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942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3:34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3:34 抗战时期重大战役一览表 1932年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1933年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 1936年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1937年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1938年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大战(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万家岭战役(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1939年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1940年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 1941年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1942年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1943年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4年1月) 1944年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 长沙会战(1944年5月)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 缅北滇西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1945年 湘西会战(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BF1942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3:45 Author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3:45 淞沪会战 -------------------------------------------------------------------------------- 作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作战地点: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 参战兵力:中国军队:国民党6个集团军70多个师,共70多万人。 日本军队:9个师团,共22万多人 主要指挥官:张治中、陈诚 战争结果:上海失守。日本军队伤亡9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25万多人 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政府自卫抵抗的决心。上海成为了抗日战争第一次大会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在历时3个月的淞沪抗战中,我广大官兵在上海人民和全国同胞的支持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猛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天地,泣鬼神!这次战役,日军伤亡9万多人,被我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赢得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军以落后的武器死守被日军优势火力控制的战线,加上指挥失当,伤亡重大,有10多万将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淞沪会战,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迫使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如意算盘。但上海失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危及南京。 综合:华夏经纬网 《中国抗日时期的战争》 太原会战 -------------------------------------------------------------------------------- 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上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大会战之一。日军占领平津后,调集20万兵力,分3路沿平绥线、平汉线和津浦线向华北进攻。8、9月间,日军先后占领张家口、大同。此后,日军进攻重点转向山西,以14万兵力,从晋北和晋东两个方向向太原挺进。 山西为华北战略要地,为确保晋北,中国军队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沿内长城组成防线,卫立煌是主要指挥官。9月24日,中日两军在平型关形成对峙,日军猛攻平型关正面,双方伤亡惨重。在平型关担任敌后侧击任务的八路军115师决定利用平型关附近的有利地形伏击日军,予进攻之敌以毁灭性打击。经过一整天激战,号称日本皇军精锐的坂垣师团2l旅团遭受重创。l15师在一天的战斗中消灭日军1000余人,毁敌汽车8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平型关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日军在平型关受挫后,增强兵力,继续进攻。28日,日军攻占茹越口,29日进占繁峙,平型关左侧后受到威胁。lO月1日,中国守军从内长城防线全线撤退,以约30个师的兵力组成了忻口防线。 10月13日,日军向中国军队忻口防线发起猛攻。中国军队依托险要地势,顽强抗击,卫立煌指挥坚决果断。两军在南怀化、红沟等地的争夺战殊为惨烈。白天,日军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冲击;夜晚,中国军队以小分队对日军实施夜袭。战斗日夜不绝,阵地反复易手,战局呈胶着状态。双方在忻口地区激战20余天,中国军队歼敌约2万人,创华北战场大举歼敌纪录,中国军队自身亦遭受很大伤亡,但始终未让日军突破忻口防线。国民革命军第九军郝梦龄军长和刘家骐师长英勇殉国。 为配合忻口作战,八路军115师和120师在日军侧翼和后方展开游击战,一度曾占领平型关、雁门关,截断日军通往忻口的主要交通线。 此时,中日两军在晋东方向也展开激烈战斗。中国军队在晋东娘子关一线有8个师进行防守。日军于10月12日对娘子关正面发动进攻,未能得手。日军主力遂向娘子关右翼迂回,经半个月战斗,占领娘子关。几天后,阳泉、平定失守,太原震动。此时忻口已失去防守作用,中国守军从忻口全线撤退。在日军猛烈追击下,中国军队在太原未能组织起有效防御。11月8日夜,日军突入太原,经肉搏巷战,仅存的2000中国守军突围撤退,太原失守。 在日军主力进攻太原之时,沿平绥线西进的日军占领归绥、包头;沿平汉路和津浦路进攻的日军占领安阳和济南。至此,华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 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太原会战·忻口战役 --------------------------------------------------------------------------------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GCD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 平型关战役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日军占领南口、张家口后,于9月13日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坂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阎锡山被迫立即着手部署平型关会战。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先后任总指挥。 平型关之战历时一个月(从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绵延数百里,我方投入兵力10多万人,达11个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平型关战役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国民党军队出现了像程继贤团、梁鉴堂旅(茹越口之战)、姜玉贞旅(平远之战)这样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队,成为我华夏御侮史上的壮丽篇章。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投入总兵力而言,八路军115师投入4个团的兵力,共有大约12000人,大约是平型关战役我方投入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 平型关,是古长城的一处关隘。关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一条狭谷山路,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1937年9月14日,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派出侦察部队调查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平型关歼敌做各种准备。23日,林彪、聂荣臻在上寨召集干部会议,作出初步计划,以伏击战歼灭敌人。24日夜,伏击部队冒雨进入阵地。25日拂晓,日军坂垣师团第2l旅团辎重和后卫部队4000余人进入伏击圈。115师将士立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日军发起冲击,与日军展开白刃肉搏,使日军优势火力无法充分发挥。被围日军利用地形作垂死挣扎,日军飞机也飞临战地上空,由于双方短兵相接,日机无法扫射投弹。涞源、蔚县日军企图增援被围之敌,遭到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未能得手。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我军伤亡也很严重。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GCD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摘自《中国抗日时期的战争》 中国军事网 徐州会战 -------------------------------------------------------------------------------- 作战时间:1938年1月至5月 作战地点:徐州地区 参战兵力:中国军队:70个师约100万人 日本军队: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 主要指挥官:李宗仁 战争结果:徐州失守。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战赢得了时间。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日军气焰极为嚣张,企图沿长江而下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中国政府军队主力,然而,中国第5战区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徐州会战,华北战场的形势和徐州地区中国守军的有力坚决的抗击,却暂时转移了日军视线,转而企图打通津浦线(天津—浦口)并消灭中国第5战区主力。这次会战中国不仅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伟大胜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会战的焦点之所以集中在徐州地区,是因为徐州的重大战略地位。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于黄河与淮河两河之间,据鲁豫皖苏四省要冲,为津浦、陇海两铁路之枢纽。徐州周围,山峦重叠,河川纵横,在中国军事史上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华北日军南下时,在华北山东方面的一线防线,由于守军将领畏敌避战,轻弃黄河、泰山天然屏障,又接连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入,轻取山东大部战略要地,给抗战形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欲望。为了连贯华北、华中两个战场,日军决心以济南、南京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最后会师徐州打通津浦路。为此,日军先后集中24万人的精锐部队,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中国方面极为重视徐州地区的防御作战。中国第5战区先后调集约60万大军防守徐州地区,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此次会战是一次大面积大范围的作战,中国军队在黄淮之间的广袤大地上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攻守与反攻守作战。 1938年1月下旬起,北上的日军华中方面军部队与中国军队接触,遭遇到中国军队的猛烈抗击,2月9日,日军曾一度突过淮河北岸,但不久即被中国军队击回淮河南岸,形成与北岸中国军队隔河对峙的局面。在北线,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集团军指挥精锐第5、10师团分路南下,其中第5师团由青岛南下,企图夺取鲁南要地临沂,再从东路进攻徐州。临沂我军实力薄弱,3月中,张自忠将军率部两次驰援,两次击退日军,取得两次临沂保卫战的胜利,给骄横的坂原师团以沉重打击。而且,临沂保卫战的胜利,使日军第5、10师团会师企图失败,为台儿庄歼敌奠定了有利基础。在日军第10师团方向即津浦路正面,2月中旬,我军一部主动袭击济宁,给日军造成1000余人伤亡,牵制了日军行动。从3月24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集中兵力不避牺牲,反复猛烈地攻击突入徐州附近要地台儿庄之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旅团),使之除小部突围外,大部1万余人被歼,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决定乘胜扩大战果,向徐州地区大量增兵,欲在此与日军决战。但是,日本大本营察觉到徐州地区集结大量中国军队后,于4月7日制定了《徐州地区作战指导要领》,重新部署共计6个师团的兵力再次南北推进,包围中国军队,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中国军队经过逐次激烈的抵抗后,未能阻止日军攻势,至5月15日,日军完成对徐州地区的包围。在危急形势下,中国方面决定放弃徐州,至21日,徐州地区中国守军主动撤离。 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1938年5月15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尔后,日军第14、第16师团向郑州进攻,6月7日一部进抵中牟附近。郑州岌岌可危。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9日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虽然此举暂时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却给这一地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来源:新华网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多人,在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1938年3月23日,濑谷支队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突进。此时,第五战区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整。24日,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重。29日,日军第十师团长命濑谷支队迅速击败台儿庄附近守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再次严令庞炳勋部南下,协助第2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至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大部分市街。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大部被歼。 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的战斗是台儿庄战役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域内,日军先后投入第10、第5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共3万余人。中国军队直接投入这一地区的有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支部队近10个师,约10万人,中国军队数量上虽占优势,但由于武器装备差,双方的力量对比仍是敌强我弱。台儿庄战役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共歼日军1万余人。此次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全国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来源:新浪军事、新华网 武汉会战 -------------------------------------------------------------------------------- 作战时间:1938年6月至10月 作战地点:围绕保卫武汉、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某些地域 参战兵力:中国军队:47个军约130个师,舰艇约30艘,飞机约200架,总兵力近100万人 日本军队:9个师团、1个旅团、2个支队、2个野战重炮旅团、2个战车团,舰艇约120艘,飞机约300架,总兵力约25万人。 主要指挥官:白崇禧、薛岳、冈村宁次(日) 战争结果:日军占领武汉,伤亡近4万人。中国军队打破了日本妄图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梦想。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日军统帅认为,进攻武汉、广州的条件基本成熟。7月2 4日,武汉会战拉开帷幕,10月27日,武汉三镇失守,中国的北平、天津、上海、徐州、南京、广州、武汉等七大城市也都沦入日本侵略军魔掌。 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近4万人,这是陆海空三军配合的战果,虽未能阻止日军侵占武汉,但日军遭到中国军民的奋勇抗击后,被迫由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彻底破产。武汉会战期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两党关系最好的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皖南等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对日军造成严重威胁。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斗、九江战斗、黄梅战斗、广济战斗、田家镇战斗、瑞昌战斗、马头镇战斗、星子战斗、万家岭大捷、富金山战斗、信阳战斗。 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 -------------------------------------------------------------------------------- 万家岭战役指,1938年武汉会战中,在万家岭一带中国军队围歼日本军队第106师团大部。日军第106师团奉冈村宁次命令,意图从万家岭一带传插,被薛岳发现,组织兵力包围。冈村宁次后命令第27师团接应第106师团,然而被中国军队阻击。中国军队成功围歼第106师团大部,约有1700人逃逸。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四军,第七十四军,第六十六军,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新编第十三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预备第六师、第十九师,第一三九师的一个旅,新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共十万余人。 日本方面为侵华派遣军第106师团,师团长为松浦淳六郎中将。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113联队、147联队)和第136旅团(步兵123联队、145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 1938年10月5日、6日两日74军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106师团激战。106师团在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和陆军第3飞行团的掩护下,集中全力猛攻,但在守军沉着应对下,收效不大。6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13时,下达作战部署:令吴奇伟指挥第66军、第4军、第74军向右堡山、万家岭、箭炉苏、长岭、雷鸣鼓刘一带之敌包围攻击。令李汉魂部死守阵地,切断27师团和106师团的联系,并与7日14时向敌佯攻,相机向左侧背转移攻势;第18军副军长陈沛指挥第60师、预备第6师及142师的725团竭力迟滞永武路之敌,掩护左侧背;炮兵一营又1连在棋田以北地区占领阵地,以主要火力压制敌炮兵,以一部协同友军向万家岭、田步苏攻击。 15时,薛岳命令各部队选拔勇壮士兵200至500人组成奋勇队,担任先头突击。同时各部长官一律靠前指挥,薛岳自己也亲临一线。18时,炮火准备。19时,奋勇队出击,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向箭炉苏、万家岭、田步苏、雷鸣鼓刘、杨家山等地全线攻击。各部队前赴后继,踏尸猛冲。经一夜血战,106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激战至10日晨,第66军收复万家岭、田步苏,第4军收复大金山西南高地和箭炉苏以东高地,第74军收复张古山,第91师收复杨家山东北无名村,第142师收复杨家山北端高地。 鉴于基本歼灭106师团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全军退守永丰桥、郭背山、柘林一线。1938年10月13日,中国军队撤出战场。此次战役是抗日以来第一次(接近)全歼整个日本师团。 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和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而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几遭灭顶之灾,在历史上从未有过。106师团遭此歼灭性打击,已彻底失去战斗能力,即在南浔路北段担任守备任务,进行休整补充,原定与101师团进攻南昌的任务被迫取消。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来源:维基百科 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 昆仑关战役 -------------------------------------------------------------------------------- 作战时间:1939年12月-1940年1月 作战地点:广西宾阳县境内 主要指挥官:白崇禧 战争结果: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8100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国军队阵亡27041余人。此役,昆仑关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中国抗日攻坚战取得首次胜利。 昆仑关,为南宁北侧之天然屏障。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及海军陆战队共3万人于15、16日在钦州湾登陆,占领防城、钦州并向北推进,24日占领南宁,据守南宁外围攻高峰隘和昆仑关两个战略据点,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妄图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蒋介石从川、鄂、湘、粤等省调集军队入桂,连同广西军队近20万人,于12月28日以昆仑关为主战场向日军发起反攻。攻战昆仑关的国民党军队以杜聿明第五军为主力。 中国军队参战部队序列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所部:第5(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第6、第99、第36等五个军,共约十三个师。 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所部,第31、第46两军,共约六个师。蔡廷锴部,四个步兵团。邓龙光第64军二个师。叶肇第66军二个师。第43军一个师和教导总队。空军飞机一百架。总计:154642人。总指挥为白崇禧。 18日拂晓,中国军队第5军荣誉第1师在战车及炮火支援下,对昆仑关发动猛烈攻击,日军第5师团第42联队第2大队纷纷向核心阵地退却。至中午,第5军攻占金龙山、老毛岭、罗塘、同兴等高地,并进至九塘附近。19日凌晨,罗塘及同兴北方高地被日军夺去。荣誉第1师猛攻昆仑关东北之635高地,夺回该制高点。与此同时,新编第22师在五塘阻击增援昆仑关之日军。20日,第5军军长杜聿明命令第200师强攻昆仑关受挫。25日,中国军队对昆仑关之日军连续发动包围攻击未克,日军仍坚守阵地顽强抵抗。28日夜,第5军主力再次对昆仑关发动围攻,与日军在昆仑关隘口周围的丛山峻岭上展开激战,反复争夺厮杀。30日,中国增援部队到达,向日军发起更猛烈的进攻,相继攻占了同兴、界首及其东南各高地,打破了昆仑关日军的防线。31日拂晓,杜聿明军长把指挥所推进至大坟岭,指挥官兵向日军猛攻。至8时,第159师占领653西南高地;上午11时,新编第22师攻入昆仑关,迫使日军向九塘方面退却。1940年1月1日,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九塘,与昆仑关溃败之残部汇合,企图再取昆仑关。第5军决定乘胜攻击。2日拂晓,第159师、新编第22师、荣誉第1师向九塘、八塘日军攻击。3日,中国军队克复了控制九塘至昆仑关公路的战略要点441高地。4日,新编第22师攻克九塘。5日,第5军继续追击日军,进攻八塘,战至11日未果,双方在九塘至八塘之间形成对峙状态。至此,昆仑关攻坚战结束。 来源:军事网 枣宜会战 -------------------------------------------------------------------------------- 枣宜会战是1940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宜昌是武汉和重庆间最大和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为进入四川的咽喉,其西即为地势异常险要的三峡,因而宜昌实为战时陪都重庆的门户,并且是沟通大江南北各战区的后勤补给枢纽,在宜昌东北方向隔汉水相望的是重镇枣阳。 日军为解除威胁,确保武汉,于4月中旬调集第3、第13、第39师团,第6和第40师团各一部及第18旅团,在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采用机动奇袭、两翼包围、分进合击伪战术,企图将第5战区主力围歼于枣(阳)宜(昌)地区。 为阻止日军进犯,第5战区确定分为左、中、右3个集团军,采取分路挺进敌后袭击日军,主力向两翼外线转移,相机与日军决战的方针,并调集6个集团军,计21个军56个师兵力参加作战。 第一阶段从5月1日至下旬,以枣阳为中心的作战。1日,日军由信阳、随县、钟祥地区向枣阳、唐河发动进攻。为阻击日军进犯,中国守军第2、第11、第31、第33集团军先后在唐河、田家集、枣阳、高城等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至8日,枣阳失守。10日,第5战区对日军展开反击,从北、西、南三面对日军包围夹击,战至11日晚,迫使日军向枣阳以南收缩。中国军队跟踪追击、侧击日军,先后克复唐河、泌阳、明港、唐县等地;16日,克复枣阳。日军为打开南退之路,集中兵力在宜城东北之南瓜店附近对前来堵击的第33集团军进行南北夹击,在飞机、山炮支援下连续发动猛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和特务营及第74师主力全体官兵,在与日军血战中为国壮烈捐躯。21日,日军再陷枣阳,并北进至邓县、老河口、樊城一带。中国军队转移到唐、白河两岸。 第二阶段从5月下旬至6月24日。23日,日军第11军决心实施宜昌作战,并于25日下达渡河命令。31日晚,日军第3、第39师团强渡襄河,于6月1日攻占襄阳。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第5战区部队反攻襄阳,并将战区部队分为左、右兵团,由李宗仁、陈诚分任兵团长。3日,克复襄阳。日军遂南下进攻宜昌。5日,第13师团及第6师团一部也渡过襄河,直取宜昌。中国军队第77军及江防军一部在荆门西侧至江陵之线竭力抵抗。10日,日军对宜昌发起进攻。守军奋勇抵抗,与日军激战至12日,宜昌失守。日军第3、第39师团由襄阳南下时,中国军队第2、第31集团军尾随其后,收复襄阳、宜城,进至当阳、荆门以北地区。16日,日军准备撤离宜昌,中国军队立即反击,于17日克复宜昌。日军在撤退中又接到其大本营确保宜昌的命令,突然回兵于24日再次攻占宜昌。 此后,日军将兵力配置于宜昌、当阳与襄河附近地区中国军队集结在信阳、钟祥,随县、荆门、宜昌、江陵以北之线,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枣宜会战遂告结束。 来源:CCTV.com 、中国网 百团大战 -------------------------------------------------------------------------------- 作战时间:1940年8月-12月 作战地点:华北敌后 主要指挥官:彭德怀 战争结果:毙伤俘日军二万多人,歼灭伪军二万三千多人,攻克据点近三千处,破坏铁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摧毁敌矿山、桥梁、车站、工厂二百六十多处,缴获步马枪五千四百多支,轻重机枪二百多挺及其他大量武器弹药。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五千里的战线上,出动了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对日军展开大规模的破击战。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威望。此后,敌对华北解放区实行报复性军事行动。 三次长沙会战 -------------------------------------------------------------------------------- 作战时间: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 ,1944年5月 作战地点:湖南长沙地区 参战兵力: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 主要指挥官:薛岳 战争结果:长沙会战是八年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长沙会战共四次大规模的保卫战,前三次会战中国军队胜利。日军共伤亡10万7千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3万人。1944年5月27日,日军出动36万余人攻击长沙,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由于指挥失当,会战失败。1944年6月17日,长沙陷落。 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省会长沙,中日军队在湘北新墙河一线隔河对峙。长沙是华中战略重镇,当粤汉铁路之要冲。武汉、南昌会战后,长沙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成为屏障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大西南的门户上战略要点。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后分设第6、第9两个战区)集重兵与日军在战线上对峙,为此,从1939年到1942年间,日军先后三次大规模进攻长沙,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视为三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日方称湘赣会战)爆发。这也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从8月开始,日军第11集团军便调兵遣将,集中了步兵10万,陆军航空兵团约100架飞机及海军一部的强大兵力,企图集中打击第9战区主力,并在政略上实施日本政府以打诱降的计划,企图挫败国民党军的抗日意志导致国民政府屈服,从军事上配合推出汪伪政权。 中国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早就判断出日军必将进攻,为此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向第9战区不断下达作战指示。9月上旬,第9战区判断日军进攻长沙即将开始,加紧部署,严整战备。 但长沙地区的地势却不利防御作战,北部平坦无险可守。为此,总结了抗战以来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以前层层设防,逐次防线地与日军进行阵地防御战的呆板挨打战术,转为只以部分部队坚守正面既设阵地,逐次予敌消耗,主动转移至敌之侧翼,继之以伏击、侧击、尾击等各种手段逐次消耗敌兵力,待敌进入预定决战区域,集中使用绝对优势兵力,将敌一举围歼。这成为此后几次长沙会战一成不变的战略指导思想。同时,认真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包括铁路、公路甚至乡间小路,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行动困难。 9月14日,会战开始。日军采取其传统的“分进合击,正面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分别从赣西、鄂南、湘北三个方向会攻长沙,湘北为主力。在会战中,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战役动员,中国官兵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抗日意志,与日军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打击下,10月1日,日军放弃攻势被迫退却。10月15日后,逐步恢复原阵地。 此役,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昌、襄东(即随枣会战)两次会战,颇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此次会战,日军伤亡达2万余人。 期间,1939年9月23日,日本陆军中央为了统一侵华日军的指挥和对华政略战略,在南京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下辖华北方面军、第11(驻武汉地区)、13(驻京沪地区)、21(广州)集团军,解散原华中派遣军。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仍与日军隔新墙河对峙于湘北地区。1941年后,日军酝酿发动第二次进攻。但因苏德战争爆发,日军积极准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多机动兵力,被迫缩小规模,仅将目的定为予9战区中国军队一次重大打击。 第9战区总结第一次会战经验制定了反击作战计划。9月,日军发动进攻,强渡新墙河。由于9战区出现指挥失误,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使中国军队陷入极大被动,虽多处与敌激战,但遭遇失败。月底,日军攻入长沙。但是,由于日军大本营正在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要求作战尽快结束”,同时日军经连日作战,粮弹损耗很大,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决定10月1日开始撤退。中国军队随即展开追击作战。10月5日,日军退回新墙河北岸,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 这次作战,中国军队由于指挥失误导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从战略上说,是中国军队的胜利,日军并没有击溃9战区主力,自身却付出了2万余人伤亡代价,阵地完全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没有达到任何大的战略价值。而且,中国第6战区乘他处日军空虚,对宜昌之敌发动猛攻,日军死伤惨重,面临彻底覆灭危险,宜昌日本守军师长已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因另一部日军驰援才得以躲过灭顶之灾。宜昌作战也是1941年正面战场唯一一次主动发动的进攻战役,歼灭日军7000人。而这,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造成的机会。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1941年12月23日,日军强渡新墙河,会战开始。 这次会战,中国军队一改被动局面,取得战役胜利。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重创日军,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虏139人,日军自承“动摇了一部官兵的必胜信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等国军队于太平洋接连失利形势下,引起较为强烈的国际反响。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给予积极赞扬和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衡阳保卫战 -------------------------------------------------------------------------------- 作战时间:1944年6月至8月 作战地点:衡阳 参战兵力:中国军队:4个师共10个团,共17600余人 日本军队:5个师团加1个独立步兵旅团,共约11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方先觉 衡阳保卫战在中国抗日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孤城保卫战。战斗是在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和日军第十一军之间进行的。战斗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至月8日城陷而结束,历时47天,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其中高级中级军官死亡390余人,伤520余人,第六十八师团长亦被击毙;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则全军覆灭,共牺牲7600余人,其余被俘,其中伤员八千余人,另外牺牲民夫3100人,衡阳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千年古城夷为平地。国军第十军以疲惫之旅抗击数倍于己的优势日军,苦守孤城,取得了战损比1:3的优异战绩,比之此前的城市保卫战有了长足的进步。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应该说,第十军是极具战斗力的国军部队,军长方先觉在指挥和组织上非常得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综合) 缅甸会战 -------------------------------------------------------------------------------- 中国-缅甸-印度战场,是一向不受西方大国重视的战场,但在二战中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滇缅会战,是中、英、美三国军队的协同战,是一场跨越国境线的特殊战役。中国军队在异邦国土上打败侵略者,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获得国民政府的最高奖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本营为尽速攻占东南亚各国和西太平洋诸岛屿,令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2个师由泰国麦索侵入缅甸,攻陷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共约9.5万人,飞机250架,分路向缅甸北部进攻。 2月下旬,应驻缅英军总司令T.J.胡敦请求,由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5、第6军入缅,于3月初接替英军仰光─曼德勒铁路以东至泰、老、越接壤地区的防务。之后,又增调第66军进至曼德勒地区,并派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美军中将)、第1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入缅指挥作战。 第一次缅甸战从1942年春开始,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远征军被迫先后回撤,至9月大部退回云南,结束了了保卫缅甸的战事。远征军一部(以新三十八师为主力)转入印度,产生了新的“中国驻印军”。此役,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 第二次缅甸战是反攻战,从1943年冬天,驻印军由印度反攻入缅起,到45年3月攻占腊戍西保,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凯旋回国为止。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成果辉煌。孙立人和他的新三十八师、新一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东征西讨,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再次开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使抗日战争末期的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同时给中国人民传递了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信息。这些胜利的信息,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的重大贡献。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1942年,为保障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路(中国昆明─缅甸仰光)畅通,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以3个军10个师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 仁安羌大捷 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1942年4月17日至19日,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驰援仁安羌,在劣势情况下救援在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一部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和英装甲兵第7旅,孙立人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日军,解救出被围部队7000余人、传教士等500余人。由于仁安羌援救英军卓越的战功,孙立人将军荣获“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
BF1942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4:06 Author Posted 2006年8月23日 04:06 上高会战 -------------------------------------------------------------------------------- 1941年初,日军为巩固南昌外围据点,保证占领区安全,决定对中国守军第9战区部队实施军事打击。3月14日,日军第11集团军所属第33师、第34师和独立混成第20旅分3路秘密集结,企图分进合击于上高一带,歼灭赣西方面中国守军主力。以第19集团军为主力的中国守军在以上高为中心的10多个县的广阔区域内,与日军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 3月15日,日军先以第33师主力向上高方向进攻,独立混成第20旅向灰埠方向进攻。16日,继以第34师向高安方向进攻。中国守军第70军依照作战计划,于潦河两岸地区抵抗日军第33师,尔后实行离心退却,引诱日军第33师北进。日军第33师于15日占领奉新后,继续西犯,尔后北进追击第70军。18日,日军第33师进至上富、苦竹坳附近后,认为协助第34师作战的任务已经完成,遂于19日沿潦河向安义返转。日军第34师于3月18日占领高安后,在右翼失去掩护的情况下,继续西进。中国守军第74军于棠浦、泗溪一线既设阵地,顽强阻击,第49军主力追截向灰埠进攻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此时,第9战区命令赣北第30集团军所属第72军由三都南移至甘坊附近,增援第19集团军。 20日,日军第34师向中国守军第74军官桥街、泗溪阵地猛烈攻击,独立混成第20旅在占领灰埠后北渡锦江。21日,锦江北岸日军进展至上漆家附近。中国守军第74军固守上漆家、石洪桥之线阵地,确保上高。锦江南岸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留守一部,被守军第49军及第74军第51师击破,亦退向江北。第49军遂渡江向北,攻击日军第34师左侧背,锦江以北守军第70军主力,在日军第33师撤退后,即向南袭击日军第34师右侧背。 22至24日,日军猛攻上高以东第74军阵地,并以数十架飞机支援。此时,第70军主力已南下至杨公圩、官桥街之线,第72军已进至水口圩附近,与由锦江南岸北上之第49军对日军形成包围,并逐渐压缩包围圈,进行围攻。 3月24日,日军第11集团军为接应其第34师突围,命令退向奉新的第33师再次出动。25日,又令退至高安的独立混成第20旅向龙潭街西进,掩护后撤。日军第33师以一部再行西进,至棠浦附近与被围的第34师会合。26日夜,日军主力由包围间隙突围向高安退却。 26日,第74军克复泗溪。第19集团军乘势追击、截击,至4月2日,先后收复高安、奉新、西山万寿宫及安义外围要点。 此次会战,第19集团军诱敌深入,抓住战机实施反击,迫使日军仓皇撤退,予日军以重创。 (卢烈明、欧阳晃军、张亚斌) 常德会战 -------------------------------------------------------------------------------- 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6战区部队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区对日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943年春季以来,为打通中印公路,中国军队在缅甸发动反攻。为此,陆续从四川、江西等地抽调兵力,转用于滇、缅。 日本中国派遣军8月28日制订的今年度秋季以后作战指导大纲规定:为了打击第六战区的主力部队,以动摇中国继续抗战的决心和对向云南、缅甸地区调动的中国军队进行牵制,令驻防武汉地区的战略机动兵团第11军派出5个师团的兵力,向常德地区进攻。由于第11军兵力不足,中国派遣军从驻防沪宁地区的第13军中,抽安庆的第116师团和徐州的第65师团的3个大队,归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从9月末开始,向湖北沙市、石首间长江北岸-带集中部队。 日军第11军进攻常德的计划,分为2个步骤实施。第-步,预定10月31日渡过长江。11月2日,5个师团并列攻击前进。将第10集团军和第29集团军等压迫至渔阳关以西之山区后,向沣水北岸转进,从左间右,第68师团进至南县、安乡地区,第116师团进至沣县以东地区,第3师团进至沣县以西地区,第13师团及第216联队进至慈利地区,第39师团在宜都及其西南的渔阳河东岸及仁和至河口一线占领阵地,阻止第六战区的部队东进、保障进攻常德之4个师团的后方安全。第二步,进攻各师团渡过沣水后,右冀的第6师团和左翼的第3、第13师团,分由常德以东、以西向常德南方迂回包围,然后,中路的第116师团直接进攻常德。其具体部署是:第68师团由南县的三仙湖一带渡过洞庭湖,进至常德东南的汉寿、德山,阻止由南方来援之中国军队;第13师团由慈利附近渡过沣水后,进至慈利以南黄石镇、理公港之线,阻止由西方来援之中国军队;第3师团由石门地区渡过沣水后,迅速南下,进至桃园,控制沅水两岸,阻止由南方来援之中国军队和切断常德守军的南退通路;第116师团由沣县东西地区渡过沣水后,沿公路经临沣至常德城郊,尔后攻占常德。 第六战区对日军进攻常德的企图,事先已有觉察。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决心诱日军主力于沣水及沅江两岸后,依正面抵抗及外冀之向心攻击,将其压迫于洞庭湖畔而歼灭之。其兵力部署是:以第29集团军一部对华容、藕池口间日军;第10集团军一部对藕池口、宣都间日军持久抵抗,消耗敌人,以主力向沣水及沅江两岸集中,准备邀击日军。真正参加会战的约有30个师的兵力,共20余万人。另有中国空军第2、第4、第11大队,中美混合团及美军第14航空队进行支援,共有飞机约200架。 1943年11月2日傍晚,日军第一线各师团分别由弥陀寺至华容间地区开始进攻。第39师团4日拂晓渡松滋河时,曾遭到守军的坚强抗击。5日攻占松滋,当日晚进到茶元寺时,遭守军第66军猛烈反击,伤亡甚大。7日后,推进至渔洋河东岸,配置于渔洋关以南育儿山至枝江一线,构筑阵地,改为守势,以掩护进攻常德各部队之后方。第13师团4日渡过松滋河后、南下途中,在街河市曾遇到守军的抵抗。6日进至暖水街,在附近的蒋家坪、芭蕉溪地区,遭守军第79军强烈反击。激战至12日,推进至刻木寺地区,作第二步作战之准备。第3师团4日攻占公安。6日进至王家场、和尚洞地区时,亦遭到守军第79军强烈阻击,攻势稍挫。第116师团5日进至达泥湖以南的三汊脑时,遭守军阻击,进展迟缓。9日晚,与守军第44军激战后占领律市。11日下午,到达沣县以北地区,即停止作第二步作战之准备。第68师团2日夜渡过九都大河。3日攻占南乡,进至安乡附近时,守军第44军的部队不战撤走。6日占领安乡,即在该地作第二步作战之准备。 日军稍事整顿,从11月13日开始,按第二步作战计划向常德进攻。此时,第六战区的部队亦已加强防守和反击的准备。日军右翼第13、第3师团,齐头并进,进攻石门。守军第73军依托工事,坚守阵地。血战3日,该军伤亡达半,其暂5师师长彭士量阵亡,被迫向慈利以西转移。日军于15日占领石门,第13师团向慈利追击,第3师团迅速南进,击退沿途的阻击,于,11月21日迂回至常德西南的桃园一带,控制了沅江两岸。日军左翼第68师团,由安乡以南下鱼口乘船,在洞庭湖赤山岛北部上岸,于11月22日攻占汉寿。日军中路第116师团,以主力进攻沣县、一部由沣县西的合口渡过沣水,迂回至沣县以南进攻临沣。18日攻占临沣。19日沣县亦失守。在沣县战斗中,守军第44军全力抗击,战斗极为激烈,部队伤亡惨重,第150师师长许国璋阵亡,被迫南撤。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决定在常德附近围歼进攻的日军,命第74军第57师固守常德,第44军固守太阳山、太浮山、盘龙桥;令第100、第74军主力,由桃园西北地区亘慈利间向日军右侧背包围攻击。通过军事委员会另由第九战区抽调第10军及第58、第72军之各一部,逐次向常德增援。另令第18军由三斗坪向津市、沣县进出,进攻日军的后方。第57师兵力约1.3万人,师长余程万防守常德的部署是:所属第169、第170、第171团,分别防守城北、城西和城东。其防御体系是,在城郊利用水濠、障碍物筑成有一定纵深的阵地,在日军可能通过的道路和可能利用的地形之处,均埋设大量地雷,城内则堵塞街道,利用民房组成交叉火网,并打通墙壁,沟通各防御工事间的联系。 11月21日晚,日军第116师团经激战后攻占沅江北岸的陬市,22日进至常德以北五里岗一带,击退守军警戒分队后,占领黄土山。此时,日军第3师团已在慈利东南漆家河击退由长沙来援的第100军的部队,进至常德以南的木马山、甘家坪一带集结。23日,日军第116师团由黄土山向常德进攻,遭到第69团坚强抗击。在猛烈、密集的炮火和中国空军的火力击下,日军伤亡很大,并无进展。当晚,其第109联队长布上照中炮阵亡。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感到常德防守坚强,以第116师团单独兵力难以突破守军阵地,决定改变计划,增加兵力,由军直接指挥攻城。令第116师团从北、西两面进攻,第3师团一部由南面进攻,第68师团一部由东面进攻。调整部署后,预定25日发起总攻。 11月25日,日军在20余架飞机支援下,由四面围攻常德。城西战斗最为激烈、第170团先后有3位营长牺性。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中烟护一在城南被中国空军飞机的机枪击中阵亡。日军连续猛攻3日夜,城内外形成火海,尸骸枕籍,守军仍然英勇奋战。28日凌晨,日军第116师团-部突入城内。29日,西、北、东门的日军均突入城中。遂展开惨烈巷战。守军与日军逐屋争夺,伤兵皆裹伤继续战斗。血战至12月2日,第57师仅存500余人,仍固守城西南隅数据点艰苦抗击。在此期间,常德外围第六战区第18、第79、第73、第44、第74、第100军以反包围之态势,向日军第13、第3师团进攻。第73军于24日收复兹利,第100军于27日收复桃园。 第九战区增援常德的部队最早到达的是由衡山来援的方先觉之第10军。遵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26日的指示,由右向左,按第190师、第3师、预备10师的顺序,并列向德山东西之线前进。日军第68师团和第3师团分由汉寿和常德城南向第10军进攻。27日,在益家冲东西之线遭遇、展开激烈战斗。29日,方先觉令第3师团第8团牵制当面日军,师主力由日军间隙突击德山,增援常德。30日夜,第3师攻占德山,日军多次反击,均被击退。12月1日,留第9团守德山,第7团钻隙挺进,突至常德汽车南站,因无船只,未能渡沅水与第57师会合,被日军包围,伤亡殆尽、仅少数人突围返回。第190师被日军第68师团阻止于益家冲以东地区,无法增援第3师。预备10师在益家冲与日军第3量师团苦战,师长孙明瑾阵亡,副师长重伤,至1日夜,全师仅存600余人。12月2日夜,常德城内守军第169团团长柴意新主动要求率部死守,以掩护师长突围。余程万率100余人于3日未明突围而出,柴意新团长等于当日上午全部战死,常德失守。当日晚,困守德山的第190师及其第9团己大部伤亡,团长张惠民亦已阵亡。师长周庆样率残部于5日由德山突围。同日,由第九战区来援的第58、第72军及暂7师等陆续来到,由欧震指挥,开始反攻。8日晚,收复德山,肃清沅水南岸日军。 12月3日日军占领常德后,第11军于6日接到中国派遣军的电令;"适时放弃常德,部队撤返原驻地。"12月11日晚,日军开始从常德撤退。12日夜,当其退至沣水北岸时,日本大本营"为了将来打通大陆交通线",认为"以确保常德地区为有利",令中国派遣军不要撤退。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当即令第11军准备重新进攻常德。但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认为部队已在严冬中作战月余,因受中国军队的有力抗击,部队平均已减员18%以上,目前第六、第九战区的部队战斗意志仍极旺盛,一直在主动寻找日军作战,而且从武汉至常德的兵站补给线太长,必将受到袭扰,部队恐难以保证供给,因而提出希望"停止这次作战,等明春作好准备后再开始"进攻。后又当面向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汇报,"要确保沣水一线,至少需增加3个师团"。几经周折,最后,大本营同意撤军。12月18日,日军第11军各师团从沣水北岸地区开始向原驻地撤退。常德会战结束。 此次会战,日军死伤25718人,毙伤和缴获战马共1384匹,击落敌机45架,击毁敌汽车75辆,击沉、击伤敌舟艇122艘。中国军队伤亡约3万余人。 湘西会战 --------------------------------------------------------------------------------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第3方面军及第10集团军在湖南省西部对日军第6方面军所部进行的转守为攻的战役。 湘西地形险峻,山峦起伏,河道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绵延300多公里呈南北走向的雪峰山脉,是我国地形第二、三级梯阶分界线,为湘西崇山峻岭的第一道脊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湘西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这一地区是进出黔、川,威逼贵阳,迂回重庆的军事要冲地带。湘西若失、贵阳危急,重庆将陷于不保。芷江处湘西边陲,在雪峰山脉的怀抱之中,是湖南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历来为湖南西部军事重镇。 1945年初,芷江已成为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从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中国空军第2大队、第4大队,苏联志愿军空军中队,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中美空军混合团第1大队(轰炸机队)、第5大队(战斗机队)进驻芷江机场。尤其是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军有大批鲨鱼式、野马式、黑寡妇式战斗机、侦察机、中程B-25型轰炸机、大型C-46式运输机聚集在芷江机场,最多时达三四百架。芷江不仅是盟军的重要空军基地,而且成为保卫大西南后方的钢铁屏障和迎接全国大反攻的前哨阵地。 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飞机场,维护湘桂(长沙至南宁)、粤汉(广州至武昌)两铁路的交通,于4月初集结7个师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统一指挥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统一指挥下,以第4方面军一部守备新宁、益阳、邵阳之线,以主力在新宁、武冈间与日军决战;以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第26军守备龙胜、城步各要点,另以第27集团军第94军向武冈以东、第10集团军向新化以东地区进击;以新编第6军空运芷江为预备队。 4月初,日军第47、第116师团分4路向第4方面军进攻。9日,第1路由黑田铺发动攻击,遭第73军逐次阻击,29日抵洋溪桥;12日第2路向邵阳西北石马江攻击,第100军一部逐次抵抗,28日进至上查坪,30日该部日军向现江等地攻击,遭第74军阻击,其攻势受挫;11日,第3路由邵阳向小塘攻击,受第100军主力阻击,16日,向白马山攻击时,又遭第74军一部阻击,17日进至放洞,第100军一部奋力阻击,其攻势受挫,第100军主力到达后将其击退;13日,第4路由九公桥强渡资水,攻占岩山铺、桃花坪,26日进抵洞口,经守军阻击与打击,其攻势受挫。4月14日,日军第68、第64师团分路进攻益阳、大成桥,为第18军所阻,成对峙状态。上旬,日军第34师团主力及第68师团、第58旅团分由东安、全县进攻。16日,两路日军陷新宁,22日攻占其良,尔后一部向梅江、长铺子进攻,主力向水东、关峡进攻,经第74军广部阻击,29日陷武阳、白家坊后,进攻瓦屋塘、水口。此时第74军主力在空军配合下向日军反击,给其以重创。日军第58师团一部于4月19日向小麦田、峡口进攻,27日进抵武冈城郊,为第74军一部所阻。此时第4方面军命令第8军由常德南下;第27集团军命令第94军主力由湘黔边境向武阳地区急进,准备夹击进攻的日军。进犯洞口、现江和江口的日军分别向守军发动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到5月6日,日军伤亡重大。 8日,第4方面军主力在中美空军配合下,向日军举行全线反攻。10日,第74军主力向半江峰以东一线出击,日军3000余人向金龙砦附近地区撤退,遭第18、第74、第73军和第13师合力截击,日军伤亡惨重,其残部1000余人向东突围,被第73、第18军各一部截击于龙潭铺附近地区。20日,日军继续向东溃退,被第18军一部尾追及截击,死伤众多。到6月7日,邵阳方面恢复战前态势。第100军主力在放洞地区包围攻击,日军伤亡甚重,到5月8日,其残部700余人向东南突围至白马山附近,被守军围歼一部,残部400余人继续向东突围,到16日全部被歼。4月30日,第94军由长子向东北攻击,克武阳后,与日军增援部队激战,日军不支,向武冈、花园市撤退,被守军分别在武冈北侧、高沙市、瓦屋塘、茶铺子等地追击、截击和围歼,到5月16日,该路日军全部被歼。第26军一部击破强渡巫水的日军后,于4月29日,分两路向武冈、新宁追击,5月6日克复新宁。16日,全县日军3000余人向新宁进攻,被守军所阻。向武冈进击的第26军一部,与守城部队夹击日军,日军付出重大伤亡后向东北溃退,遂解武冈之围。5月9日,守军集中全力向东追击。 湘西战役,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已经超过日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中美空军控制了战场上空,日军航空兵几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日夜不停的轰炸,敌粤汉、湘桂铁路运输线瘫痪中断,长沙、衡阳、冷水滩机场被炸毁,日军的集结、补给严重受阻。这就使得日军在作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其芷江作战以彻底失败告终。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抗战胜利后的统计,此役共杀伤日军28174人,俘军官17人、士兵230人。
BF1942 Posted 2006年10月20日 06:10 Author Posted 2006年10月20日 06:10 抗日战争正面战役略览: 一、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仓促御敌:平津战役 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政府一方面标榜“不扩大方针”,一方面向华北派兵。日军在司令官香日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在日军攻击下,指挥失灵,各自为战,一片混乱。 二、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 日军即已发动侵华战争,而中国有又已决定全面抗战,于是中国主动而有计划地开辟淞沪战场,淞沪战场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向华东增兵,并将主战场由华北转向华东,日军陷于中国全面,持久抗战的泥潭,不得不按中国的战略方针作战。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70余万伤亡25万 日军投入兵力30余万伤亡4万 三、1937年9月13日-------1937年11月8日 量力而行:太原会战 中国在华北为保卫太原抗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在忻口以北顽强抗击日军,正当会战处于相持时,河北日军攻陷娘子关,直逼太原,导致太原失守,此后,华北战场正面战争基本结束。 四、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 为面子而战: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后中国主力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后进行的南京保卫战,表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但是却是一场失败的会战,失误:主要决策将领循于已经成型的军事思想和惯用战法, 实际上执行的是单纯的防御方针。 五、1938年3月中旬-------1938年6月中旬 杂牌军大团结:徐州会战 徐州是南京失守后中国部队保卫武汉的重要屏障及前进基地,势在必守;日军为沟通南北两战场,既而进攻武汉,势在必得。会战期间的亮点是被称为“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残败的”台儿庄战斗,此胜利不仅使日军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抗战力量,同时也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 六、1938年6月中旬-------1938年11月上旬 持久战的转折:武汉会战 会战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动用了100多个师100万余人,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但就战略而言未实现只要占领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的目的,日方速战速决的战略被彻底粉碎;日本国力因耗损过巨而开始下降并“急剧表面”。 七、1939年3月18日-------1939年5月9日 承前启后:南昌会战 中国军队未守住也未夺回南昌,从战略角度看南昌会战承前启后。 八、1939年5月1日-------1939年5月24日 坚守川东要冲:随枣会战 由于武汉在军事,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日军将武汉周围列为对中国继续施加军事压力的作战地区,巩固占领。随枣会战便以此为目的。 九、1939年9月14日-------1939年10月7日 中盘对决:长沙一次会战 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薛岳将军提出了“天炉战法”,此战后,两军恢复隔河对峙的旧局。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20余万伤亡4万 日军投入兵力10余万伤亡3.3万 十、1939年11月-------1940年11月 失而复得:桂南会战 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海空联合登陆,南宁弃守。重庆政府实施步、炮、坦、空联合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最新装备攻坚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著名的昆仑关之战便发生在此次会战中。 十一、1940年5月1日-------1940年6月17日 大意失宜昌:枣宜会战 日军目的为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并攻占宜昌打开四川门户。中国军队未及时发现日军企图而致使宜昌陷落,各战区间缺乏积极主动的策应也是失利的原因。此役,张自忠将军殉国。 十二、1941年3月15日-------1941年4月2日 灵活制胜:上高会战 本会战规模不大,作战地域较小,持续时间不长,但是是一次难得的、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而制胜的会战。 十三、1941年9月7日-------1941年10月8日 失败下的坚守:长沙二次会战 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准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大兵力,而中国军队由于指挥失误损失较大,但第九战区主力未被击溃。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17余万伤亡6万 日军投入兵力12余万伤亡4.8万 十四、1941年5月7日-------1941年6月10日 惨败中的惨败:中条山会战 1941年全年正面战场4次战役(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长沙二次会战)除上高会战外,尤以此役为最惨。 十五、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15日 首次全面胜利:长沙三次会战 中国军队掌握主动权,并获得长沙数次会战的全面胜利。薛岳将军也因此役被日军誉为“长沙之虎”。 此役我军投入兵力17余万伤亡2.8万 日军投入兵力10余万伤亡5.6万 十六、1942年3月中旬-------1942年8月初 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历时半年,转战150余公里,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十七、1942年512月中旬-------1942年9月初 赔了机场又折兵:浙赣会战 日军的目的是破坏浙江省境内的机场和打击驻浙江的中国军队,同时掠夺物资实现“以战养战”,日军基本实现目标。地方实力派保存实力,消极抗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十八、1943年11月2日 艰难阻击:常德会战 1943年秋,太平洋日军转为守势,中、美、英 也在计划反攻缅甸,日军为策应太平洋战场与印缅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南攻,发动会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 十九、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打通国际交通线: 缅北、滇西大反攻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为打通中印公路,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 二十、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8日 全线溃败:豫湘贵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扭转太平洋战场被动,全面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援助南洋日军,全力一战。而中国方面由于常德会战等历次会战兵力损耗严重,大量援华物资被史迪威将军控制,未及时到位。终于在这次硬对硬的战役中大溃败,百来座城市,6000万人民沦入敌手。 二十一、1945年4月9日---------1944年6月6日 迎接胜利: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会战,日军目的是夺取芷江空军基地,又称“芷江会战”,以日军彻底溃败告终。 也许目前许多人还未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但是你的力量,你的敌人最清楚。日军自武汉会战后,其主要对华进攻方向都指向两点:一是重庆,二是云南。进攻重庆是为了摧毁国民党的指挥中心,进攻云南是为了切断对华物资通道,众所周知,驼峰航线的终点就是云南。
Recommended Posts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