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Recommended Posts

Posted

刘钝*

“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如今已成为生活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中国人企图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开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晚清,然而一场海战彻底埋葬了这一由少数上层官僚发起的“自强运动”(亦称“洋务运动”)。作家钱钢10年前写过一篇报告文学,标题就叫《海葬》。今日回过头来看那段令人心碎的历史,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但是要论对中国经济破坏和贻害于百姓的程度,则以日本军阀发动的甲午战争最为惨烈。其后果不但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更严重的是粉碎了洋务派人士那个在风雨飘摇中延续了30年的强国梦,从而对中国人企图通过“师夷长技”来恢复昔日尊严的努力带来毁灭性的一击。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10周年,作为一名科学史研究者,我想借此机会讲两桩旧案,以表示对那场流产的现代化运动的哀悼与追思,并尝试同会议的主题即“科学的生态”结合起来,两段史实又都同德国的科学技术有关。

1880年12月在德国东北部濒临波罗的海的城市斯特丁(Stettin,现波兰的什切青),清政府代表团向德国的伏尔鏗造船厂(Stettiner Maschinebau-AG Vulcan),签下了第一笔订单,订购一艘7335吨的铁甲战列舰,当时报价620万马克,这就是后来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德方对此非常重视,正式签约前,德国海军司令亲临招待会,席间中方代表徐建寅(1845-1901)致辞,极尽溢美之意:

“(我等)奉命西来考求船械,曾往欧洲各国尽心察访,见伏尔铿厂实为其冠。足徵德国人之思精力果,德海部之条理精详,德皇之知人善任,实驾乎各国之上,宜其雄长欧洲,常作盟主也。今我中国拟在伏尔铿厂订造一船,足徵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中国将来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以此船为始基,则该厂之声名更显。”[1]

徐建寅在这里也不完全是客套与逢迎主人,他和他的父亲徐寿(1818-1884)都是积极参加“洋务运动”的学者。出使欧洲之前他已参与过中国第一艘蒸气轮船“黄鵠”号的制造,先后供职于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山东机器局,又翻译过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是象《水师操练》、《轮船布阵》等书都直接译自“英国战船部”颁布的海军教科书。1879年由洋务派重臣李鸿章(1823-1901)亲自推荐,出任清廷驻德国参赞。以此身份陪同朝廷官员访问英、法、德诸国的兵工厂和军港之后,徐建寅建议清政府在德国订购战舰与火炮,以打破英国对中国武器供应的垄断局面。

在此之前,清政府同西方的贸易包括武器购买都是由生于北爱尔兰的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控制的,赫德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订单派给英国军火商。英国对德国与清廷开展军火贸易非常敏感,据载清廷与德国厂商签约后,英国曾拒绝向德国出口复合装甲,德国于是自己研制,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宰相还曾亲自指令伏尔铿厂要认真执行合同。

下表1是中国官员当时了解到的几种主要铁甲战列舰的性能参数与报价,表2是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的舰队系列。从中可以看得出,同类战舰中德国的报价更便宜些,所以后来北洋水师的主要战斗舰都购自德国。

舰名造国排水量(吨)马力(匹)航速(节)舰长(英尺)舰宽(英尺)吃水(英尺)报价(英镑)

英弗来息白英11800 6500 12.8 320 75 26.4 795,268

征服者英6200 6000 13.3 270 58 24 418,433

泰米雷勒 英 8540 6500 13.8 285 62 27.2 454,969

萨克森德 7400 5600 14 298 60 19.8 423,178

定远 德7335 6000 14.5 310 5919.7 370,000

表1. 几种铁甲战列舰的性能与报价[2]

舰名类型吨位马力航速炮数载员下水时间主战系列

定远战列舰 7,335 6,000 14.5 22 330 1882

镇远 7,335 6,000 14.5 22 330 1882

经远 2,900 3,000 15.5 14 202 1887

来远 2,900 5,000 15.5 14 202 1887

防守系列

致远巡洋舰 2,300 5,500 18.0 23 202 1886

靖远 2,300 5,500 18.9 23 202 1886

济远 2,300 5,500 18.0 23 203 1883

平远 2,300 1,500 14.5 11

超勇 1,350 2,400 15.0 18 130 1881

扬威 1,350 2,400 15.5 18 130 1881

镇东炮艇 440 350 8.0 5 55 1879

镇西 440 350 8.0 5 55 1879

镇南 440 400 8.0 5 55 1879

镇北 440 400 8.0 5 55 1879

镇中 440 750 8.0 5 55 1881

镇边 440 840 8.0 5 55 1881

训练系列康济炮舰 1,300 750 9.5 11 124 1881

威远 1,300 840 12.0 11 124 1877

辅助系列泰安炮舰 1,258 600 10.0 5 180 1876

镇海 950 480 9.0 5 100 1873

操江 950 400 9.0 5 91 1865

湄云 578 400 9.0 4 70 1869

鱼雷系列

左1-3

右1-3

鱼雷艇

共6艘,分左、右队,吨位108,航速18-24节不等

表2. 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舰队系列一览[3]

1884年7月3日,清廷派往欧洲的钦差大臣许景澄来到基尔军港,先祭天,后登舰,为“定远”、“镇远”、“济远”三艘德国造军舰送行。三个月后抵达渤海湾内的大沽口,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亲自登舰验收。随后英、德等国争夺中国军备市场的斗争愈演愈烈,中国的白银也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军火商的腰包。到甲午海战爆发前夕,中国海军的总吨位已称雄亚洲而居世界第九,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但在美国和日本之前。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水师覆灭,李鸿章被迫赴日本马关议和。谈判期间遭浪人枪击,子弹从左脸颊穿进,时为1895年3月24日。当年李鸿章已73岁,又是以战败国总理的身份前来谈判议和的,因此国际舆论普遍谴责日方。在德国医生的强烈建议下,李鸿章拒绝在日本医院接受外科手术,因此子弹头一直留在颅内。第二年李鸿章以清廷头等钦差大臣的身分出访欧美,夏天道出柏林,经人介绍接受了一次X射线诊视,这时候离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发表关于X射线的论文只有半年。李鸿章的一个随行对此留下了记录:

“奥人朗德根新得照相之法:凡衣服、血肉、木石诸质,尽化烟云;所留存镜中者,惟五金类及骨殖全副而已。中堂在马关议约之际,猝遭不知教化人之毒手,枪弹留于面部,至今未出,心颇忧之。此次道出柏灵,知有操朗德根之术者,乃延摄其面影,即见枪子一颗,存于左目之下,纤毫毕观。”[4]

文中“奥人”系德人之误。X射线是伦琴在维尔茨堡(Würzburg)大学进行阴极管放电实验时偶然发现的,这一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科学革命的序幕,伦琴本人也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两桩佚事说明了什么呢?在第一段故事中,我们看到清政府不惜重金从西方购买先进炮舰,派出的官员也不全是昏庸之辈和贪赃枉法之徒,黄海遭遇战前双方舰队的数量与火力大致相等,多数官兵战斗得也颇为英勇,何以北洋水师败得那样惨呢?对此中外历史学家已有很多讨论,但中日交战双方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往往不被论者所重视。诚然,北洋水师的舰长都是清政府开设的海军学校的高材生,其中有些人还曾被派到海军强国英国学习,但是整个北洋水师的家底是在湘军与淮军水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农民武装。旧水师的训练水准和文化根基,我们只要看其创始人曾国藩写的《水师得胜歌》就可窥其藩篱了:

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水战真秘诀:

第一船上要洁净,全仗神灵保性命;

早晚烧香扫灰尘,敬奉江神与炮神。

第二湾船要稀松,时时防火又防风;

打仗也要去得稀,切莫拥挤吃大亏。

第三军器要齐整,船板莫沾半点泥;

牛皮圈子挂浆柱,打湿水絮封药箱。

第四军中要肃静,大喊大叫需严禁;

半夜惊营莫急躁,探听贼情莫慌报……

反观日本方面,自明治维新后加强教育并推行义务兵制度,向民众灌输现代国家意识,提倡整个民族的文明开化,全面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买进洋枪洋炮。[5] 俾斯麦1870年代在欧洲见到日本留学生和中国买办官员这两类东方人之后说过,几十年后前者的国家将称雄东方,而后者只能任人宰割,不幸被他言中。

第二个故事可以在科学知识传播的框架内进行解读。X射线的发现在西方立即成为一个最轰动的新闻,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实验室都重复验证这一工作,并由此引起对微观物理世界进行探索的热潮。据说威廉二世皇帝(Kaiser Wilhelm II,1859-1941)还将伦琴召到波茨坦进行演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1000多篇论文和48种相关的专著出现。X射线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通过李鸿章这位大人物和他的随行者的记录传到中国,但是在中国却没有也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这说明,对于同一种知识、技术或者信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应用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经济越发达,文化越先进,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利用就越有效。

1999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科学大会通过的《科学与科学知识的应用宣言》指出:“由于国家、地区、社会集团乃至性别上的差异,科学的多数恩惠都被不平衡地分配了。因为科学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关键因素,它的分配就显得更加不公平了。贫者与富者(无论是人还是国家)的区别不仅是前者占有较少的资产,更严重的是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排斥于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受益之外。”[6]

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和发展工业提升经济实力的过程,还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生活和文化层面,包括政治制度、市场环境、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公民意识和社会诚信等等。只有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通过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教育使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转变,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地称得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很可能是文化领域的竞争;在全球化趋势主导下的国际竞争中,对文化资源的拥有同对自然资源的拥有同样重要。诚如世界科学大会宣言所提示的那样,如同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一样,就获得知识财富的条件和途径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文明的复兴可谓任重而道远。且不说城乡与地域的差异,看看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从中日少年夏令营中双方学生和家长的表现,到中国公民在出境游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陋习;从屡禁不绝的盗版产品和伪劣商品,到大量重复前人却自认“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从大小会场甚至音乐厅中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到公共集会后的满地弃物垃圾;从无视交通规则的霸道驾车,到对自动扶梯上“虚左”公识的无知——我们就应该清醒地认识,衣着光鲜和钱包鼓胀并不代表尊严和富有,中国人的强国梦还远未实现。

谨以此文纪念甲午战争中殉难的中国军民。

注:原文为作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第五次圆桌会议(2004年5月25-27日)上的发言,该会议是为纪念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开展合作30周年而组织的,主题是“科学的生态”。将刊于《科学》2004年第 期。

[*]刘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Liu Dun,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AS, Beijing 100010.

[1] 徐建寅. 欧游杂录. 走向世界丛书.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2] 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北京: 三联书店,2002

[3] 梁启超. 李鸿章传. 名人名传丛书第一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1

[4] 林乐知.蔡尔康.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走向世界丛书.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5] 依田熹家. 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卞立强等译.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6] 世界科学大会. 科学与科学知识的应用宣言. 布达佩斯, 1999. 原文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5 months later...
Posted

不知道怎样说

西方文明是否就是真文明?

中国传统的东西跟西方人的东西碰撞时必然会出现震荡,这种震荡或许需要几百年才能平静,现在的社会可不是当年皇帝统治,必须这样做,否则杀头这样的治国方法已经不可行了。

到底怎样才能称为文明,我看恐怕历史上确实有那么几个阶段可以称为文明。唐贞观、隋文景、解放后50年代初,我看是真正的文明时代。我的标准是只要大多数人都在防着别人,这个世界就是不文明的。

  • 3 months later...
  • 6 months later...
  • 4 weeks later...
Posted
:mellow: 印象北洋水师曾经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曾经…… :mellow: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

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