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942 Posted 2006年10月23日 02:16 Posted 2006年10月23日 02:16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轰炸下的上海。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后人悼姚子青营诗 一 “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国军队第18军98师583团第三营28岁的营长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临行前,姚子青嘱咐夫人的这句话,成为姚子青留给家人的唯一遗言。 1937年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姚子青腹部中弹,壮烈殉国。 二 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1号的临江公园里,茵茵草坪上伫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68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名叫宝山的小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形容宝山之小,说“从东门丢下一个硬币可以一直滚到西门”。 有研究者认为,在淞沪战役初期,宝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长江和黄浦江北交汇处,向南10里是吴淞重镇,向西10里是狮子林要塞,向北两面靠江,地形呈突起状,守住宝山可使登陆狮子林和炮台湾的敌军难以连成一线,构不成对我军的包围。 但实际上,1937年8月23日,敌军陆续从张华浜、吴淞镇、川沙镇登陆,经过月浦、罗店、吴淞口等惨烈的战役,直到8月27日,宝山县城旁的吴淞镇已经陷落。8月下旬,一直担任宝山县城守卫任务的第6师与日军在城内外经过多日冲杀、浴血阻击,已经是伤亡累累,战斗减员超过了可以承受的限度,8月31日姚子青奉98师师长夏楚中之命进驻宝山,小小的宝山城已经处于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认为,此时死守宝山在军事上的意义已经不大,没有增援,“这个战役主要就是体现中国官兵与城共存亡的民族精神。” 1937年9月1日到7日,姚子青率领3营的500余名官兵,在日军海陆空优势兵力猛烈轰击下奋勇抵抗,以全营官兵无一生还的代价,换来了牵制日军7日的战果。据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一书中记载,从8月31日起,日军陆续向上海地区增援5个师团,直到9月6日,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还向天皇上奏:“上海陆上作战迟迟未有进展,需要增派陆军兵力。” 三 综合抗战时期的一些史料记述和后人的研究,人们描绘了当年姚营抗敌的大致轮廓。 9月1日,敌军第3师团第68联队约2500人在攻占吴淞炮台湾后,继续北犯,在战车掩护下直逼宝山城。吴淞口外的敌舰以及敌机,以宝山城为目标,不断轰击。而姚营只能凭借手榴弹、机枪还击来犯之敌,并打退敌军多次进攻。 9月3日,敌步兵在战车掩护下,向西门外大街及西南城垣攻击,企图切断我军与后方的联系。姚营主动出击,打退敌军进攻。敌遂调登陆狮子林方面之军,配合炮台湾敌军向宝山城夹攻。 9月4日,敌军对宝山城实施狂轰滥炸之后,在坦克掩护下,敌兵2000人从东、南、北三方面强行突破,姚营以一路取攻势,二路取守势,将敌兵一路拦截于金家宅和宝山外围,与敌由近战演变成白刃战,毙敌百余人。 9月5日,敌军舰30余艘,分列吴淞口,以排炮猛轰宝山城。炮击整整持续一天,姚营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牺牲100多人。 9月6日,天刚亮,一阵炮击后,敌兵潮水般向宝山城扑来。下午,姚营官兵已伤亡过半。3个连长全部阵亡,9个排长亡6个。姚子青冲向战斗最为艰苦的东门阵地,并命令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兵、传令兵,一律到前沿去。傍晚时分,在第68联队队长鹰森孝之指挥下,敌兵在坦克掩护下,向宝山城发动最后一次冲锋。 9月7日凌晨,敌军飞机、火炮、舰炮再次对宝山城狂轰滥炸,敌步兵开始向宝山城逼近,姚营与团部失去联系。敌军轰毁宝山城东面城垣后,施放硫磺弹,使城内燃起一片火海。敌坦克、步兵乘隙突入城内。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此时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姚子青腹部中弹,壮烈殉国。 四 沈建中认为,尽管历年有许多研究资料说姚营将士并非全部阵亡,有一个或是十几个官兵趁乱战逃出,但是人们从来没有找到真正的见证者。“我们甚至没有3营官兵的具体名录”,沈建中说,关于这些史料中记载的姚营官兵在那7天之中的豪言壮语,也仅仅是事后人们的猜测。 绝大多数的战士成了默默无闻的牺牲者。 但是,正如沈建中所说,500余名壮士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而奉献生命,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各界同胞的抗战热情。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于宝山城陷落后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广州市大中学生抗敌后援会曾派代表看望姚子青的夫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保留了这份写于1937年12月24日的介绍信,上书:“姚将军牺牲报国青史长流,万民敬仰,举国同钦。”1938年3月12日,在延安各界群众召开的“纪念孙总理逝世13周年暨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姚子青等阵亡将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姚子青因此而被人们记住,被载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悲壮历史上。姚子青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并在南京市铸造姚子青铜像,他生前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那条街改名“子青街”。在姚子青的家乡广东省平远县,建立了“子青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办起“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中学”,县城中学被命名为“梅青中学”(“梅”是纪念黄梅兴将军)。1985年国家民政局追认姚子青为革命烈士。 姚子青生平 抗日忠烈姚子青,1909年出生于广东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的清贫人家。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副,参与北伐诸战役,屡立战功。至1937年已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九十八师由汉口东进上海,姚子青营于8月31日进驻宝山县城。1937年9月1日到7日,姚子青率领3营的500余名官兵,在日军海陆空优势兵力猛烈轰击下奋勇抵抗,以全营官兵无一生还的代价,换来了牵制日军7日的战果。
Recommended Posts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