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BF1942 发布的全部内容
-
建议能加入火炮进行防空反坦克及反舰作战! 当年中国军队进口过一批著名的88炮作为江阴要塞等要地防御之用! 说道当时中国引进的德制火炮,最有神秘色彩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当属88炮了。据记载当时中国进口过一批88毫米Flak18高射炮,曾用于江阴保卫战反舰之用,但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这是台湾模友以江阴保卫战为背景做的国军88炮的情景模型: 各类火炮可参考此贴: http://www.fpschina.com/index.php?showtopic=11415
-
来源:PCPOP 作者:且听枫吟 EA已经开始提供《战地2142》Demo下载,然而,不幸的是,EA并不愿意免费提供下载--只有支付34.99美元,提前预定正式版的用户才可以在现在“抢先”下载Demo。 当然,购买《战地2142:收藏版》的一大优势便在于--能够提前24小时下载到Demo,如果你不愿意支付美金,可以继续等待EA在下周发布免费版Demo。 系统需求: Windows XP 1.7GHz Intel Celeron D/Pentium 4或AMD Athlon XP/Sempron处理器 4GB空余硬盘空间--推荐5GB DirectX9.0c兼容显卡,128MB显存 DirectX9.0c兼容声卡 点击这里进入EA“购买”下载Demo页面 http://account.ea.com/commerce/product-inf...mp;app=commerce
-
150毫米榴弹炮 在本人上次的帖子里,以为国军在37年前进口过两批德制sFH18 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其中一批是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合作生产的,即当年德军采用的制式榴弹炮;另一批是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改进炮架的sFH18。后参考了更多资料,发现其实当年国军只进口过一批sFH18。1934年国军从德国进口的第一批共24门150毫米榴弹炮不是sFH18,而是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德方的具体型号没有查到,就姑且称之为L/32吧。 当时国军对那批榴弹炮要求的射程是15公里,而30倍口径的sFH18的射程只有13公里,不能达到国军要求。于是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中国设计了这种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并最终在几家厂家的投标中胜出。该炮中方的全称是“32倍15公分重榴弹炮”,简称“32倍15榴“。由于莱茵金属公司也是sFH18的制造商之一(克虏伯生产炮身莱茵生产炮架),所以这种火炮和sFH18仍然有着密切的渊源。 这批155毫米榴弹炮当年由中方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德国进行了严格的监工和验收。今天保存在军博室外展馆(东区)的即为这批火炮中的一门。至今上面还能看出当面中方验收人员的验收戳记和有中方人员书写由德方刻制的金属铭牌。 1936年国军又从德国进口了24门155毫米榴弹炮,这批就是德军在二战期间使用的sFH18。据当年接收人员回忆,这批火炮其中一些明显使用过,有的炮身上甚至还有标有德军的番号。可见当时预感到抗战即将全面爆发的中国政府的要货之急,以至德军把自己部队刚刚装备的sFH18也装箱发给中国。这让人联想其国军向德国定购的M35钢盔,当时德军自己也刚刚开始换装M35盔。但由于中国要货要的急,以至当年德国国防部指示工厂生产出的M35盔要优先供给中国。 分辨sFH18和L/32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是看左右平衡机:sFH18的平衡机较小而L/32的较大。另外火炮的轮毂也不一样:L/32的轮毂比sFH18的轮毂外侧多一圈突起,看起来更宽。 可以比较一下当年的照片,这张图里的就是FH18: 神秘的150毫米要塞炮 在当年曾参与过第一批32倍15榴验收的王国章先生的回忆录《我所接触过的炮兵兵器》中提到,1936年“南京政府为了加强江防要塞火力,防止日本军舰沿长江上驶威胁南京,在对德国的军火交易中定购了150毫米口径的远射程要塞炮4门,和88毫米口径的高射平射两用炮8门。并决定把4门150公分要塞炮和4门88高射平射炮安装在江阴要塞”。他本人于1937年6、7月间负责这批火炮的安装工作。 文章中还提到,当时那批“十五公分要塞重炮的炮管长度是55倍口径,长约9米”,由于炮弹引信没有运到,而日军日益逼近,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用“32倍口径,长约6米”的十五榴(应该是L/32)的引信代替,并做了许多实验,最后证明可以安全替换。可惜由于“日军沿公路由陆路迫近江阴,要塞炮无法发挥作用,要塞部队放弃了阵地撤走,撤退前把炮闸拆下,丢进了江中。” 但文章中没有提到这种要塞炮的具体型号。有网友猜测是当年日德青海战争时克虏伯式的岸防炮。但本人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从当时中国向德国进口的武器来看,都是德国当时新锐的装备,许多连德军也是刚刚装备。所以德国卖给中国一战时的武器的可能性不大。 当时德军较新的150毫米55倍口径的火炮有K39了。K39原本是克虏伯应土耳其的需求而发展的兼具野战重炮和海防炮的双重用途武器。当做野战重炮时,K39装在一般的开脚式轮型炮架上;作海防炮使用时,火炮装在1个机动旋转平台上,可作360度旋转,但此种旋转平台构工颇为费时。这批火炮后因二战爆发而没有交货而最后被德军采用,并定型为K39,39代表1939。那么当年中国购买的会是K39吗?但时间上有些碰不上。 本人在杜隆基撰写的《抗战中的江阴要塞》发现更多的线索:“同时还运来四门十五公分加农炮,命名为“丙炮”,装在西山为丙一台,弹药和观测、通讯器材齐全,弹蓬为五十公斤,弹型尖锐,弹种有穿甲、爆炸两种,最大射程为二万二千公尺,“丙炮”亦为当时最先进的火炮。” 所以我们知道了其射程是“二万二千公尺”,也知道是“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加上王国章文中的线索“55倍口径”。K39虽然也是150公厘55倍口径,但其射程确实“24500公尺”。这样看起来最满足这些线索的应该是K18!!!时间上也碰得上。 性能参数: 口径: 150 毫米 长: 8.20 米 炮弹重: 43公斤 最大射速: 2发/分 出膛初速度: 865 米/秒 最大射程: 22000 米 德国150毫米K 18重炮,是1933年开始研制,1938年开始量产的大口径重炮。150毫米K 18重炮性能非常优秀,是德军二战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较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够完成对步兵的远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 18重炮拥有2种不同的炮架,一种是运输和行军状态的四轮炮架,还有一种是战斗射击状态的2轮炮架。 可惜在杜隆基的文章中提到,江阴要塞失手前,他们通过灌硫酸的方法把那几门炮都破坏了。 75毫米克虏伯野炮 上个世纪初,克虏伯公司生产的一系列75毫米火炮被许多国家使用和仿制。这些火炮由于品质优良一直在二次大战里还被许多国家使用。 抗日战场上,中日双方都在使用这个系列的克虏伯火炮。当时日本的三八式75毫米野炮就是仿克虏伯M1903 L/29野炮的。而中方除了使用德国原装进口的75毫米克式野炮外,还有间接仿造的,即奉天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仿日式三八式野炮的辽造一三式野炮和汉造二九倍七五野炮。 这张克式75毫米野炮的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国军普遍采用的实边四色迷彩的图案: 土法上马的“高射炮” 30年代初,国军尚未大规模装备现代防空火炮,也了对付日益形成威胁的日本空军,当时的汉阳兵工厂根据克式75野炮弹道平伸的特性,将仿制的一三式75毫米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防空火炮。当然这种“高射炮”的准确性只有天晓得。 1933年的长城抗战,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国军炮兵也曾通过在炮架下挖坑以调大火炮角度的方法权且将克式75毫米野炮当作高射炮用。 有意思的是,一战初期的德军也曾因为没有专门的高射炮,而将克式野炮改成高射炮用。不知道这个点子是不是当年的德国军事顾问传授给国军的: 在二战爆发初期,在比利时作战的法军,也曾因为防空火力的不足,而将75毫米野炮(估计是施奈德75毫米野炮)的榴弹配备延时引信充当高射炮。并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这种炮弹组成防空屏障来狙击德国的飞机。 中国军队最早的现代化防空火炮——厄利孔 1930年左右从瑞士进口的20毫米厄利孔(当年叫奥利冈)Mc.S机关炮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最早的现代化防空火炮,并兼具战防炮的功能。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厄利孔20毫米机炮的身影几乎贯穿在所有早期抗战的对空防御作战里,直到后来进口的了更多的索罗通、麦迪森机炮和卜福斯高炮后,业已力不从心的厄利孔小炮才喘了一口气。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厄利孔小炮: 1936年绥远百龄庙战役中国军的厄利孔小炮: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采用轮式脚架和放低的三脚式脚架实施反战车任务的厄利孔小炮: 这也是八一三淞沪抗战执行防空任务的厄利孔小炮,为了增加稳定性,脚架前还趴了两名士兵起稳定作用。 早期由于国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训练,以至在厄利孔小炮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譬如说发现发射的炮弹在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装置失效,结果落在友邻队伍中造成伤亡。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发射角度太低,其弹药中的自毁装置在低于45度发射角的情况会失效。这种问题原厂家的使用说明中是会有警示的,可见当时国军缺乏系统的训练。
-
除了德制火炮,中国在抗战前还曾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口过各种火炮。其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瑞典博福斯(Bofos)的75毫米L20山炮(M1934)。L20是博福斯在克虏伯的帮助下在20年代开发的,整门炮可以分拆成8部分由骡马驮载。中国在1932年购买的72门L20原来是土耳其政府订的,由于土耳其政府出现资金困难,而当时刚经历了淞沪抗战的中方痛感火力不足,所以就卖给了中国。而最早卖给荷兰的一批L20,后来在印尼被日军俘获并使用,所以当时中日双方都装备了L20。 这张国军操作高射炮的图片在不少场合都出现过,但都没提具体的型号,其实这门炮是从意大利进口的20毫米贝蕾塔(Breda)K35高炮: 除了Breda 20毫米高炮外,中国当时还引进过其他几种高炮,这些高炮既可以防空,也可用做反坦克之用。其中有德国的37毫米Flak18高炮: 操作博福斯40mm高炮保卫机场的中国军队: 博福斯40毫米高炮射击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40mm_bofors.wmv 其他的还有如丹麦的麦迪森(Madsen)20毫米高炮、瑞士苏罗通(Solothurn)20毫米高炮 1937年的淞沪会战后,苏联向危难中的中国提供了军火援助,其中包括76.2毫米的M1902 Pushka野战炮 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的M1902野炮: 除了PAK35/36, 中国还从意大利引进了47毫米的M1935贝蕾塔(Breda)战防炮:
-
目前所知在国内保存完整的FH18至少有两门。其中一门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采用的是克虏伯公司的炮架(借鸣的图片一用,特此感谢!),可惜露天陈列已经开始锈蚀。 另外还有一门保存在军博。采用的是莱茵金属公司改进的炮架,其阻退筒明显比克虏伯的型号要大。 由于莱茵金属公司减轻炮架版本的FH18生产数量很少,现在已十分珍贵。也许是馆方意识到了此炮的价值,现已将其移至室内展出。 从淞沪会战开始,FH18历经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 乎所有重大战役。从南京撤退途中沉入江中若干,后又随远征军入缅。第三次长 沙会战中部署在岳麓山的两门FH18曾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据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 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旅第4团第2营营长贾亦斌的回忆:他在从上海撤退的过程中 ,曾看到一个重榴弹炮团(实际上为一个营),因公路桥被埋了雷,只好将8门 150毫米重榴弹炮全部推入河中。 这是长沙会战时第9战区炮兵总指挥王若卿在sFH18旁的留影: 德军的FH18采用8吨的Sd Kfz 7半履带牵引车: 中国与FH18一同引进的是亨舍尔TYP33G1轮式牵引车: 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配备的sFH18(借用Sergent图一用): FH18射击的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150mm_sfh18.wmv 说到中国当时从德国引进的火炮,还有一种赫赫有名,这就是105毫米的leFH18榴弹炮, le是德语中短程的开头字母。LeFH18是二战期间德军的标准野战火炮,大量装备,并被改装为各种自行火炮。中国引进的数量不详。下面这张图曾在个别出版物中被误作为sFH18。 德军当时的部分leFH18用马来牵引,不知道当时中国是否也是用马牵引: leFH18射击的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105mm_lefh18.wmv 此外中国还从德国进口过一部分75毫米le.IG18步兵炮,这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国防军装备的第一种新型火炮,其炮管很短,整个二战其间曾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战场,有点类似日本的92式步兵炮。军博现保存有一门。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le.IG18步兵炮: 除此之外,战前国军还装备了老式的克虏伯75毫米山炮和法国的施奈德75mm山炮,这是现在保存在军博的克虏伯75mm山炮: 这是武汉会战中国军的克虏伯山炮 37毫米的PAK35/36战防炮是当时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火炮,虽然当时这种火炮在欧洲战场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淞沪会战中中的中国军队PAK 37炮: 操炮训练的国军士兵: 用于牵引PAK35/36的一同引进的戴姆勒-奔驰牵引车: 说道当时中国引进的德制火炮,最有神秘色彩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当属88炮了。据记载当时中国进口过一批88毫米Flak18高射炮,曾用于江阴保卫战,但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火炮总数虽然不多,但型号和生产国却是五花八门,留下的图文资料不多,考证起来很困难。这里也只是很粗浅地把手头能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整理了一下。其中肯定有不少谬误,欢迎大家拍砖。 二战期间德军采用的FH18: 说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名气最响同时也是威力最大的非150毫米的德制FH18榴弹炮莫属,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战榴弹炮的意思,也有称为sFH18的,s是德语中远程的开头字母,相对与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国国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间联合研制,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炮身,克虏伯研制炮架。由于全炮较重,1935年莱茵金属公司又研制了一种减轻重量的版本,重新设计了炮架以减轻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减少了,而且由于采用合金,成本上涨,所以德国国防军没有采用。而这两种版本的FH18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都有引进,装备了两个炮兵团,将近50门,成作为当时中国炮兵火力的中坚。 值得一提的是,sFH18也是第一种世界上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采用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9公里,不清楚中国当时是否也进口了这种弹种。但总体上说FH18在射程上逊于当时苏联的同类火炮。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FH18(与德军采用型号的一样):
-
1。少见的“哈依哈”(HIH)75毫米步兵炮 国军阅兵式上的哈依哈75毫米步兵炮,上面涂有国军特有的四色实边迷彩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战场上国军曾使用过一种较为现代的步兵炮,称之为荷兰哈依哈(HIH)75毫米步兵榴弹炮。滕昕云所著《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野战炮兵篇 》一书中提到过此炮。但他认为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产品,与荷兰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他的这种说法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说不对是因为此炮的确是在荷兰生产的,HIH的意思就是Holland Industry & Trading Company(荷兰工业及贸易公司),荷兰文的缩写是H.I.H;说他对是因为HIH正是莱茵金属公司为了躲避凡尔赛公约的限制而于1922年在荷兰开设的一家境外企业。当时莱茵金属公司开设的另一家知名的境外企业是在瑞士的索罗通(Solothurn)公司。 HIH的主要管理和设计人员都来自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将其大量一战的库存火炮零部件运到荷兰由HIH重新组装后出售。但是其试图成为荷兰军方主要的军火供应商的企图却未获得成功。于是在1930年,莱茵金属公司将大部分股份转让给了荷兰当地的投资银行,公司也更名为H.I.H. Siderius N.V。随着德国开始公然军备扩张,德国军火公司纷纷将资本、设备和人员撤回本国,最终HIH于1940年关闭。目前有关该公司的记载很少。 HIH公司车间内即将运往中国的75毫米步兵炮 据记载,30年代初HIH曾向中国出售过一批75毫米L/13步兵(榴弹)炮,数量不详。该炮射程3700米,重367公斤。可以分成4~6件由骡马驮运。该炮的设计开发源自于一战时期的克虏伯75毫米山炮(中国曾大量仿制)。应为HIH曾替荷兰陆军装备的大量克虏伯山炮进行现代化改装,所以仔细看还能从此炮身上看出克虏伯75毫米山炮的影子。 此炮曾频繁出现在反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的照片上,由此推算应该是在1931年购买的。十九路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不太可能装备这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武器,所以应该是当时参战的张治中所率的第5军所装备的。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确极少看到此炮的身影。目前在国内的各博物馆、纪念馆内也没有见到此炮。由此我估计此炮当年购买的数量很少。 从这张图中国军所戴的大檐帽看应该是30年代初的中央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哈依哈75毫米步兵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IH也生产过舰炮,并曾一度成为荷兰海军主要的舰炮供应商。而中国在30年代也曾向HIH购买过一批舰炮,如当时逸仙舰的150毫米主炮和75毫米高炮等。 逸仙舰 2。 M1939卜福斯75毫米高炮 75毫米的卜福斯M1930 m/30高炮是抗战期间国军装备的最先进和最得力的防空武器之一。 就像HIH和莱茵金属公司的关系一样,卜福斯也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克虏伯公司迫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在瑞典成立的境外企业。而卜福斯75毫米高炮是完全由德国的工程师设计的一款经典之作,对后来各国的大口径高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88炮身上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30年代初国军购入28门卜福斯75毫米高炮并组成了7个高炮连,其后又陆续购买的相当一批数量的同类火炮。随同火炮一起购入的,还有当时十分先进的射击指挥仪、听音器、探照灯等,使得国军获得了完整的防空火控系统。这在当时各国的防空装备中都属于领先的。 为了便于输送,国军还从英国进口了维克斯-阿姆斯壮5吨级通用牵引车。这张图片的牵引车车头上有防空学校的标志。 这是处于拖曳状态下的卜福斯高炮。其十字脚架合并装上轮架,炮身上部总成整个反转安放在拖架上,这种拖曳方式比较繁琐,在后来的高炮中就很少采用这种拖曳方式了。 这张照片是当年粤军的维克斯75毫米高炮转成拖曳状态时的照片,应该和卜福斯高炮的转换方式差不多,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卜福斯75毫米高炮在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和之后抵御日寇的重庆大轰炸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曾看到有用于反坦克作战的记载。而日本后来根据在中国缴获的卜福斯75毫米高炮仿制出了4式75毫米高炮,这种炮后来也成为日本四式坦克的坦克炮。 3。中日双方都大量装备的火炮——日本41式山炮及中国的仿制品 军博中展出的日41式山炮。用作步兵炮时加装了防盾。 41式山炮细节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使用的相同的武器不多,其中日本的41式75毫米山炮及其中国的各种仿造品可能是双方共同使用最多的武器了。 日本的41式75mm山炮(也称大正六年式山炮)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火炮之一,初期主要装备其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是日本步兵大队主要的压制火力。但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94式山炮后来取代41式山炮的师炮地位。41式山炮则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改称41式步兵用山炮,外观上多了一个防盾。而41式山炮的防盾有两种,一种是较辙距窄的,另一种是宽于辙距的。 使用41式山炮的日军 处于行军状态下的41式山炮 山地作战分解状态下的41式山炮 淞沪战场上日军使用41式山炮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其驻沪司令部楼顶架起41式山炮抵抗国军的进攻。 当年国内许多兵工厂都仿制过41式山炮,并成为早期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的炮兵主力。主要的仿制品有汉阳兵工厂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的晋造13式山炮,沈阳兵工厂的辽14式山炮。在卜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购入前,这是当年中国方面装备的最好的山炮,被广泛用于抗战的各个战场。 仿41式山炮的汉十年式山炮 1936年百灵庙战役期间晋绥军装备的仿41式山炮的晋造13式山炮 同样是晋绥军德晋造13式山炮,注意其炮手背着的晋造仿汤姆森冲锋枪,当时晋绥军曾大量装备。 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装备的仿41式的汉十年式山炮 国军用汉十年式山炮向日军轰击 抗战中第32集团军装备德辽14式山炮 来源:战争艺术 作者 不沉的镇远
-
[美]法兰克·吉伯尼 编著 尚蔚 史禾译 来源:中外书摘 我们为什么没能反对战争 有人质问: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我想,是因为国民并不怀疑国家的政策。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边”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 不许给国民提供正确的信息——根据治安维持法等等法令,对军队和政府不利的消息被秘而不宣,进而被修改成对军队和政府有利的消息加以宣传。 国民不能反对天皇的命令——天皇是神,是超越国家的存在。天皇说过:长官之命即朕之命。对老百姓来说,军队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所以不能反对战争,直到天皇下令停战为止。 国民的优越感被煽动起来——战争领袖在开战以前必须煽动人民。希特勒宣传德意志人民是血统优秀的国民,而日本则煽动说:我国是由于皇祖神敕而成为天皇万世一系的世界第一的神国,优秀的日本民族要参加天皇的圣战。德国人和日本人被优越感煽惑着,丧失了正义感,心安理得地侵略其他国家,杀戮其他民族。 领导人胡乱强调国家的危机——国家危机的说法不断传播,被煽动的国民信以为真,陷于偏狭的国家主义,成为推动战争的力量,还自以为是。 通过教育和宣传,日本人从心底里养成优越感,赞美战争,蔑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终于推动了战争。 熊井雅男 66岁 退休 东京 孩子们不怀疑战争 昭和10年,我大约小学三年级。市礼堂举行了“柔道拳击对抗赛”,赛后放映电影。千人礼堂挤得满满当当的,系着黑带的日本人和带着拳击手套的美国人上了舞台。从头到尾,观众兴奋不已,给柔道选手鼓劲,斥骂拳击选手。 比赛开始的时候,柔道选手好几次想扳倒对手,但是拳击手顶住了。几个回合下来,最后,柔道选手终于夹住对手的头,取得胜利。会场欢呼之声鼎沸。美国选手垂头丧气地退场。接着放映电影,是满洲事变的战斗场面。我军占领敌方的地盘,升起太阳旗,观众使劲鼓掌。 当时,我认为进行战争理所当然。打败外国人也理所当然。我们就这样被教育长大的。从小,我们对于日本在战争中获胜,以及我们长大了要当兵,就没有半点怀疑。为战争而生的日本人,就是这样造就的。 古泽敦郎 62岁 退休社团工作人员 氨九州市 一般大众赞成战争 专栏中举了些有人在战前和战争中批判军部、反对战争的例子。如果国民的多数反对战争,光靠宪兵和警察的镇压,不可能动员全国进行总体战吧? 在对美作战以前的日中战争时期,我们一般民众不是反对战争,而是赞成战争,衷心支持、主动协助军部和政府。 看样子有不少人在战争初期就反对军部和政府,但他们是GCD员,或者极少一部分学者,他们与一般大众无缘。不错,提供给大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但我们这些大众对人对事的思考方法却是“又是赤色分子在搞事。就会反对天皇什么的,这些家伙真是要不得。”还有,在战争中,确实有人自发地对战争抱有怀疑的想法,或反对战争,但是,他们只限于大学生、知识分子中的极少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与其说是害怕宪兵和警察,不如说是怕被看成胆小鬼。我们大众在战争开动时,已经经过洗脑,因而赞成战争,醉心于日本军队的强大。 为了不再发生战争,必须彻底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赞成战争,支持军部。”不能让这种想法再渗透到大众中去。 福岛都志夫 68岁 退休 千叶市 我想解开死结 战争是无法弥补的恶。我也有很多悲伤的经历。我希望在死亡不期而来以前,知道怎样才能防止战争。许许多多原因重叠交错,纠结缠绕,战争于是发生。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刻,当事人怎么做才能防止战争呢?当然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可是,也不能对一团乱麻置之不理。我想解开死结,探明问题,建立系统的答案。 我自己那时还是少女,只知道别人告诉我的那点情况,所以认为战争是必然的。对战争过程中的恶,不可能有丝毫预感。我所知道的是:1)人口日渐增加,农村凋蔽,特别是东北地区发生冻灾,迫使和我一样年纪的少女卖身,让我心痛不已。2)列强在离本国很遥远的地方拥有很多殖民地。3)ABCD包围圈等等国际的压力,连我这个小女孩也感到受了欺侮,而五内如沸。不管是谁,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真悲惨。只有极少数优秀分子预见到战争必败,但他们被贴上“非国民”的标签,受到众人的责问。寻找广阔的土地以拯救农村贫民的愿望,却得到这样的下场……我真的认为那是圣战,所以,实在想弄明白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做才能防止战争呢? 羽田广子 67岁 退休 八王子市
-
当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美军在吕宋岛登陆之后, 日本帝国大本营颁布了一道新命令----天皇在二十日所批准的----用以指导未来的本土防御作战行动。该命令要求驻菲律宾的日军继续抵抗, 以延缓美军对日本的主要环形防线的推进速度。这道环形防线是指延着二十五度纬线自硫磺岛向西至台湾一线。在这一线以北, 将采取措施加强上海、朝鲜南部海岸以及琉球群岛的据点。这一工作将于二月和三月完成, 日本人将计划重点防御集中在琉球群岛的冲绳岛。 但是, 这一工作尚未开始, 美军的两栖部队于二月十九日展开对琉磺岛的入侵, 就将日本的这一环形防线的东端分割开来。在马里亚纳群岛的 B-29 的作战史上, 那一天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十九日, 第二十航空军的指挥部向李梅发出了新命令, 急剧地改变了空袭战役的进程。该命令将“试验性”燃烧弹空袭提到了优先位置, 高于对日本飞机工业的袭击。为了证实这种燃烧弹的实战性, B-29 的指挥官又获得了托马斯.S.鲍尔准将所指挥的超级堡垒联队。几天之后, 李梅下令对东京实施首次燃烧弹的空中攻击。二月二十五日, 一百七十二架 B-29----袭击日本以来最多的一次----在高空透过浓密的云层投下四百五十吨燃烧弹, 造成了重大的破坏。空袭后的照片显示, 东京一平方哩面积变成了废墟。根据东京都警视厅的记录, 空袭行动使得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幢建筑物被移为平地。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损失了六架飞机, 其中两架被敌机撞毁。 第 9 轰炸机团的 B-29 掠过富士山 空袭后的第二天, 裕仁天皇在东京接见了前首相东条英机, 听取他对战争局势的意见。一连几周, 天皇还召见其他资深的政治家。除了近卫公爵----他认为日本已经战败----以外, 其他任都表示日本应该继续战斗下去。二月二十六日,东条英机告诉天皇, 他并不担心 B-29 的空袭和日本的前途, 他估计美国人不可能再增加轰炸机的空袭, 甚至无法保持目前的攻击率。他认为, 与盟军对德国的攻击相比, 这种攻击可说是“微不足道”, 并说: 只有当东京日复一日地受到来自日本附近的数千架飞机的轰炸, 才能与德国的情况相比。而实际上, 日本面临的是每周一次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一百来架 B-29 的袭击。如果这么一件“小事”就使日本人民失去信心的话, 那么, 要实现大东亚圣战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位前陆军大臣、关东军参谋长清楚地表达了帝国大本营的态度, 即准备打一场保卫本土的“决定性”战役。 东条英机和他的军中同僚都未能预见到即将降临于日本的浩劫。攻击来临之前, 有过一段短暂的太平日子。三月四日, 即高空燃烧弹轰炸后的一个星期, 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按老方式又进行了一次袭击。这样一来使东条英机证实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次日间高空精确轰炸, 目标仍是东京的中岛飞机工厂。一百五十九架 B-29 飞抵目标后发现, 目标又被云层所遮掩。他门只得进行雷达投弹,投下了五百吨高爆炸弹, 待飘然的尘埃落地后, 中岛飞机工厂被发现完好无损地耸立在原处。八百七十五架轰炸机作完八次这样子的轰炸后, 中岛飞机工厂仅遭受到百分之四的破坏, 而这些破坏的大部份是几个星期以前海军的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所造成的。三月四日的空袭似乎彻底证明了高空精确轰炸是无效的。陆军航空军最优先轰炸敌方的飞机工厂或发动机工厂的行动, 虽然使得其中一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还有一家被迫大量减产, 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家因此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在战争结束后, 美国战略轰炸研究小组将早期 B-29 作战的失败, 归因于陆军航空军始终坚持精确轰炸的信条。 虽然早期的轰炸破坏效果甚微, 但是, 它却产生了巨大的间接效果。它们迫使日本人疏散其飞机制造工业, 因而大大地减少及延缓了其飞机机体和发动机的生产, 甚至新型机的开发进度。例如: 一九四五年初, 日本陆军和海军都拼命在开发新的攻击机, 用于攻击 B-29 以及即将入侵日本本土的盟军舰队。其中一种是德国于一九四五年初将梅塞希密特 Me 262 喷气战斗机的设计蓝图密交给日本开发部, 日本加以仿制而制造出来的“橘花”战斗机。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日军开始评估其飞机的性能, 并着手开始建造第一架原型机, 但是由于 B-29 的空袭行动, 研制“橘花”的东京工厂被疏散至首都郊外的农场棚屋内直到四月才又开始其研发的工作。六月二十五日生产出第一架原型机, 八月七日----日本投降的前夕----换上新发动机进行了第一次的试飞。虽然这种飞机和其它的新型日本飞机不太可能去扭转战争的局势, 但是, 不容否认的是, B-29 的空袭瓦解或疏散了约一百家日本的飞机制造厂。美国战略轰炸研究小组发现,这一举动比直接空袭造成的效果更大。 第 99 轰炸机中队的"French‘s Kabazie Wagon"号,第 1 / 5 / 99 是第 9 轰炸机团的组成部分,隶属第 20 陆军航空队,基地位于马里亚纳群岛上的塞班岛或蒂尼岛,从这里起飞的 B-29 机群可以直飞东京。 第 5 轰炸机中队的"Destiny‘s Tot"号 第 1 轰炸机中队的"Spearhead"号,机鼻侧面绘有著名的海军陆战队登陆硫磺岛之照片 陆军战略轰炸的参谋阿诺德以及诺斯塔德并不知道这一中断生产的成度, 一九四五年三月之前, 由于只看到轰炸之后侦照所得到的有形资料, 他们开始担心 B-29 并未达到原先宣传的那种效果。轰炸效果不佳的原因, 由机组们在回航后的任务简报所规纳出来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天候不佳, 包括狂风, 有时狂风时速高达一百八十里, 使精确轰炸变得极为困难; 另外就是频繁的云雾使得目标难以看清, 使机组人员十分恼怒。高空轰炸也削弱了 B-29 的轰炸效果, 因为在两万五千尺甚至更高的高度上, 飞行需要大量汽油, 所以只能携带较少的炸弹。事实证明, 日军的反击只是轰炸效果变差的一项间接原因。一九四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五年三月, B-29 在执行战斗任务中总共损失了七十八架, 其中有五十三架是由于机械 (主要是发动机) 的故障, 而不是敌军的攻击。 等待装弹的B-29 三月初, 当李梅重新评估局势, 并与联队指挥关和参谋人员讨论如何给日本更沈重的打击时, 想出了一个重大的战术变化。他决定在下次的任务中, 拆除轰炸机上所有的枪炮炮塔以及弹药 (只留下尾机枪手, 只准向地面的探照灯射击,并观察轰炸结果) , 以减轻 B-29 的重量, 另外也减少载油量 (高空比低空耗油) , 以携带更多的燃烧弹, 并在五千到六千尺的低高度间展开夜间轰炸。飞机将单独各自飞行, 而非密集的编队飞行, 由前面的轰炸领导机首先开火, 引入目标区。 编队投弹 第三一四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鲍尔将军及其副参谋长约翰.B.蒙哥马利上校和其他人都赞同李梅的计划, 但是, 正如同一位中队历史学家后来所写, 不出所料, 该计划“使战斗机组人员疑虑重重。”空勤人员已经习惯了安全的高空投弹方式, 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日军高射炮的必然炮灰。但是, 李梅已经分析过敌军高射炮在中低高度并没有什么威力, 并不像欧陆德军的高射炮弹幕令人胆战心惊, 得到的损失统计数字, 并不是很显着。加上李梅分析日军战机的夜战装备不足, 夜间作战能力也就不强 (当然李梅只是凭过去实战轰炸中所的到的数据报告为基础而已, 虽然真实的状况李梅也并不是相当清楚, 但李梅的分析仍是正确的) 李梅意识到他正在冒险, 因此, 他决定延后将计划呈送华盛顿的时间, 由自己承担这次作战任务的全部责任。就算这次任务失败的话, 阿诺德也不用被拖下水一起背黑锅, 他可以置身事外, 顶多丢了饭碗罢了。 李梅将轰炸东京的行动定再三月九日的傍晚----几乎是 B-29 堪萨斯之战过去整整一年之后 , (堪萨斯“战役”是为了使 B-29 在最短的期限之内投入战斗并布署海外) 。发动攻击的前一天, 诺斯塔德将军到达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 讨论未来的作战行动。听了新计划的汇报之后, 他给华盛顿发了一份电报, 让他们等着看“出色的表演”。 李梅在马里亚纳群岛共拥有三百八十五架 B-29 执行这次任务。领队机----包含鲍尔将军驾驶的那架----装载着 M-47 燃烧弹于下午暮色苍茫时分起飞, 随后起飞的飞机总共携带了两千吨 M-69 集束燃烧弹。 此次的空袭前后持续了进两个半小时。鲍尔将军投完弹以后, 爬升到正在发动攻击的超级堡垒的正上方, 驾驶着飞机在东京市上空盘旋, 与机组人员一道仔细观察, 收集供日后分析评估的数据资料。鲍尔透过无线电密码将大火焚烧的状况报告给李梅知道, 李梅对此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难以忘怀。但是, 东京地面的情况真的是遭透了, 简直是但丁《神曲》中所描写的炼狱。几个小时之后, 东京电台玻放了一则报导, 播音员首先谴责了美国人对人民的“大屠杀”, 接着描述了这场大灾难:“那个火光灿烂的夜晚将远远留在那些目击者的记忆中。当第一批燃烧弹落地之后, 烟雾突起, 并被下面的火光映成一片粉红。超级堡垒穿过浓烟, 超低空飞行在逐渐蔓延的火场中心上空逐一通过。几乎是在市中心的正上方, 一架 B-29 轰炸机轰然爆炸, 犹如一道曳光弹划过在我们的眼前。大火夹着烟雾冲天而起, 火红的天空映衬着黑暗中的议会大厦的塔楼。整个城市亮如旭日, 上空弥漫着浓烟、黑色灰烬和大风吹起的火焰。那天晚上, 我们感到整个东京都将化为灰烬。 尼安岛北方机场。蒂尼安岛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岛屿,位于马里亚纳群岛南部。在广岛(1945 年 8 月 6 日)和长崎(1945 年 8 月 9 日)投掷原子弹的飞机就是从蒂尼安岛出发的。 壮观的景象,塞班岛上密密麻麻的 B-29 机队 事实证明, 三月十日的东京大轰炸在战争史上市任何交战国所遭受的最大灾难之一。才一夜的功夫, B-29 就几乎摧毁了东京中心十六平方哩的面积, 将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建筑----二十六万七千一百七十一幢建筑物----被炸成废墟。据目击者说, 在大火蔓延过来之前, 炽热的高温已经使整个防火线熊熊燃烧。混凝土建筑物中的易燃材料被烧得一乾二净, 不流丝毫痕迹。人员伤亡惨重, 那一夜死亡的人数比广岛或长崎在原子弹爆炸中死亡的人数还多。。。据日本首都警视厅统计的数字, 共计有八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死亡, 四万零九百一十八人受伤或呛伤, 另外还有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时间才将烧焦的尸体清除完毕, 此次的袭击损失了十四架 B-29 , 至少有一架是被日本高射炮击中而坠毁爆炸, 五架轰炸机的机组人员坠入大海, 旋即被美军海空搜索救难部队救起。 在塞班岛列队起飞的 B-29 www.sonicbbs.com 轰炸后的十八小时, 小矶国昭首相在东京电台发表谈话, 谴责“最残酷野蛮的美国人”, 并告诫日本人民, B-29 可能还会进行多次像这样子的轰炸。他另外还告诉人民, 美国正计划入侵日本本土。在马里亚纳群岛, 李梅----他收到阿诺德发来的贺电----正在计划再次发动夜间低空袭击, 目标是名古屋。再三月十一日至十二日的这次行动之中, 二百八十五架轰炸机对名古屋实施了低空轰炸, 领导轰炸机仍然以 M-47 燃烧弹做带头性的投掷。他们总共投下了一千七百吨的炸弹, 引燃了数百处的大火。这次轰炸并没有造成如东京般的大毁灭, 但事后的侦照显示, 超过两平方多哩的面积被移为平地。这次战斗中损失了一架轰炸机, 二十四架受到轻重不一的损伤, 大多是高射炮炮火所致, 日军战斗机的反击攻势则相当微弱。 过了两夜, 经过维修人员日夜的抢修, 李梅右派出了三百多架 B-29 轰炸大阪----以人口和工业生产而言, 此为日的第二大城市。由于云层的掩盖, 两百七十四架 B-29 进行雷达投弹, 投下了一千七百吨的燃烧弹。虽然恶劣的气候使导航机无法点燃目标识别大火, 但是轰炸后的照片证实, 这种低空轰炸的效果良好。市中心八平方多哩的面积被炸毁, 大火烧毁了十三万四千七百四十四幢民房和工业建筑物, 还有一千三百多幢建筑部份受损。伤亡总人数为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五人, 另外有五十万----占大阪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无家可归。空袭中损失了两架 B-29 损伤十三架, 日本航空队拦截机的火力仍十分薄弱。 李梅的第四个燃烧弹轰炸目标是神户, 于三月十六日~十七日的夜晚遭到轰炸。飞行员接到指示, 必须更加控制好飞行, 以保证集中火力。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由于 M-69 和M-47 的库存量将要耗尽, 因而这次任务的载弹量做了部份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由四磅镁铝热剂炸弹所组成的五百磅集束燃烧弹。神户空袭是迄今为止李梅发动最猛烈的一次空袭。三百零七架 B-29 在这个城市投下了两千三百吨炸弹, 燃起的大火将商业区一端约三平方哩内的建筑物全部烧毁, 还烧毁部份工业区和住宅区。六万六千多幢建筑物, 被炸成一片废墟。神户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十五万人----无家可归, 伤亡人数达一万五千人。 轰炸中一架被击落的 B-29 东京大轰炸中的小日本的兵工厂悉数被毁,再也不能为侵略者生产弹药 这也是曾经为侵略者制造杀人武器的兵工厂,在轰炸中弹坑密布。 东京大轰炸街景 东京大轰炸后,地面密布的弹坑;事先盟军用传单通知平民转移 横滨被轰炸后的硝烟弥漫景象;再晴朗的天空,也只能是阴天了 硝烟四起的日本岛 被盟军飞机炸沉的日本八艘运输舰,日军死亡13,000多人。 来源:www.sonic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