与日军真枪实弹地拼了。杨世雄老人说,他就是看到怒江以西被日军占领,人民流离失所,才主动报名参加远征军的。“那时的理想就是打日本。只要能打败日本,什么都舍得拿出来,包括生命。” 1943年参加远征军的张炳善老人说,当时抽丁是抽着他哥,他就和哥争,最后是他争赢了。我问他,征兵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争着去?他说:“当时真是把打败小日本当作崇高理想。” 施炳安老人说,他们预备二师在腾冲打游击期间,曾有过两次征兵补员。与过去抓兵不同的是,这两次征的兵大多是由父母兄妹送来的,是主动从军。我就知道腾冲有十多位抗战老兵,正是心怀“国难当前,匹夫有责”,毅然由中学生变成为远征军士兵的。张有统老人讲,他就是受《义勇军进行曲》的召唤,走上抗战之路的。 杨徐老人说,他们到内地征兵时,年轻壮丁就是抓不着。后来才知道老百姓把儿子都藏了起来。但是,当百姓的儿子被捆绑到战场后,多数因看到山河被蹂躏、生灵遭涂炭,激起满腔义愤,终成沙场勇士。 松山之战,死人堆成山 吴大先,87岁,住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谈到攻松山、打龙陵的惨烈,他呈现一脸悲伤:“松山阵地上敌人的机关枪炸响成一片,朝上冲的士兵像滚豆一样滚下来……”“攻龙陵老东坡时,装着炸药的汽油桶从山坡滚下来爆炸开来,冲在半坡的一连弟兄活下来的只有七八人。” 孟存美,76岁,住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第71军28师84团1营2连上等兵。提到攻打松山的惨烈场面,他说现在还想都不敢想。“山头上双方死的人到处都是,转过来踩到的是死人,转过去踩着的还是死人,恐怕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死人。”问他当时有何想法,他说:“根本来不及有想法。前面是敌人的火力网,身后有督战队的机枪,横竖退是死,冲也是死,倒不如冲上去死得光荣。” 李儒,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隆阳区金鸡村。原远征军71军1团1营1连排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告诉我:“攻松山时,有时一个连打得只剩十来人,没死的也多半是腿打瘸,手打断的。死的多半是新兵,因为他们来不及好好训练就上了战场。当时负了伤我不知道,还继续往上冲,有弟兄喊:‘李排长,你挂彩了!’我一看一条腿都是血,忽然就昏倒了。” 杨徐(徐定良),85岁,原籍四川,战后落籍保山隆阳区金鸡郑官村。原远征军第36六师107团中士,曾参加高黎贡山战役。说起打仗死人,老人心情格外沉重:“攻打松山死的人实在太多了。尸体开始还埋埋,后来人死得太多,连掩埋都来不及。在连续不断的炮击下,尸体或被炸碎,或被掀起的土石块掩埋。”他说,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早已绝了活的念头。 张金刘,84岁,原籍河南辉县,战后落籍隆阳区汉庄沙河村,原远征军106师某团1连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他从河南灰县被抓兵后一直徒步到滇西,刚到就参加攻打松山。他们这批有百多人,可松山攻下来后只剩10多人,同村9人只有他还活着。 崔继荣,92岁,原籍河南镇阳,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松山战役。他对打仗的概括:“打仗就是‘死活’二字。不是死就是活。那时,我是生死都不管了,打到哪里算哪里,死活由命。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许不会死。”最后,他还风趣地补上一句,“当年我要是死了,今天就不会麻烦着你们了。”谈论战场生死,他乐呵呵的,透着一种坚强人格。 98岁高龄的朱葛亮老人,河南省西花县小猪庄人氏,参加过不少战役,抗战结束后把家安在隆阳区汉庄沙河村。问起当年事,他什么都记不起,惟独只记得山山洼洼到处是枪炮声。他说“像是现在还在响着”。 李国成,84岁,原籍河南,战后落籍隆阳区蒲缥镇杨三寨。原远征军71军88师23团1营1连中尉排长,在上海、湖北孝感等地参加过对日作战。他带领的加强排,攻下松山后活着的不到一半。他说现在老了,什么都记不住,只是一闭上眼就看见那些死去的弟兄。 伍集元,85岁,原籍江西上高县,现住龙陵县象达街子。原远征军第2军9师25团1连准尉。去采访他时,他正一脸肃穆地端坐堂屋凝视着远山。原来,从这里可以看到当年与日军鏖战的地方。“大约是1944年6月,我连攻打大栗坡,连续几次攻击,人死多了,百多号人剩下不到一半。又补充人员继续攻,最后夺下阵地,只见碉堡内码着的是日军尸体,阵地上遍地是弟兄们的尸体。来不及挖坑掩埋,铲些黄土草草把尸体盖住。”他说敌阵地是拿下了,可一连人只能吃到5斤米的稀饭,饿着肚子熬到黄昏,却接到连夜支援三官坡的命令,连长说去了就有饭吃,于是他们饿着肚子赶了一夜。天刚亮,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又在霸王坡、三官坡与敌人交上火。 “后来攻打狗头坡,牺牲更惨。冲上去百多人,下来只几人。连长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当时我又困又是饿,正伏在背包上休息,有弟兄冲我喊‘连长负伤了’。我急忙跑去,见连长肚子被炸开,肠子流在外面,疼得人都变形了,‘实在受不了,快给补一枪!’我心如刀捅,可又怎忍心对连长开枪呢?不等抬到包扎所,连长就牺牲了。回到原地,我看见我的背包被敌机枪扫得稀巴烂。连长的死,把死神从我身边引开。” 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村的杨正国、安在荣、五有赵、赵其贵、张小祥,是曾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的老兵。可对当年情况却什么都回忆不起了,只是反反复复地说:打松山人死得太多了,死人堆死人,就是松山。 杨世雄,83岁,住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谋。说起马面关战斗的惨烈,他说:“人死得太多了。原先牺牲的弟兄,被夜间的大雪和落叶覆盖,后来的部队攻击时,四处踩到雪花覆盖的尸体。当时真的是不顾命了,只要不死就往上冲。” 中国士兵血染河水,老百姓叫它“红河” 许洪川,88岁,家住腾冲县和顺乡大庄村。他生长在缅甸。因为看到日军入侵缅甸后的残暴,他投奔中国远征军200师,在缅北仁安羌战斗中负过伤。后来护送戴安澜将军的灵柩,经野人山回到中国,参加过赛格战斗、松山战役。他说他在缅北差点就被炸死。那天他们遭到27架敌机的轰炸,眼看无地方可躲,他跟随几位弟兄跑到大青树下。可自己也不清楚为何又跑开了。结果,树下的弟兄被炸死。 “血流成河”并非战争的形容,而是战争的真实。81岁高龄的王美成老人说:反攻高黎贡山时,中国兵死太多了,西亚后面有条小河,曾经被血水染红,老百姓叫它“红河”。 魏珍贤,原籍四川省叙岭县,抗战胜利后落籍隆阳区永昌镇。原远征军第71军36师范108团3营9连班长,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斋公房战斗,松山战役等。他虽是91高龄老人,却仍然头不昏、语不乱。他清楚地记得,和日军打的第一仗,是从孩婆山攻过怒江去的。“日本人在对岸,攻过去后我班只剩3人,班长也死了。对岸刘营长叫号兵吹‘死不退’,我们靠着重机枪终于顶住了敌人的三次反攻。”他说,“开始要打仗时,心咚咚地直跳,可是一打起来,看着死了那么多的兄弟,眼睛红了,也就不晓得怕了。记得当时我背着背包往前冲,敌人机枪一梭子打在我背包上,打得我扑倒在地。是背包救了我。” 郑海彬,87岁,原籍四川富顺县,抗战后落籍隆阳区杏花村。原远征军第71军军部运输队战士,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回忆说,尽管逃兵抓回来要枪毙,但还是有人要逃。“当时我就想,能跑我也不跑了。要是个个都想跑,让日本人打进来,国家就完了。为了不亡国,要坚决和日本人打,死了就算球。”后来得知,母亲在他被征兵两个月后就气死了,留下5个没有父母的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想过要逃跑,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说着,竟站起来,挺直腰板,朝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老兵?”我急忙站起,也还他一个军礼:“像老兵,你是真正的老兵!” 张德三,84岁,原籍四川内江,现住腾冲县和顺乡。他原是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总队排长,在缅北沙河战斗中受伤被遗散后,只身逃回腾冲,险些被当作汉奸枪毙。现双目已失明。记忆中再也没有留下当年的任何情节,只是重复地给我们演示打机枪的动作,因为没有食指,只好用中指演示扣动板机的动作:“哒哒哒——,这是三发……”他的演示,让人感到战争留给人生的凄苦。 日军在怒江以西经过两年的苦心布防,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为此,远征军反攻付出了沉重代价。腾冲县马站乡西山脚村的抗战老兵谢大潘,至今还记得当年的一句顺口溜:“它的炮弹很凶,它的机枪火力猛,它的毒瓦斯气雾蒙蒙,它的飞机盘旋子弹来自空中,它的坦克直闯横冲,它的电网密无缝。” 张仁能,97岁,现住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他对当年参加滇西抗战的所情节都没有记忆了,甚至连自己原籍何处、今夕高寿几何都回答不出。惟独只会说“打日本人那阵,实在是太苦、太苦了”这么一句。 李贵先,80岁,住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原远征军某部卫生大队担架员。他已记不清当年从火线抬下多少伤员,最不堪回首的是抬伤兵翻越高黎贡山。“翻越高黎贡山,活跳跳的人也会被冻死,何况奄奄一息的伤兵?我亲眼见着不少伤员走得出枪林弹雨,却挺过去天寒地冻的高黎贡山。” 由于运输困难,物资匮乏,抗战将士们经受的不仅是硝烟战火,更有饥饿严寒的威胁。施甸县摆榔乡摆榔村的李洪顺老人说:“当时多数时候是饿着肚子熬过来的。就是掺沙陈米也不是常有,还得找野菜填肚子。天天爬山越岭离不得草鞋,上面只是每月发些竹麻和布条,要穿草鞋自家打。竹麻、布条也没有时,只能用苞谷壳打草鞋,但穿不到一天就烂了。”正因为经历过这段艰苦岁月,属于村里特困户的他,对眼下的生活仍非常满足。用他的话说,“现在再差,粑粑面糊还能找得着吃,要比打日本那阵强几百倍。” 付心德,106岁,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住龙陵县龙山镇大寨。1927年入伍并在传教医院学医,滇西抗战时为71军2野战医院中校军医。他说他清楚地记得:“攻打龙陵时,靠人背马驮粮食供给无法保证,战士们饿得吃生洋芋,吃树叶。衣裳烂得无法换,竟然连团长也是屁股露在外头。” 饥寒交迫,人已到了没有想法的地步 李明顺,97岁,原籍湖南赤阳县,现住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原远征军第2军76师某部班长,参加过松山战役、龙陵战役和芒市战役。在他的记忆中,“一生最苦的就是滇西抗战,滇西抗战最苦就是打龙陵的日子。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有时一顿只吃到一小碗洋芋。有时吃生苞谷,有时什么吃的也捞不到。有次我们班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苞谷面,正生火准备搅面糊吃,日军一发炮弹落下,锅炸飞了,副班长也炸伤了。”问他那时的想法,他说那阵子人活在饥饿中,活在苦难中,已经到了没有想法的地步,“活也是了,死也是了,只有往前冲。”接着悄声告诉我:“尽管那样,我也不敢乱拿老百姓的东西,因为良心好,我才能活这么长。” 施炳安,80岁,原籍四川,战后落户隆阳区板桥镇左所下施家村。原远征军第36师某部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说“在敌占区打游击那阵,曾有过连续六天六夜没有好好地睡过觉。有天晚上,在老乡家火塘边,湿衣服脱下来烘着就睡着了,火星溅起来把脸烧起泡都不晓得。” 张品书,83岁,腾冲县马站乡三联村人。原远征军预备2师5团2营4连机枪手。他说,他穿上军装就编入预备2师在腾冲打游击。“记得有次,连天大雨,我们在林中宿营,竟找不到一巴掌干地方,只好爬到树上,用绳子将身子捆到树杆上睡觉。” 草鞋,可能是远征军战士重要的装备之一;打草鞋,也许是远征军士兵必会的一门手艺。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的抗战老兵李文财说:“那时有空先忙打草鞋。如果没有一两双草鞋背着,那是最焦心的一件事。” 吴云春,79岁,住隆阳区瓦窑乡中河湾村。原中国远征军第71军传令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他天天跑路送文件,“平均每天要走120里路,一天两双草鞋还不够穿。”当年帮助中国作战的美国军人看到中国兵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爬山如飞,特别能吃苦,伸出大拇指称赞:“顶好,顶好!” 在日军占领区,当年活跃着一支情报特工便衣队,他们面临的艰险不亚于作战部队。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的卢彩文老人,就是当年便衣队中的一员。他说,当年受11集团军总部派往家乡腾冲活动,只给任务,没有经费,一切工作条件、工作关系要自己创造。要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隋时都有被捕的危险。同组的一个成员,就因身份暴露死于敌人酷刑。好在卢彩文在身份将暴露时及早转移,逃过一死。昌宁县翁堵乡街下村的梅正国老人,当年就是化装便衣到腾冲送情报,身份暴露被8个鬼子追击,他跳入波涛滚滚的龙川江,鬼子在岸边看到他的草鞋,喊着“猪戛少”(日语,死了),停止了追击。正因为便衣隐藏着极大危险,腾冲县小西乡马常村的张有统老人,当年身为少尉特工,却在乡人面前不露一丝口风,连父母都不知道他是远征军。由于他经常混迹烟馆、汉奸之中,家人和乡亲们都在背后骂他“到外面读书回来变坏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尽人皆知,然而,在听了远征军老兵们的述说后,我们还是一次次为日本鬼子骇人听闻的暴行而震惊!当年,正是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义愤,在滇西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空前惨烈的抗日斗争,付出了数倍于敌的伤亡代价,驱敌于国门之外。 捉襟见肘,抗日老兵生活无保障 滇西抗战,是雪洗国耻的壮举;中国远征军老兵们,为国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续存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他们理所当然是民族英雄。然而,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他们的大多数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经历了太多的不幸,遭遇到太多的磨难。虽然历史终究是公正的。然而,生龙活虎毕竟已离他们而去,贫病的窘迫正向耄耋暮年的他们紧逼…… 在都市的人流中极少看到衣服上的补丁,但在采访抗日老兵时,他们身上的补丁却很普遍;我以为撕一块报纸卷烟抽已经失传,可在我采访时,老兵们用报纸卷烟依然是一道风景;我曾说捡“烟屁股”早已绝迹,可在采访中却又见到捡“烟屁股”的老兵。 对付疾病,惟一办法就是快点死 他们的青春,冲破过日军炮火的封锁;他们的暮年,却又被围困在贫困与病魔主宰的阵地。106岁的付心德老人,若干年前的退休工资为21.5元,可现在已领不到分文,不得不靠给人看病的微薄收入聊以为生。终身未婚的张元称老人,仅靠侄儿侄女接济着生活。80岁的余兴高老人,在远征军时跟日本人打,起义投诚后跟国民党打,抗美援朝时跟美军打,现每月靠70元的补助过活,生活非常艰难,房屋破败得已无法入住。81岁的张寿和老人,儿女不孝,单独生活。不仅陷入感情的孤独,更忍受生活无着的残酷。92岁的崔继荣老人跟老伴单独生活,他们说:“只敢吃点青白小菜,肉的味道从不敢想。”82岁的王从伦老人也是与老伴单独过,两个儿子每年只给老两口220斤大米。87岁的郑海彬老人,靠每月30元的老年补助款度日,经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烟、酒、茶的味道已多年没有沾过。86岁的赵有能老人单独住,吃饭可以轮流上3个子女家,可其他花销一分也没有。他说,对付疾病的惟一办法就是快点死。 我曾问过几位病中的老人“血压高不高”?他们说:“我们没有钱到医院量血压。”81岁的王美成老人,现还住着守山窝棚,为社里看林子,原先每年还能得到200元报酬,可从前年起也拿不到了。隆阳区西邑乡大寨子的王位贤,虽然已经81岁,可仍每天要上山放牛,以致我无法采访到他…… 采访过抗战老兵花开花落季节,听了他们为雪国耻奉献过汗水和热血的讲述;又看到他们饱经风霜、阡陌纵横的老脸,满身补丁难遮风寒的窘境,张着空空的嘴巴、遥望远山的孤独;再想到他们已是平均84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日薄西山,生命无多(采访两个月后就有两人故去),我的心总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沉重。 战后,幸存的抗日老兵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如今,他们垂垂老矣,贫病交加。有人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有人在地上捡烟头抽……读到这些抗日老兵们的坎坷人生,令人不胜唏嘘。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这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军人们,是永远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向所有抗日老兵们致最崇高的敬意!
-
且让我们捧杯在手。 九泉下的先烈们,3500万为抵抗日寇付出生命的同胞们,你们可品尝到胜利琼浆的甘甜? 酒杯在握,60年前的金戈铁马又呼啸而来。 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杯酒,让我们洒向湖北宜城的十里长山。一代名将张自忠带着全身8处战伤,同500多名将士一道,在这里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从日军战史资料中,我们找到了这场战斗的最后情节: “藤冈元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 日军从遗体的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笔,见上刻“张自忠”三字,大为震惊,立刻恭恭敬敬地向遗体行了军礼。当天夜里,日军电台广播说:“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 张自忠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唯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所有牺牲军人中军衔最高者。这位誓死抗日并战死沙场,下令“子弹打完了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的中国将军,不但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且得到了敌人的尊敬。 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谜团。 为什么张自忠将军在他的最后一战中,脱下灰布军服,穿上了引人注目的黄呢军装?为什么他以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出现在肉搏战的最前线? 只有一个解释:张自忠根本未想生还!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他就是要庄严地死,隆重地死! 临上战场前,张自忠给下属们写了一封亲笔信:“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字字句句尽以杀敌报国相许,而无一言留与家小。 将军遗体被我军将士从日寇手里夺回,送往重庆国葬。 灵柩停灵宜昌三天。千家万户百姓街头设祭,“祭桌上盛陈珍贵品物者,其意恨不尽献所有于此民族英雄也”。老太太们半夜起来手制面食,为山东人张自忠做北方饭——老人们唯恐当地饭菜不合故去英雄的口味! 此刻的宜昌城大敌压境,即将沦入敌手。而十万群众自发送殡,无人指挥却列队而行,整齐无比。虽然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防空警报与悲壮的军乐声交织,百姓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视敌机盘旋蔑如也”! 60多年后,张自忠将军唯一的女儿来到宜昌。 宾馆房间桌子上放着一个鲜花编成的小花圈,一幅张自忠将军戎装铜版像。 房间号码是经过特别选择的——815,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留得清漳吐血花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1939年所著文章中指出,全面抗战两年来,仅八路军各部主力在华北战中阵亡将士就有1.5万人,负伤4万余人。 几年后,八路军阵亡将领中添上了左权的名字。 近年,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行进。她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一个位于太行绝顶的小村子。 左太北进了当年的奶奶庙,几十年前,她就出生在这个庙里。 不经意间,小院中已经聚集了很多老人。忽然,老人们齐声高唱四段歌词的《左权将军之歌》。曾抱过小太北的房东,相隔了半个多世纪,又一次抱住了年逾花甲的左太北。 “百团大战”的胜利让华北日军恼羞成怒,1942年5月25日凌晨,数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敌机开始疯狂地扫射投弹。彭德怀、左权决定分路突围、各自为战。左权坚决要求由自己率部担任掩护和断后。 敌众我寡,步枪刺刀迎战飞机大炮。一时间血火竞迸,天地变色。左权焦急地站在高地上呼喊指挥突围,两发炮弹落在他身边。 日军发现了被树枝掩盖的将军遗体,于是挖出来看个究竟。左权的牺牲让他们大喜过望,特意为遗体拍照,作为战果登在敌伪报纸上。发炮弹致左权牺牲的日军中队因打死了八路军的高级将领而获得了纯金质奖章,奖章上刻着“意左权登禄”。 左权的公葬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左权将军家有老母。没有人敢告诉老人儿子已捐躯的事情。直到1949年夏,挥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朱德总司令之命,到左权家乡看望老人。 老母亲摸出一个布包,里面有周恩来托人从重庆寄来抚恤款时的书信,有叶剑英转道香港寄来的金戒指。 这个自儿子两岁就失去了丈夫,失去儿子后一度讨饭为生的母亲是坚强的。她请人代为撰文悼念儿子:“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沿着父亲突围过的路线,左太北来到父亲牺牲的十字岭。 我们问将军的女儿,每次祭奠父亲时带酒吗? 她摇头:带花,有时是山上的野花。 天人相隔,我们不知道左权将军当年是否饮酒。但,我们宁愿他生前是愿意喝一盅的——有花可以慰先烈精神,无酒怎么壮我八路军将领的豪气? 但使龙城飞将在 让我们斟满吧,这是一杯壮行酒,为那些在异国他乡与日寇搏斗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左权牺牲的第二天,1942年5月26日,在远离太行山的缅甸,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伤重不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应美、英盟军指挥部要求,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为先头部队,于1942年3月从云南进入缅甸。 200师入缅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驰援在同古被日军追击的英缅第二旅,戴安澜以不足万人之师抗击两万日军达12天之久,歼敌5000余人,击毁日军坦克、装甲车20辆,是二次大战前期印缅战场上唯一的捷报。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后改名安澜,自号海鸥,以明其志。抗战爆发,为了表示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制作了“铁汉”印章一枚。 这位铁汉在缅甸奉命突破日军五道防线时,胸口、腹部各中一弹,身负重伤。战士们砍下来胳膊一样粗细的树枝做成了担架,抬着师长撤往国境线。 5月的缅甸已进入雨季,整天瓢泼大雨,戴安澜的伤口经雨水浸泡,已感染化脓,无药可换。带伤在丛林中行进了8天,在距离中缅边境仅一百多公里的地方,铁汉戴安澜终于坚持不住了。 随从问:你有什么话,要对你夫人和孩子说吗?他摇头。又问,部队怎么能回去? 已经说不出话来的戴安澜在地图上一指——就从这里过。然后,这位铁汉叫人把他扶起来,朝着祖国的方向望了最后一眼。 战士们抬起将军的遗体继续往前走。在缅甸的高温下,遗体开始腐烂,战士们就把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身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士兵、尉官、校官…… 忽然遥遥地听见中国话的呼喊,是乡亲们!是中国人! 战士争先恐后地抬起师长的遗体往祖国的方向跑。踏上国土那一刻,战士们放声大哭,我们回来了。师长,咱们回来了! 战士问身边的父老乡亲:你们怎么知道我们会回来?一位大姐说:我儿子是200师的。我知道他会回来!我们在这里整整等了55天。 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200师出征缅甸,最后回到祖国的不过2000余人。中国远征军10万子弟兵跨出国境,全军损失过半。 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而跪,跪接衣衫褴褛、昂首挺胸抬着已故师长遗体的200师官兵! 戴安澜的灵柩抵达昆明,数万人出城迎灵,迎接那活着没有看到国门,躺着也要回到祖国的烈士! 从昆明到广西全州,沿途各城都摆设供桌,倾城祭奠。6年后,戴安澜将军灵柩安葬典礼在芜湖举行,当天,送葬队伍长达3华里。 “铁汉”印章被戴安澜后人珍藏了60多年后,郑重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印章不过一两,铁骨铮铮万钧! 甘将热血沃中华 我们斟满两杯酒奉上,为卢沟桥事变后,首先以身殉国的两位高级将领,为他们明知必败也誓死出征的报国之志,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中国第29军奋力抵抗。 曾有人写诗感怀:二十九军不负国,一战战死两将军!佟麟阁、赵登禹这两位生前就是生死之交的将军,在当时的北平南苑相继殉国,并肩而去。 随从和家人冒险在一个瓜棚里找到了佟麟阁的遗体。妻子和儿女们饱含热泪为佟麟阁“整容”, 装殓入棺后,寄厝于北平柏林寺。 每当佟麟阁殉国之日和清明节,佟夫人总要带着儿女们到寺庙里,对着一个花池焚香烧纸,磕头祭拜佟麟阁的亡灵——将军的灵柩深埋于地下,地面不敢留坟冢,只能砌一花池以掩人耳目。 柏林寺中方丈出于对将军抗日爱国的敬慕,严守寄柩之秘八年之久。为防日军耳目,将军的灵柩改名王思源——提醒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国破家亡之恨! 九年后,国民政府在其祭日为佟、赵二将军举行国葬。赵将军出殡时,因赵家后代战乱离散,佟家姐弟为赵将军戴孝打幡,持孝子礼;佟将军出殡时,天降大雨??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吸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看着赵一曼生前写下的诗,这位著名的女英雄当畅饮一碗我们捧上的女儿红。 赵一曼将被处决的消息传到当地百姓的耳中。许多人家都悄悄拿出家里最好的大米,准备了丰盛的送行饭和壮行酒,早早地就等在了街头。 许多年以后,曾亲历了那悲壮一幕的人们都还清晰地记得,赵一曼是在含泪的沿街百姓默默地夹道送行中,昂首高唱着《红旗歌》慷慨赴死的。 日伪档案对赵一曼就义时的记载说:“其态度从容,毫无惧色,令人震惊。” 献给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应该是一碗如清水一样的酒。 1944年9月10日夜,新四军西进部队对河南夏邑八里庄守敌发起了攻击。彭雪枫站在寨墙上的跪射散兵坑里,露出半截身子指挥战斗,一声冷枪,彭雪枫瞳孔中的光芒消失了。 彭雪枫去世两个半月后,他的遗腹子降生。 路祭是异常隆重的送殡习俗。1945年2月2日,淮北各界7000余人恭迎彭雪枫灵柩。从洪泽湖到半城,沿途数十公里,无论部队机关,还是平民士绅,都在灵柩经过之处设案致祭。人们摆下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两样东西——一碗清水、一面明镜。这是淮北人民的最高礼节,表示彭雪枫一生清如水,明如镜。 此时,洪泽湖畔下霜了,湖面、树枝、田野、房屋一片雪白。百姓说:天鼓响,将星陨落,树头凌,草木挂孝! 接替彭雪枫工作的老战友张爱萍挥笔写了一幅气势雄伟的挽联:“恨敌寇夺去吾战友,率全军誓为尔复仇!” 相对于英烈和同胞以血肉之躯报国的功绩,酒浆再醇厚也显得寡淡;但是,我们能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那微薄的水酒和采来的鲜花…… ——还有中国人今天不受外侮,逐渐国富民强的日子。
-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挂屁帘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有个日本后勤研究家青木孝治,就为了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而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别说,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不妨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那实际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太阳,那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小红太阳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小红太阳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取消了钢盔前面的小红太阳。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确实很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多少年以后,中国大兴安岭着火,有一位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而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拽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这哨兵班长正看着饭塚咬牙呢,忽然就瞧见几个老兵晃晃荡荡沿着战壕走过来了,他们背的可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儿。 哨兵班长不禁眼前一亮。 三八大盖儿,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罩而得名,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装备,射程远,射击精度高,饭塚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枪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适。 这位哨长的理解是有科学依据的。三八式步枪的标尺射击2400米,而汉阳造只有2000米,三八式步枪子弹初速760米/秒,汉阳造是600米/秒,更重要的是日本工业技术发达,因此制造工艺精良,汉阳造的设计虽然不错,材质和制作水平则无法相比,理论上有效射程600米,实际那是样枪的数据,发到士兵手里的,能打四五百米就不错,而三八枪的弹道,无风天气在800米上取准依然相当准确。淞沪战役,装备汉阳造的国军结壕阻击装备三八枪的日军,没少吃射程近的亏。 问题是160师的╳兵怎么会有三八式步枪呢? 缴获的?中国军队的确抗战中缴获过不少三八式步枪,不过国军对缴获武器的利用一向不佳,比如日军投降的时候交给国军不下三百架飞机,国军能在一年之内把这些飞机全部玩成废品卖了零件。国军用三八枪,主要是两个来源,一个是抗战开始之前,日本有个军火商叫泰平组合唯利是图,曾经卖给中国不少武器,其中就有三八式步枪。战争发起后,日军内部大骂泰平组合上下该全体自裁;另一个是一九三六年陈济棠在广东试图独立反蒋,日本人支持了一大批军火给他,其中也不乏三八式步枪。考虑到160师出自广东,这玩意儿多半是鬼子送给陈济棠的这批枪。 不管怎么来的,这位哨兵班长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给他们看饭塚的表演。哪儿?喏,就是那个一闪一闪发亮的东西。 饭塚只扣着个钢盔,赤膊根本没穿军服,几个老兵也辨不出他的身份,但是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老兵油子枪法好,说着说着就动了真格的,把枪一摘就瞄上了。 这时候,饭塚的采访已经到了尾声,正在和记者们道别。不知怎么的,饭塚聊起了他的前任,也是好友的加纳治雄(原101联队联队长,1937年8月在大场和八十八师交战时阵亡。),他说,听说加纳死后阴魂不散,常常在家里闹鬼,自己要是战死了,希望不会象加纳那样,一定安安静静的。 大家听了哈哈一笑,记者们作别下山。饭塚也准备往回走,一转身,正好把一个大光膀子亮给国军了。 这时候,那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 -- “砰”,饭塚应声而倒。 按说,饭塚挨上一枪就送命的概率不高。三八枪虽然射程远,但是子弹穿透性太好,一打俩眼儿,不容易造成致命伤,忻口战役国军李仙洲军长被日军一枪击中,洞穿胸部,前后透亮,还在和人聊天呢,根本没觉察到自己负伤。 但是给饭塚这一枪,打得实在是他X的太准了,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塚的心窝穿过,把心脏都打穿了。。。 奥运会射击冠军的水平。 饭塚在101师团人称“勇将”,他的死对前线日军的士气打击沉重。 这一部分中国军队方面的记录来自于独九旅的官兵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160师在庐山拼得太狠,下来部队收容,缩编为独立第九旅,是十二集团军的王牌部队。)遗憾的是虽然有此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塚的中国老兵的名字。日本方面的记载,则提到饭塚这个人实际为人不错,对朋友义气,在军校学雷锋,喜欢思索还能写诗。。。 还是不要提这个了吧,谁叫你来中国打仗?谁叫你带101联队打进南京城?谁让你叫个名字作“犯中国吾狼”?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塚的目标,算是这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吧。不过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逐岛争夺,日军才用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进了其反光性能。 然而,钢盔也不是全无用处。 青木一直没有提到自己为什么对钢盔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但是,我在他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个例子,按老萨的分析,应该正是他自己的经历。 这个例子说的是一九四五年,山东一支日军出发讨伐,走到路上已经天晚,于是找了个山村宿营。 问题是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的一个重要据点,八路发现日军进来,一枪没放,悄没声的溜到了打谷场,埋伏了下来。 干吗选打谷场呢?您一会儿就明白了。 吃完晚饭,按照条令的规定,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 – 这村子唯一平坦的地方就是这里了。您看八路会选地方不会? 大家都跑出来晚点,一个初年兵(新兵)手忙脚乱出了笑话。原来日军条令规定,晚点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顶沉甸甸的钢盔来晚点。 日军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霹雳,电光四射 – 下雨了?哪里,是八路扔出了手榴弹! 青木认为,有理由认为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理由有二。第一,这支八路投弹动作准确,而且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再扔,结果手榴弹各个凌空开花,空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四十八瓣卵形弹! 这种弹虽然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极大。这个小队的日军结果“全灭”,绝大多数人死于击中头部的手榴弹片,没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糊涂戴着钢盔跑来晚点的新兵了。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这个小兵只是肩部负了弹片伤。 青木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钢盔的优点。他没有提这个新兵的姓名。然而,根据他自己的履历,青木是1944年加入日军第五十九师团的,1945年的战斗中,他当然依然是“初年兵”,而他所在的部队在增援文登的战斗中,小队上下官兵“全灭”,只有青木一人带伤幸免。。。 我很怀疑这里面提到的“初年兵”就是青木自己,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 另一个例子,青木就说得明白 – 就是他自己中队的事情。这个,是不戴钢盔的恶果。 谁不戴钢盔呢?是青木中队里面的一个叫井口的老兵油子。 这日本军队里面,十分讲究资历,老兵不但欺负新兵,甚至对军纪也往往当作耳旁风,青木的中队长年轻,打仗也差强人意,就有些镇不住场,于是老兵就越发恣横起来。 井口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这个老兵在中国打了三年仗,杀人不眨眼,中队上下都有些怕他。这井口从来自己不打洗脸洗脚水,都是新兵伺候,稍有不如意就逼新兵下跪,一边背阵中训一边互打嘴巴,美其名曰教育。更令人厌恶的是井口十分贪婪,新兵家中寄来的食品,都是他先品尝,吃剩的才能给新兵。而补给的砂糖,罐头,也都是他来分,他一个人要占好几个人的分,新兵还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正在分发补给来的香烟,村子周围忽然枪声大作 – 八路来袭击了!因为战事紧急,日兵们抄起枪就打,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别的日本兵都扣上钢盔,开始还击,只有那个井口在那儿犹豫。原来这家伙太贪了,抢了好几个新兵的配给,一大堆香烟,全都放在钢盔里。 青山的说法,这个井口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行军中香烟不好保存,放在衣服口袋里不是揉碎了就是弄湿了,没法抽。一般日兵分上三根两根,转眼抽完也就完了,但是井口每次都强夺新兵的配给,弄来的香烟吸不完,他也有办法,就放在钢盔里,往背后行李上一扣,走一路下来也照样好抽。 日本军队的军律不是出门必须戴帽么? 井口是老兵么,而且一贯骄横,当官的还真不敢管他。 这次,井口还有点儿舍不得把抢来的香烟倒掉,这家伙非常蛮横,让一个新兵把自己的钢盔摘下来给他,新兵不愿意摘,又不敢不摘,正犹豫呢,那井口早被八路一枪击中倒了下去。 卫生兵赶来想抢救,已经不需要了,井口被一枪正中脑门,八路的子弹不象日本子弹那么精良,穿透力不够,只能打出一个盲贯,弹丸在井口的脑袋里翻跟头做豆腐脑。。。结果可想而知,老兵油子井口当场毙命。 人家都戴钢盔只有井口光着头,估计这井口鬼子怪异的形象引发了八路的误会,把他当成指挥官了,早说山东八路盛产神枪手。。。 鬼子的钢盔啊,真是戴不戴一样的成问题。
-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那里有一些侵华日军的回忆文章,随手一翻,看到下面的一段,一个叫做斋藤的日军士兵纪录他在湖南前线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回忆。 记得有文章写过一战堑壕战中法军和德军士兵在堑壕中互相谈话的轶事。然而,我仍然难以想象在那场战争中,中日两国的军人会有类似的交流。 直到,我看完这段对话。 那么,就翻译一下吧。 日军士兵斋藤在修水前线作战期间,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水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走了。日本兵跟在后面追,却发现汽油桶漂向了对岸。 这时,他发现对岸有个正在洗澡的中国兵,双方都大吃一惊。 因为都没有带枪,双方都没有办法射击,那中国兵慢慢站起身来,拾起那个汽油桶,取出一个水果吃了一口(日本兵没有纪录是什么水果,似乎是苹果)。向后面的树林退去。 这日本兵神差鬼使的就用日语问了一句 -- “好吃么?” 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 看来这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兵,而是个下级军官或者士官。出于好奇,这个日本兵斋藤继续好奇的问道:“你们过的怎么样?发的钱多么?” 那个中国兵站住脚步,耸耸肩说:“好几个月没有发到饷了。” 大概是看到这个日本兵觉得挺有趣,又补充道:“日子不好过啊,有督战队,不好好打仗可能被自己人打死哦。” 沉默了一下,又说道, “那样我就看不到夺回台湾,看不到占领大阪,也看不到占领东京了,多遗憾。” 说完,带着汽油桶慢慢的走向树林中去了。 这是个广东兵。斋藤在回忆的最后说。 转自:西西河
-
抗日战争正面战役略览: 一、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仓促御敌:平津战役 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政府一方面标榜“不扩大方针”,一方面向华北派兵。日军在司令官香日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在日军攻击下,指挥失灵,各自为战,一片混乱。 二、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 日军即已发动侵华战争,而中国有又已决定全面抗战,于是中国主动而有计划地开辟淞沪战场,淞沪战场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向华东增兵,并将主战场由华北转向华东,日军陷于中国全面,持久抗战的泥潭,不得不按中国的战略方针作战。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70余万伤亡25万 日军投入兵力30余万伤亡4万 三、1937年9月13日-------1937年11月8日 量力而行:太原会战 中国在华北为保卫太原抗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在忻口以北顽强抗击日军,正当会战处于相持时,河北日军攻陷娘子关,直逼太原,导致太原失守,此后,华北战场正面战争基本结束。 四、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 为面子而战: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后中国主力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后进行的南京保卫战,表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但是却是一场失败的会战,失误:主要决策将领循于已经成型的军事思想和惯用战法, 实际上执行的是单纯的防御方针。 五、1938年3月中旬-------1938年6月中旬 杂牌军大团结:徐州会战 徐州是南京失守后中国部队保卫武汉的重要屏障及前进基地,势在必守;日军为沟通南北两战场,既而进攻武汉,势在必得。会战期间的亮点是被称为“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残败的”台儿庄战斗,此胜利不仅使日军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抗战力量,同时也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 六、1938年6月中旬-------1938年11月上旬 持久战的转折:武汉会战 会战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动用了100多个师100万余人,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但就战略而言未实现只要占领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的目的,日方速战速决的战略被彻底粉碎;日本国力因耗损过巨而开始下降并“急剧表面”。 七、1939年3月18日-------1939年5月9日 承前启后:南昌会战 中国军队未守住也未夺回南昌,从战略角度看南昌会战承前启后。 八、1939年5月1日-------1939年5月24日 坚守川东要冲:随枣会战 由于武汉在军事,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日军将武汉周围列为对中国继续施加军事压力的作战地区,巩固占领。随枣会战便以此为目的。 九、1939年9月14日-------1939年10月7日 中盘对决:长沙一次会战 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薛岳将军提出了“天炉战法”,此战后,两军恢复隔河对峙的旧局。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20余万伤亡4万 日军投入兵力10余万伤亡3.3万 十、1939年11月-------1940年11月 失而复得:桂南会战 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海空联合登陆,南宁弃守。重庆政府实施步、炮、坦、空联合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最新装备攻坚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著名的昆仑关之战便发生在此次会战中。 十一、1940年5月1日-------1940年6月17日 大意失宜昌:枣宜会战 日军目的为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并攻占宜昌打开四川门户。中国军队未及时发现日军企图而致使宜昌陷落,各战区间缺乏积极主动的策应也是失利的原因。此役,张自忠将军殉国。 十二、1941年3月15日-------1941年4月2日 灵活制胜:上高会战 本会战规模不大,作战地域较小,持续时间不长,但是是一次难得的、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而制胜的会战。 十三、1941年9月7日-------1941年10月8日 失败下的坚守:长沙二次会战 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准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大兵力,而中国军队由于指挥失误损失较大,但第九战区主力未被击溃。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17余万伤亡6万 日军投入兵力12余万伤亡4.8万 十四、1941年5月7日-------1941年6月10日 惨败中的惨败:中条山会战 1941年全年正面战场4次战役(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长沙二次会战)除上高会战外,尤以此役为最惨。 十五、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15日 首次全面胜利:长沙三次会战 中国军队掌握主动权,并获得长沙数次会战的全面胜利。薛岳将军也因此役被日军誉为“长沙之虎”。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17余万伤亡2.8万 日军投入兵力10余万伤亡5.6万 十六、1942年3月中旬-------1942年8月初 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历时半年,转战150余公里,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十七、1942年512月中旬-------1942年9月初 赔了机场又折兵:浙赣会战 日军的目的是破坏浙江省境内的机场和打击驻浙江的中国军队,同时掠夺物资实现“以战养战”,日军基本实现目标。地方实力派保存实力,消极抗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十八、1943年11月2日 艰难阻击:常德会战 1943年秋,太平洋日军转为守势,中、美、英 也在计划反攻缅甸,日军为策应太平洋战场与印缅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南攻,发动会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 十九、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打通国际交通线: 缅北、滇西大反攻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为打通中印公路,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 二十、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8日 全线溃败:豫湘贵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扭转太平洋战场被动,全面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援助南洋日军,全力一战。而中国方面由于常德会战等历次会战兵力损耗严重,大量援华物资被史迪威将军控制,未及时到位。终于在这次硬对硬的战役中大溃败,百来座城市,6000万人民沦入敌手。 二十一、1945年4月9日---------1944年6月6日 迎接胜利: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会战,日军目的是夺取芷江空军基地,又称“芷江会战”,以日军彻底溃败告终。 也许目前许多人还未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但是你的力量,你的敌人最清楚。日军自武汉会战后,其主要对华进攻方向都指向两点:一是重庆,二是云南。进攻重庆是为了摧毁国民党的指挥中心,进攻云南是为了切断对华物资通道,众所周知,驼峰航线的终点就是云南。
-
台湾展出日本实施三光政策惨照(图) -------------------------------------------------------------------------------- www.nj1937.org (2005年4月19日 14时44分) 1913年日军侵犯台湾泰雅部落实施「三光政策」时惨绝人寰的砍头镜头。(台湾《民生报》图) 台北讯,昨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五十七年纪念日,一项名为“送历史回部落”的出发仪式在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前举行,台湾原住民女“立委”高金素梅强烈呼吁日本政府,将所谓“高砂义勇队”的台湾原住民姓名从靖国神社的祭拜名册中删除。 台湾“部落工作队”成员张俊杰指出,1913年至1914年间,日军攻打台湾北泰雅,厉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日军从桃园复兴乡向东越过台湾中央山脉,攻到花莲太鲁阁,造成泰雅族原住民重大伤亡。 高金素梅指出,大举杀戮之后,日军对台湾原住民实施“蕃童特别教育”,导致大多数泰雅族同胞不知日军曾以“三光政策”杀勠部落;而幸存的幼童长大后,还参加日军召募的所谓“高砂义勇队”前往南洋参战,结果战死两万多人,而他们的姓名竟被日本列入靖国神社,与战犯、刽子手并列接受祭拜。 日前高金素梅等赴日本东京向靖国神社方面递交抗议书,要求将原住民先人的牌位撤出。但对方以“无法做主”回应。 据台湾《民生报》报道,昨天开始的该项“送历史回部落”大型照片展,展出八十张珍贵历史照片,是在1913年由日军侵台时的随军记者在最惨烈的战役中所拍,均是日军侵台大举杀害原住民的铁证,并送回日本印制成所谓“战功册”。后被台湾“二·二八”纪念馆负责人在日本的旧书摊发现带回。 明日开始至10月25日,该照片展将陆续在岛内二十所山区部落附近的中小学巡回,展出的学校沿当年日军进攻路线安排。
-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 九四式佐官军刀 94式官佐军刀资料 服役年代:1934年-1945 所属军种:陆军 全刀长:101.8cm 刀刃长: 刀鞘长:77.0cm 刀柄长:23.8cm 刀鍔厚:0.76cm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九四式尉官军刀 94式官佐军刀资料 服役年代:1934年-1945 所属军种:陆军 全刀长:101.8cm 刀刃长: 刀鞘长:77.0cm 刀柄长:23.8cm 刀鍔厚:0.76cm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九五式士官军刀 95式士官军刀资料 服役年代:1935年-1945 所属军种:陆军 全刀长:101.8cm 刀刃长:— 刀鞘长:77.0cm 刀柄长:23.8cm 刀鍔厚:0.76cm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九八式尉官军刀 98式尉官军刀资料 服役年代:1938年-1945 所属军种:陆军 全刀长:100.9cm 刀刃长:60.0cm 刀鞘长:75.7cm 刀柄长:23.8cm 刀鍔厚:0.79cm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三式尉官军刀 3式尉官军刀资料 服役年代:1942年-1945 所属军种:陆军 全刀长:98.7cm 刀刃长:65.8cm 刀鞘长:72.2cm 刀柄长:26.1cm 刀鍔厚:0.41cm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海军士官短剑 海军士官短剑资料 服役年代:明治时期-1945 所属军种:海军 全长:39.6cm 刃长:21.2cm 鞘长:28.8cm 柄长:10.3cm 鍔厚:—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海军士官候补生短剑 海军士官候补生短剑资料 服役年代:明治时期-1945 所属军种:海军 全长:41.1cm 刃长:22.2cm 鞘长:30.42cm 柄长:10.05cm 鍔厚:— 刀身制作:模制机械加工
-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枪 该手枪为日本第1种自制制式手枪,精度较高,杀伤力与穿透力也不差,但容易损坏,使用寿命不长 明治26年式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893-1945 口径:9mm 枪管长:120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27g 装弹数:6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700m 大正十四年式手枪 日军陆军使用最广泛的战斗手枪,这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指向射击精度极高,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与达姆弹相同,无防护人员被击中,通常非死即残。但这种子弹穿透力很弱,用5层棉被就能挡住,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必需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 大正14年式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00 g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南部式甲型自动手枪 该手枪特性与大正14年式手枪相同,但进行高速指向射击时,弹着点有逐渐朝左上漂移的现象,这也是所有南部式自动手枪的特性,所以通常只进行慢速瞄准射击 南部式甲型自动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 装弹数:—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南部式乙型自动手枪 这种手枪为南部甲型的改良型,保养要求降低,后坐力降低,单手射击时精度更准 南部式乙型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 装弹数:—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枪 这型手枪主要用于装备便衣侦察部队,特高科部门人员,子弹为特制的7mm口径,手枪尺寸很小,便于隐蔽携带,发射时噪音低,无烟,无枪口焰,精度与子弹穿透力比战斗手枪略差,但杀伤力很大,因为这种枪通常使用剧毒弹头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7mm 枪管长:— 全枪长:112mm 重量:— 装弹数:7发 有效射程:30m 最大射程:400m 九四式手枪 94式手枪为战车乘员,汽车兵,飞行员等重要非直接地面战斗人员所装备的自卫手枪,这种手枪精度上乘,而且重量比大正14年式战斗手枪轻,并且也不需要经常保养擦拭,由于同样使用8mm南部子弹,该枪杀伤力与大正14年式一样也是极度凶残,此枪的绝对射击精度不如大正14年式与南部战斗手枪,但指向射击更准,特别适合没有时间苦练枪法,射击技术生疏的技术兵员 94式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34-1945 口径:8mm 枪管长:95mm 全枪长:180mm 重量:720 g 装弹数:6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550m 一式将佐手枪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击一帆风顺,日军高级军官经常要出席一些谈判或接受对方投降的仪式,以及日军要在占领区内建立殖民政府或傀儡政府,日军陆军高级军官也要经常出席一些高级场合或盟国外交场合,而日军陆军当时的手枪,通常外观并不好看,而且也不适合高级军官携带,只适合低级军官携带,当出席重要礼仪场合时,日军陆军的高级军官往往因无合适的配枪感到尴尬,这使日军陆军的将佐非常不满,强烈要求装备一种外观适合高级军官佩挂的礼仪手枪,于是陆军立即研制装备了多型军官手枪,1式将佐手枪是第1种,这种手枪使用.32 ACP弹,射击精度也不差,外观适合高级将佐佩挂 1式将佐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32英寸 枪管长:— 全枪长:— 重量:— 装弹数:.32 ACP 子弹 8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 二式将佐手枪 2式将佐手枪是装备中高级军官的礼仪手枪,使用南部子弹 2式将佐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径:8mm 枪管长:95 全枪长:176.5 重量:—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600m 稲垣式将佐手枪 装备中高级军官的礼仪手枪,使用南部子弹 稲垣式将佐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8mm 枪管长:— 全枪长:— 重量:— 装弹数:—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600m 杉浦式将佐手枪 陆军高级军官礼仪手枪,与1式将佐手枪一样使用.32ACP子弹 杉浦式将佐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32英寸 枪管长:— 全枪长:— 重量:— 装弹数:.32ACP子弹 8发 有效射程:50m 最大射程:— 南部式16连发自动手枪 这种战斗手枪主要装备日军的便衣侦察队等特殊部队,为这些不便携带显眼武器的特殊部队提供一定的近距离突击火力。这种枪单发精度非常高,但连发射击时,子弹的散布也会逐渐向左上偏移 南部式16连发自动手枪资料 服役年代:?-1945 口径:8mm 枪管长:— 全枪长:— 重量:— 装弹数:16发 有效射程:70m 最大射程:6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