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Recommended Posts

Posted

28毫米 s. Panzerbuchse 41锥膛炮(缩写:28毫米 sPB 41)战争中,英国兵在测试缴获的德军的28毫米 sPB 41锥膛炮的性能

性能参数:

口径: 28 mm L/45

长: 1.71 meters

出膛初速度: 1 400 米/秒

有效射程: 800 米

说明:

锥膛炮作为反坦克武器的一种,最早出现在1903年,当时作为重型反坦克步枪投入实战的。锥膛炮拥有很高的出膛初速度,是一种强大的反坦克武器。28毫米 sPB 41服役投入战斗是在1941年,在北非的对抗英国佬的巡洋坦克方面表现很成功,但是该炮对俄国装甲的攻击效果不太理想。28毫米 sPB 41锥膛炮经常安装在德国的装甲车和半履带车上面。另外28毫米 sPB 41锥膛炮的伞兵型号比普通的型号使用一种更轻的炮架。从1942年开始,由于德国缺少战略物质:钨,结果28毫米 sPB 41锥膛炮被列为最高机密加以保密。28毫米 sPB 41在二战各国的交战日志中经常被错误的称呼为“枪”。28毫米 sPB 41的穿甲能力比德军的37毫米 Pak 36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高50%。

北非,英国士兵缴获的德军的28毫米 sPB 41锥膛炮

28毫米 sPB 41锥膛炮装载的装甲车辆:

Sd. Kfz. 250/11

Sd. Kfz. 221 (28mm)

28毫米 sPB 41锥膛炮的发展型号:

28毫米 sPB 41 F

28毫米 sPB 41 F锥膛炮

性能:

口径:28毫米

炮架重量:117.94公斤

说明:

28毫米 sPB 41 F锥膛炮是由28毫米 sPB 41发展起来的,主要区别是炮架上安装了小轮子便于机动,此外28毫米 sPB 41 F没有火炮防盾,总重量比28毫米 sPB 41减轻了50公斤。

德国二战期间发展的锥膛炮种类有:

28毫米 sPB 41锥膛炮系列

42毫米 Panzerjägerkanone 41锥膛炮系列

75毫米Pak 41锥膛炮系列

说明:玩《突袭》游戏的,在北非看到有德国兵背着一个象炮一样的东西,移动缓慢的兵,哪个兵携带的就是德国的28毫米 sPB 41锥膛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防护装甲的发展并不迅速,当时考虑更多的是安装防弹装甲,多限于有限地增加装甲厚度(最厚大多为30mm左右)。而反坦克武器直到1930年以后才开始研制,主要是反坦克枪和反坦克炮。在反坦克枪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装药量以及加长枪管提高弹丸初速和加大口征增大弹丸质量的办法,提高弹丸穿甲动能,增大穿甲厚度。像1935年开始服役的由波兰人设计的“马诺斯奇克”(Marosczek)反坦克枪,在270米距离上可穿透19mm厚装甲板。在反坦克炮方面,30年代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型号的反坦克炮,有20mm火炮(在31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大约在15-25mm之间)、37mm火炮(在9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超过25mm)和47mm火炮(在30年代这是口径最大的反坦克火炮)。

这是德国的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算是威力很大的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NAZI德国就使用大量坦克玩闪电战。德军先进的军事思想让英法的统帅仿佛火星来的一样。德军迅速横扫了西欧,使得他们自己的反坦克炮只能打打碉堡工事啥的,更多的时候是拖在车后面前进前进再前进。

二战初期坦克的坦克装甲都不怎么厚实。德军的一号坦克正面只有13毫米厚。德军作为主力的新型四号坦克正面装甲只有50毫米厚。

贴子相关图片:

这是德三号坦克的进气口示意图。没有专用反坦克武器时,只好用燃烧瓶攻击这些地方:

贴子相关图片:

德国人试验过一种反坦克枪,它是德国反坦克枪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如果能够提前2年问世,它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个成名的机会,可惜到1941年才出现确实是为时过迟。这种武器就是41式反坦克枪。这种枪的口径为20mm,它是一种制作精巧、造价昂贵的武器,采用了半自动弹匣装填机构和空气冷却装置,它以1933年索罗通公司的设计为兰本。早在1938年人们就已看到,口径为7.92mm的枪弹的威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子弹的冲量和动能。德国人为这种单人用武器选择了一种最切合实际的弹药尺寸,然后,围绕这个最佳弹药尺寸,对“索罗通”进行改进。由于这种枪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因此,有时称其谓“莱茵”枪,而有时又称其谓“索罗通”枪。

  一根可以迅速进行更换的枪管通过一个枪尾闭锁螺帽同枪尾结合在一起。整个设计的出发点是后座部件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击发,这也就是说,在把反后座装置推回后方之前,后座力首先必须克服掉枪管与枪机这一组合质量所具有的动量,这就使得作用在射手肩部的后座力变得较为缓和。美军在对这种武器进行试验以后宣称,这种反坦克枪的后座力并不比7.62mm“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大。在第一次发射时,必须由人力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此时应转动位于右侧的手轮,手轮上环绕有自行车链条,通过链条,即可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在第一发完成人工开闩动作以后,以后各发在发射时的火药气体作用下,枪机即可自动构成待发状态。它的弹匣系由左方供弹,弹匣容量为5发。其步兵用型号的全重,包括双脚架在内,大约为44kg。枪手班的人数不得少于2-3人。它的人员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却可以在228.5m距离上穿透30mm厚的装甲。这种威力虽然已经达到其它反坦克枪的2倍,但对于1941-1942年的中型坦克仍然毫无效力。37mm反坦克炮的炮弹尚且从T-34坦克上跳飞,而20mm口径的枪弹——不管它的飞行速度多快——也不会有更好效果。更何况,这种武器还有其它一些缺点。譬如,它的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只有使用复杂的机加设备才能制造;此外,它的运动机件对尘土和雨雪也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麻烦。同时又由于它必须由2-3人的射击组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在步兵连内很少有使用机会。然而,步兵连又恰恰是最需要它的单位,也只有在步兵连里,它那本来不大高超的性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办法,后来只得把它改装到步兵营,作为营一级的专用武器,尽管它也曾受到一些部队的欢迎,但并未普遍进行装备。这种反坦克枪后来有很大一部分被转交给意大利陆军,意大利人曾将这种武器使用于北非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在意大利投降时所交出的清单中,就有这种武器的名字。

贴子相关图片:

而英国人则认为,步兵反坦克的根本是要消除士兵对坦克的恐惧。为此他们经常引用过一名英军步兵连长所讲述的经历来教育士兵::那是在1940年5月,在德军坦克的冲击下,该连被迫从一个法国村庄撤退,由于他们在公路上底面朝上放置了五个白色汤盘,结果使德军坦克被迫耽搁了30 min。这些坦克开到“汤盘”跟前以后,以为自己遇上了地雷。于是,先是在“汤盘”跟前停了下来,接着是作了一个很大的迂回,从而延误了时机,使得这个连队能安全撤退。还有一些类似的战例。这些战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但当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减少人们对装甲车辆的恐惧心理。

训练士兵铺设反坦克地雷。

贴子相关图片:

在如何阻击坦克方面,也曾提出过一些异想天开的设想和使人误入歧途的忠告。例如,在西班牙内战时,由于当时所使用的轻型坦克的马力很小,因此,利用阻塞的办法就可以迫使坦克停车,然而对于1940年的马力已经大大提高的德军坦克来说,继续沿用这个办法,显然是毫无作用。还有一种更为天真的想法,就是在公路上横桂一根直径为2.5in(63.5mm)的钢丝绳,绳的两头系在路两旁的大树上,据称,采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坦克发动机损坏,从而达到阻止坦克前进的目的。然而,到海军船坞以外的地方去寻找这种钢丝绳的工作谈何容易,即使找到了也极难进行处理。人们至今仍在考虑,不知西班牙人在1937年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到这种东西的。

采用类似的方法来阻拦坦克:利用大树 !

1940年,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式攻击时,35/36式反坦克炮曾跟德军装甲部队一起被派往法国,作为对敌坦克进行防御的主要火力支柱。然而,正如道格拉斯·普拉特(Douglas pratt)准将所说的那样,这种火炮并没有满足德军对它所寄托的厚望。道格拉斯·普拉特将军这样叙述了1940年5月20日在阿拉斯(Arras)附近所发生的情况:

  这段时间里,德国佬的大量运输车辆及其装备遭到了我们的严重破坏,曳光弹燃起一片火海。以至当我们的“马蒂尔达”(Matilda)坦克在600-800yd(548-731m)距离上用机枪扫射时,他们的反坦克炮手在发射几发炮弹之后,就丢弃火炮落荒而逃。有些德国兵举手投降,另一些则装死躺在地上!他们所装备的反坦克武器没有任何一件能够穿透我们的“马蒂尔达”I型和II型坦克,甚至连他们发射榴弹的野战炮也不例外。我们有一些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几辆坦克被敌人的曳光弹命中后起火,主要是“马蒂尔达”I型坦克发动机机舱部位起火。有1辆“马蒂尔达”坦克虽已被他们的1门37mm反坦克炮直接命中了14发炮弹,但竞没有造成致命效果,仅有的效果是穿破了一点装甲!

  对我军坦克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其中有些野战炮竟是占领暴露阵地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同时敌机也在步兵头上俯冲轰炸,但这并没有给我军坦克造成多大麻烦。仅有一、两枚炸弹在一辆马蒂尔达坦克旁边爆炸后,将这辆坦克炸翻,并使车长受伤身亡。另有一枚炸弹在爆炸后曾将一辆轻型坦克上抛到大约4.6m的空中!

贴子相关图片:

这次参战的德军指挥官是陆军少将隆美尔,隆美尔的叙述同样也证实了37mm反坦克炮性能上的不足:

  事实证明,我们那些可以快速展开的反坦克炮,由于太轻以致根本不能对付拥有重型装甲防护的英军坦克。这些反坦克炮中的大多数,在敌压制炮火射击时,都连同炮手一起丧失了战斗能力,尔后又被英军坦克轧得粉碎。我军的大批车辆被烧毁,友邻的党卫军部队,在敌坦克的猛烈进攻下,被迫南撤。最后,依靠师属野战炮和一些88mm高射炮兵连,才成功地将敌坦克阻止在比兰斯-阿格尼一线以南。这次战斗,师属野战炮消灭了28辆坦克,高射炮兵消灭了1辆重型坦克和7辆轻型坦克。

  在这次战斗中,高炮打坦克所取得的成功,对隆美尔将军本人并非没有影响,两年之后,在西非沙漠之战中,他曾经利用这些88mm高炮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战果。

这次战斗被战后的德国历史学家称为阿拉斯危机。在这次战斗中使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并不是第一次。一九三七至三八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军提供的PzKwⅠ、Ⅱ型坦克只装有机枪和2

0毫米主炮,不是对方使用的苏联坦克的对手。 此时已有德军将领使用88毫米高炮作为反坦克武器。

1941年秋天,38式50mm反坦克炮开始在西非沙漠战场上大量出现,而在此之前,德军在那里进行反坦克防御所依靠的一直是37mm反坦克炮。德军的炮手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新型火炮的使用价值,并且不仅在防御中而且在进攻战斗中也开始使用这种武器。对于英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新的战术,他们在化费了很长时间后才找到了答案,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得不象汉斯·施米特在其所著《跟随隆美尔在沙漠中作战》一书中所曾经作过的描述那样:

   ……我们现在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攻击方法。我们带着我们的12门反坦克炮,从一个有利地段向另一个有利地段跃进,此时,我们的坦克则尽可能保持原地不动并停留在隐蔽阵地上提供掩护火力,尔后,我们在新的有利地段上临时占领阵地,而当坦克开始进行下一次冲击时,我们转而给坦克提供火力……。这种战术效果很好,尽管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但并不能阻止我们的前进。敌人接连不断地遭受损失,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撤出了阵地……。

   38式反坦克炮,在914m距离上射击时,可以穿透着角为30度、厚度为50.8mm厚的装甲板,随着着角的增大,穿甲厚度还将会大幅度增加。这种火炮的外廓非常低矮,如果构筑的火炮掩体超过0.61m,那么它的炮身就几乎会贴到地面上,因此整个炮位很难被发现。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对现行武器所作的另一项改进,是将35/36式37mm反坦克炮也改装成为榴弹发射器。把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叫作枪榴弹或许是大了点,因为它重达8.6kg,长达762mm,然而,从外形看,它和很多从步枪枪口发射的枪榴弹完全一样,而且射程也大致相同。这种炮发射的榴弹的尾秆是空心的,装填时尾杆从炮口方向插入炮口,尾翼安置在尾杆上,尾杆内有一根实心棒,实心棒跟尾杆一起插入炮膛,其作用是密封发射药燃烧后所产生的火药气体。这种榴弹的球形弹体内装有2.27kg炸药,炸药采用了空心装药结构,其威力足可穿透127mm厚的装甲板。这种炮射榴弹利用空包弹进行发射。超过183m距离之后,它的精度肯定不会太高,因为身管实际上并未赋予它正确的飞行方向。这种炮发射榴弹的另一大缺点是,炮手只有绕到炮口处才能进行重新装填,这就不仅要求炮手必需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而且在敌密集火力扫射下,进行第二次射击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

贴子相关图片:

到1941年末,德军发现,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需大量培训具有非凡勇敢精神的战斗人员。虽然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后的头几个月内,德军在苏联境内的挺进非常顺利,但随着冬季的来临,已有迹象表明苏军将要进行反攻,而且在反攻中将要大量投入使用性能非常好的新型坦克。其中就有KV1型坦克。这种坦克运动速度缓慢,体大而笨重,配用的武器也不大理想,但它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强,除了88mm高炮之外,德军的其它任何火炮对它都无可奈何。由于多种原因,KV1型坦克在苏军中并未服役多长时间,而且装备数量也并不很多,然而单只德军碰到的一些,就足以便他们惊恐不安。

  德军和KV1型坦克首次相遇的地点是在立陶宛境内,当时,有一辆KV1型坦克径直插到了位于一条河上的两个德军桥头堡之间,迫使一支沿桥行进的德军部队撤离了好几英里。这辆坦克独自停留在道路中央不动。德军部队调来了一个6门制38式50 mm反坦克炮炮兵连,但这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在命中坦克装甲后,一触即飞。而这辆KV1型坦克则自由地调整着它的76.2mm火炮,在822.6m距离上,接连击毁2门德军反坦克炮,使另外4门炮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并使其炮手遭受严重伤亡,但坦克本身却安然无恙。当天夜里,德国派出12名工兵匍匐爬向这辆KV1型坦克,并将炸药包塞入坦克的悬接装置内引爆,但这些炸药包既没有把履带炸断,也没有给坦克造成别的严重破坏,这些工兵才得以活命。第二天,1门88mm高炮从桥头堡被缓慢地推向这辆坦克,并在距坦克731.2m处占领了阵地,从表面看来这门高炮似乎并未被坦克发现,但就在这门高炮的炮手班完成最后一项阵地准备工作时,这辆苏军坦克调转炮口,一炮就将88mm高炮打翻在沟里。情况十分严重,一辆坦克竟阻止了一个步兵师的前进。第三天,德军调来6辆坦克在附近的树林里来回运动,并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这辆KV1型坦克射击,但炮弹并未使坦克遭受任何损伤,而苏联坦克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回击,可它没能发现在它后面还有另外1门88mm高炮。这门高炮在连续发射7发炮弹以后,才将这辆坦克击毁,即使到了这时,坦克内的乘员仍然活着,只是后来在从松脱的舱门内扔进去几颗手榴弹以后,才将坦克乘员炸死。事后在察看这辆坦克时,德国炮手才吃惊地发现,在他们所发射的全部炮弹中,只有2发88mm炮弹真正穿透了装甲,而其余的仅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深坑。而从德军坦克炮上射出的弹径为50mm的炮弹,则仅只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些青蓝色的印痕。这个德军步兵师在清醒之后,又继续前进了,但它竟被1辆苏军坦克拦截了整整48小时。

38式50mm反坦克炮所使用的弹药: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的前沿步兵,当时在苏军的强大坦克攻势面前,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1942年,尽管他们的占领区正在扩大,但就反坦克火炮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前景却令人不寒而栗。侥幸的是,有种替代火炮即将问世。这就是40年式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口径为75mm的火炮,为了生产这种火炮,早在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与克掳伯公司和莱茵一博西格金属公司分别签订了合同,但由于忙于其它任务,因此,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两家公司都还没有为这种火炮作好生产准备。而当现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经发现之后,这两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进度。

贴子相关图片:

当pak40火炮产量跟不上需要时,对德国人来说,最值得庆幸的是,碰到了一种取之即来的现成解决办法。1942年,一艘满载美制“巴祖卡”原型火箭筒的货船抵达苏联。德国人不久之后就缴获了一些样品。

德国人缴获了巴祖卡!! ??卖糕的,巴祖卡太有名了,只要不是不看电影的人应该都见过,比如兄弟连啊拯救大兵啥的。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它的来历也很有意思。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丁试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 “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贴子相关图片:

德国人缴获了一些巴祖卡样品后,这种火箭筒的优越性很快即被德军发现。7、8个月之后,一种“巴祖卡”的德国改进型号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这就是的88mm反坦克火箭筒(88mm Raketenpanzerbuchse),它的尺寸比“巴祖卡”大得多,它所发射的火箭弹是“巴祖卡”的2倍。这两种火箭筒的原理相同,作战距离也完全一样,即都是91.4m,但德制改进型的破甲威力要高得多。这种火箭筒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的T-34型坦克非常有效。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德国设计师们,他们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改进,将筒径增大到了100mm,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经过改进的发射筒重量达到近13.6kg),筒长变得非常长,以致很难在实战中使用。由于在尺寸和重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射程和威力并无很大增加,所以这个方案遭到了中途天折的命运。但88mm火箭筒却是—种非常理想的武器,它继续在各个战场上大量使用,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名美军士兵在查看被缴获的88火箭筒

贴子相关图片:

88毫米“坦克杀手”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是二战中德国广泛使用的两种反坦克武器之一。它作为德国步兵组的中远程反坦克武器,和中近程的“铁拳”配合使用,使盟军装甲部队吃足了苦头。“坦克杀手”的有效杀伤距离为150米。火箭头部为强力的高爆战斗部,能贯穿当时盟军多数的坦克正面装甲以及所有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厚度。德军的“坦克杀手”和美军的“巴祖卡”属于同类型的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二战以后的所有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都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题外话:德军轻武器设计思想极为先进、性能优良,突击步枪、反坦克火箭、专用狙击步枪等等都在德国首先面世。可以说德军轻武器是现代单兵武器的鼻祖。

贴子相关图片:

共28条回复

与狼Ж共舞 发表于 2006-10-29 17:50 #1

士兵使用88毫米“坦克杀手”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攻击敌方.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还有一种媲美“坦克杀手”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这就是“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Faustpatrone)。又称铁拳,港台那边翻译为装甲拳。这是第一种真正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它既轻便灵活,又富有实效,于1942年下半年首次发往部队。它在战场上的出现,曾经引起了一场小的革命,使得位于狭长堑壕内的单个步兵一下子达到了近乎与坦克势均力敌的地位。不仅如此,它也是当代抛射武器的先躯,就其简单性、有效性和低成本这几方面来说,它和现在正在服役的很多武器相比,仍然毫不逊色,唯一的缺点是射程太近。

贴子相关图片:

铁拳实际上就是1门小型无座力炮,它的发射筒是一根薄壁钢管,筒长800.1mm,口径接近50.8mm。发射筒内装有85.1g重的黑药作为发射药,发射药借助一个简单的火帽进行点燃,火帽安置于筒壁上的一个孔内,它可由一个由弹簧提供动力的击发杠杆进行击发,触发杠杆用一颗双头螺栓连接在发射筒上。双头螺栓就是扳机,射手用姆指就可毫不费力地将扳机推开。行军时,击发装置被一块由薄钢片制作的扳机护盖盖着,护盖被轻轻弹起后就成了瞄准装置的照门。照门上排列有一系列小孔,不同的小孔对应着不同的射距所相应的射角。对射手来说,除此之外,出就再没有别的什么部件。火箭上有一个结构精巧的战斗部和一根短小的尾秆。战斗部内装有重量为1.59kg的炸药,可以穿透177.8-203.2mm厚的装甲。火箭弹的尾杆是一根木质的管形杆,杆基周围环绕着四片柔软的尾翼。装弹时,火箭弹的尾部首先被推入发射筒内,装填到位后,弹尾抵在发射药上。装上一发弹后,武器系统的全重为5.22kg,其中火箭弹部分约占近3.18kg。

注意图中士兵手中的铁拳有两种:大铁拳和头有些尖尖的小铁拳

贴子相关图片:

相对其尺寸而言,铁拳的战斗部威力相当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战斗部内使用了黑索金炸药。黑索金炸药,由于其安全性较差,所以,通常都只以少量作为起爆药使用,现在将好几磅重的黑索金装入铁拳战斗部内,确实具有相当的风险。为了防止发射时由于黑索金炸药分子互相摩擦,从而产生足够的能量而使炸药在炮口爆炸,因此,在黑索金内掺上了蜜腊。即是这样,也不时会发生一些不测事件。曾经使用过这种武器的大多数德国射手,他们都毫不掩饰对这种武器的恐惧心理。它的战斗部的破甲威力非常惊人,其空心装药战斗部所形成的金属射流长度达1.52-1.83m。1944年,在法国曾经发生过一起有据可查的情况:有一辆谢尔曼坦克在某个小城内沿街行驶时,它的侧面被铁拳所发射的火箭弹命中,金属射流在穿过乘员舱并将一名炮手杀死以后,又穿过另一侧进入大气中。坦克遭受了巨大破坏,而坦克乘员——除了那位不幸的炮手以外——都只负了点轻伤。在另外一些战例中,铁拳的战斗部射流曾经很容易地就穿透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但从炮塔一侧穿透到另一侧的情况,却还不曾见诸报端。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的铁拳曾经给盟军装甲部队造成很大伤亡,然而,它对盟军装甲部队所造成的最大破坏,还是心理上的影响。在缺乏强大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坦克在接近遮蔽物时,就变得极其谨慎小心。即是这样,一名隐蔽巧妙的火箭筒射手仍然可能从壕沟或大树背后突然跳出来。有时,虽然只有寥寥几名射手,但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1945年3月29日,英军皇家坦克团的一个坦克连,曾被一支用铁拳装备起来位于坚固路障后面的德军小分队阻挡了4小时。这并不是由于这个英军坦克连的乘员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在德军这些火箭筒手被彻底消灭之前,采用试图靠近敌人的办法,并无多大价值。在盟军穿越法国和欧洲低地国的攻势中,有不计其数的谢尔曼坦克,就是由于坦克乘员们采取了鲁莽的冒险行动,结果遭到了被消灭的命运。

贴子相关图片:

铁拳自行车便携示意图(双联装人力自行全地形反坦克铁拳发射车?)

贴子相关图片:

注意他的手,如果发射时离发射口太近,手指会被弹头后迅速张开的稳定钢片切断.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部队中服役的最后一种反坦克武器,几乎也是最后出现的一种反坦克武器,就是另外一种反坦克枪。这种情况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确是事实。这种枪就是MSS 41式反坦克枪,它是由布尔诺市ZB工厂设计的。虽然战后曾经留下几件样品,但有关它的历史情况,人们几乎足—无所知。数字“41”,大概是表明它的装备时间是1941年,但实际上,一直到1944年,才发现它曾参加过战斗,很可能是,ZB工厂在反坦克枪的全盛时期曾经小批量生产过这种武器,但却把它们存入了仓库。但为什么时至战争后期才被拖出使用,这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虽然这种系统具有多种优点,但它几乎也有同等的弊端,其中,并不算小的一个弊端,就是对灰尘和脏物的影响过于敏感。再有,就是枪管和支座之间的间隙太大,再加上磨损,将会直接影响射击的精度。但人们对ZB工厂的首创精神不能不表示钦佩。这种枪是在那时生产的所有反坦克枪中尺寸最短并且重量最轻的一种。如果在1938年出现,它肯定会被视为珍品,然而到了1944年,它却成了一种累赘。

贴子相关图片:

德军还为士兵研制了磁性手雷。在德军开发出来的所有反坦克磁性雷中,这款3公斤重的磁性反坦克雷使用的最久也最常见。它于1942年11月12日正式服役。它是战斗步兵在近距离内对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最有效的杀伤手段。这玩意包括一个填满黑色炸药的圆锥状金属筒、一个木制夹板基座和三块大号马蹄形磁铁。它内部装填了1。5公斤的混合炸药。威力是能击穿140毫米厚的装甲。威力之大,到二战结束时这玩意还没落伍。总生产量在55万3900枚左右。

要正确的使用这玩意,士兵需要经过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想像一下,在钢铁洪流中,一个士兵要拿着3公斤重的磁性雷跑到战车边上安好雷,还要躲避战车内和伴随战车突击士兵的射击。另外还要注意在雷爆炸前躲好.......实际上很多德军士兵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了。不过也有很多老兵偏爱这玩意,认为威力大,只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敌人的坦克铁定玩完。

不过铁拳出来后,这东西越来越没市场了。能在至少30米外击毁一辆坦克,谁还没事跑到近前去安装磁性雷啊,这不闲命长么。

后来还有一种3。5公斤种的磁性雷面世,不过没生产多少就停产了。破甲威力在180毫米上下。

贴子相关图片:

41式150毫米式烟雾发射器(15cm NbWf41)

  德国人针对Do 38火箭弹的不足,研制出了全新筒式发射管。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俯仰角为5~45度,发射管长1300毫米,内有3条导向滑轨,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发射时用电点火器按1、4、6、3、5、2的顺序点火,发射间隔为2秒,再装填时间为90秒。38火箭弹比以前的笼式发射管打得更快、更远、更准,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80米。

  图4:

  

  虽然该炮1938年就研制成功了,但是德国陆军却嫌它威力小、机动性差,不愿意使用。万幸的是,当时化学部队是便用迫击炮发射烟雾弹来施放烟雾的,正在寻找一种武器来取代老式的100毫米迫击炮,于是有人建议不如仍用烟雾发射器采施放烟雾。正巧,150毫米火箭炮也可以发射烟雾火箭弹,不仅具有与烟雾发射器相似的功能,连外形也有些像,于是化学部队决定采用它来投射烟雾弹。并将其命名为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15cm Nebetwerfer41)。由于41式150毫米火箭炮既可发射烟雾弹,也可发射杀伤弹,在前线使用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火力支援。于是德国人在很长段时间对火箭炮严加保密,使得“烟雾发射器”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一直使用至战争结束。

  该炮使用弹种包括:41式高爆火箭弹(15cm Wurfgranate 41Spreng),弹长979毫米,弹径153毫米,弹重34.2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2.5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7055米{41式发烟火箭弹(15cm Wurfgranate41w Kh Nebel),弹长1020毫米,弹径158毫米,弹重35.9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3.86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6905米。该系列的火箭炮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了5769门,其中在1944年后期,该火炮还出现8管呈两排排列的改型。

  42式150毫米自行火箭炮发射车(15cm PzWf 42)

  针对前线部队关于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的机动性不强,容易受敌人炮火反制的批评,德国人用SdKfz 4/1“骡”(Maultier)式3吨级半履带装甲车为底盘,在车体尾部安装可360度旋转的发射器,其上有10根41式150毫米火箭炮的发射管,呈上下两层对称布置。这种火箭炮的战斗全重71吨,全长6米、宽2.2米、高3.05米,公路最高时速为40千米,小时。车上可携带20发150毫米火箭弹,还配有使用相同底盘的弹药车,10发齐射时间为18秒。该型车装80升油,公路可行驶130千米,越野为80千米。1942年1月初,希特勒要求尽快完成研制工作并以月产20辆的速度装备部队。1943年秋季,该炮开始在东线试用并得到部队的好评,于1944年5月14日开始正式列装,共生产了约300辆火箭炮车和250辆弹药车。

42式210毫米烟雾发射器(2l cmNbWf42)

  1941年7月14日,苏军用“喀秋菏”BM-13火箭炮在奥尔沙地区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引起德军高层对发展火箭炮的重视。面对“斯大林管风琴”——德军对“喀秋莎”的称呼——不断投人战场的压力,德国人在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的基础上,发展出210毫米火箭炮。该火箭炮发射装置和41式类似,只是筒式发射管由6个改成5个,点火器和电缆也得到相应改进。整个投射装置重665千克,火箭弹也是Do火箭弹,重112.6千克,底部喷口由26个改为22个。炮口初速320米/秒,最大射程7850米,齐射时间8秒。行军时可由半履带装甲车拖曳。整个战争中共生产了2626门,以及40万发210毫米火箭弹。为对抗盟军轰炸机群对德国本土战略目标的轰炸,该火箭炮被加装到梅塞施密特8f109G和福克沃夫Fwl90A等战斗机以及梅塞施密特Me410、Bfll0等驱逐机上,作为空对空火箭,用于打散盟军轰炸机密集的队型。每架飞机挂2具经过加固了的火箭发射管和点火器,各带1枚210毫米火箭弹,在空中由飞行员目测点火发射。德军编号为WFr.Gr。21.

根据重型火箭炮部队的需要,德国还生产了发射280/320毫米火箭弹的发射装置,该装置采用框架式发射管,6个框架分两排排列,每个框架内有4条可调导轨,导轨长410毫米,底盘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通用底盘,整个装置重1130千克。该装置齐射时间为10秒,火箭发动机在弹体下有26个直径0.55英寸、呈12度的喷孔。发射弹种包括41式280毫米的高爆弹,弹长1190毫米、弹径280毫米、弹重83千克、射程1925米、初速145米/秒;41式320毫米汽油燃烧弹,弹长1290毫米、弹径320毫米、弹重79.2千克、射程2200米,42式300毫米高爆弹或燃烧弹,弹长1260毫米、弹径300毫米、弹重127千克、射程4550米。该装置共生产了954门。另外在东线,280毫米的该型火箭弹还被挂装在Hs12 9B、Ju88N和Fwl90F-8等战机的主翼下用于对地攻击,军队编号为WG28。1944年苏联红军根据这种发射装置,研制出BM-30自行火箭炮,火箭弹仍是苏联特有的带尾翼的构造,战斗部装药较少

40式/41式280/300/320毫米烟雾发射箱(sWuG40/sWuG41)

  由于火箭发动机设计优良,280/320毫米和300毫米系列的火箭弹可以直接从包装箱发射出去,节约了发射成本。40式投射箱采用木制框架,41式发射箱采用铁制的框架。每发火箭弹配上导轨,装在一个框架中,在阵地中架好。一般以4~6发为1个发射单元组配置点火线,靠调节高度来确定发射距离,一个战斗部队可以在30秒内发射160枚这种重型火箭弹。发射后火箭弹的包装箱可以丢弃或回收,不用考虑敌人的反制。这种发射方式显示了德军在武器模块化方面的领先,缺点就是架设时间比较慢。战争后期,苏联的M-30系列火箭弹也可以按这种方式发射。

40式自行火箭炮发射车(sWF40)

  德国人把40式火箭炮发射箱按发射角度布置在SdKfz251/1半履带装甲车,配上点火器,柯成大口径自行火箭炮,配属给装甲师的工兵连,负责进攻时清理前方敌人的堡垒。由于火力强大,被溅称为“陆上斯图卡”“低吼母牛”。该炮机动性强,配备的弹药采用模块化方式,能适应多样化的作战方式。但再装填比较麻炳。

猎豹坦克,注意下图坦克的超长炮管猎豹坦克跟其它的重型坦克一样组成独立重歼击坦克营,配属给战略预备队。1944年夏天,装备42辆猎豹坦克的德军第654重歼击坦克营参加了诺曼底战役,一次战斗中3辆猎豹坦克伏击英军第6近卫坦克旅,两分钟之内就击毁11辆40吨重的“丘吉尔”步兵坦克。随后的战斗中这3辆猎豹坦克遭到几十辆英军坦克围攻,其中两辆履带被击毁,乘员不得不弃车逃命,余下一辆安全撤离。不过猎豹坦克跟德军所有的新式武器一样,数量太少,出现得太晚,投入战场时已经无力回天。

毫无疑问,德军歼击坦克无论性能还是战术都高出美军一筹,这个优势让盟军在西线付出惨重的代价。在东线,德军歼击坦克面临苏军同类的强硬挑战,双方可谓棋逢敌手,而苏联人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激烈角逐。

贴子相关图片:

德国装备:

火炮:

38/39型105毫米防空炮

  为应付高高空威胁, 莱茵金属于 1933 年着手设计大口径重防空炮, 并于 1936 年获准量产. 1938 年完成战备, 故此名为 38 型 105 毫米防空炮. 1939 年改良了电气系统及射控系统, 名为 39 型 105 毫米防空炮.

  38/39 型 105 毫米防空炮主要在城市, 铁路调度场, 工厂区等重要地区使用. 有些还装设在火车货卡上, 成为流动的公路防空系统. 38/39 型 105 毫米防空炮的产量大约为二千门, 直至终战时还在使用, 是德军的高空防空主力.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14,600 (战斗时 10,240 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6,648

垂直射角

负 3 度 - 正 85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12 - 15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60 (穿甲弹) 880 (榴弹)

射程 (米)

12,800

40型128毫米防空炮

 105 毫米防空炮开发完毕后, 莱茵金属于 1396 年着手开发口径更大的防空炮, 并于 1937 年开发完成. 于 1942 年投入量产. 和 105 毫米防空炮一样配备于重要城市, 及装设在火车车卡中成为流动防空阵地. 另外还有双联装的128 毫米防空炮 (128 mm Flakzwilling) 装设在德国国内大城市及首都柏林的高射炮塔中, 大约生产 34 门。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27,000

炮身长度 (毫米)

7,835

垂直射角

负 3 度 - 正 87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12 - 14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80

射程 (米)

14,800

38型四联装20毫米防空炮

  德国海军于 1938 年要求开发新型的防空炮及其舰队所用, 由于军方还未满足于 38 型防空炮的射速, 故集合四门 38 型防空机关炮, 务求于短时间将大量子弹射到目标中. 1940 年起完成战备, 并成为盟军空军机师的恶梦. 由于性能出色, 此型防炮及大量装在卡车, 列车, 海军舰艇, 固定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 其后更装在四号战车车体上成为旋风式自走防空炮. 由于潜水艇在巡航时常受到反潜机的空中攻击, 故亦装备经防水处理的四联装 38 型防炮.

搭载的车辆

四号自走防空战车

20mm Flakvierling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gen IV (Sf)

四号防空战车 - 旋风

Flakpanzer IV / 20 mm Vierling - Wirelwind

8 吨自走防炮车

20 mm Flakvierling 38auf Fahrgestell Zugkaftwagen 8t (Sd Kfz 7/1)

东部战线中的 38 型防炮, 其炮盾已拆除

 性能列表

重量 (公斤)

战斗时 1509 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1300

垂直射角

负10 度 - 正 100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720 - 1,80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30 (穿甲弹) 900 (榴弹)

射程 (米)

2, 200

30型20毫米防空炮

  莱茵金属公司于 1930 年应军方要求开发, 以瑞士Sumda 厂的S5-100 机关炮为基本, 于 1935 年完成战备, 但由于射速太低, 只能对低速低空的敌机做成打击,故导至后来 20 毫米 38 型防空炮的发展.移防时, 30 型防空炮以 51 型拖架 ( Sonderanhanger 51) 搬运.

搭载的车辆

Demog D7 一吨自走防空炮

37mm Flak auf Fahrgestell Zugkraftwagen 1t (Sd Kfz 10/4)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890 (战斗时 463 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1300

垂直射角

负12 度 - 正 90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120 - 28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30 (穿甲弹) 900 (榴弹)

射程 (米)

2, 200

德国210毫米火炮

阵地状态的21cm远程臼炮,炮拴后面是装弹托盘,为改良前的状态。

  这是克虏伯公司一战中的另一个设计,1916年开始服役。最初的设计是使用马匹拖曳的方式,运输时可以分解成炮架和炮身两个部分。在两次大战期间进行了改良,改为使用车辆拖曳的方式。为此而重新设计了路轮,将旧的辐条式钢制路轮改为使用橡胶轮胎的碟轮。并且在炮架尾部装上一个活动的架尾轮,以方便搬动炮架。

返回

与狼Ж共舞 发表于 2006-10-29 17:53 #2

炮架采用当时典型的盒式炮尾设计,装有炮盾(魏玛时期的陆军很多时候将其取下),火炮本身很容易辨认,识别特征是形状特殊的炮盾和装在炮管上方的气体液力式制退器。摇架上按通常的方式装有液力缓冲器,装有平衡机以抵销开炮时炮身部分重量相对耳轴产生的力矩。

这种火炮在1939年开始退役,战争爆发时仍有少量在服役。

二战中的21cm远程臼炮,炮盾已卸掉。

火炮数据

口径:211毫米/8.31英寸

炮总长:3063毫米/120.59英寸/10.05英尺

身管长:2296毫米/90.39英寸

膛线:不明

闭锁方式:横楔式,击发式发火

横向射角:4度

俯仰角:-6度至70度

作战重量:6680千克/14729磅/6.58长吨(英制)

性能

发射标准高爆弹(重量113.00千克/249.17磅)时

发射药包1:初速247米/秒或810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2:初速269米/秒或883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3:初速290米/秒或951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4:初速310米/秒或1017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5:初速335米/秒或1099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6:初速359米/秒或1178英尺/秒,射程不明。

发射药包7:初速393米/秒或1289英尺/秒,最大射程11100米/12140码。

弹药方式

分装式,金属药筒包装。

炮弹

  21cm Gr 18型高爆弹:使用AZ 23v(0.15)型或Dopp Z S/90型引信,重量为113.00千克(249.17磅)。这是标准型号的高爆弹,有两条双金属弹带,装药为TNT。使用铸铁弹体的型号是21cm Gr18 Stg。

  21cm Gr18 Be型混凝土破坏弹:使用Bd Z F 21cm Gr Be型引信,重量为121.40千克(267.69磅)。弹头装有风帽,引信装在弹底,有两条靠得非常近的双金属弹带,装药为11.61千克(25.60磅)TNT。

Gr 18 Be型混凝土破坏弹

发射药

无相关资料。

雷管

使用C/12nA型击发式雷管。

药筒识别码:6305

18型21cm臼炮(21cm M?rser 18)

21cm Mrs 18(Brümmbar)

  这种克虏伯火炮是用来取代21cm远程臼炮的,1939年开始生产。这种火炮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例如炮架采用了双重驻退(两级的缓冲方式)的设计,这种已经在K18型17cm加农炮上取得成功的炮架能够进行360度的环射。和K18不同的地方在于K18是一种榴弹炮,仰角最大为50度,而Mrs18是70度。

18型21cm臼炮本身是一种不错的火炮,但仍然没有令德国陆军感到满意,尤其是17cm K18的射程几乎是Mrs18的两倍,因此陆军并没有大量的订货。1942年,18型21cm臼炮停产了,以便于生产更多的17cm火炮。这一停产甚至令陆军认为21cm这个口径价值不大而放弃了这种口径的火炮的生产,以24cm火炮取而代之。

37毫米Ⅳ型自行高炮

德文名为Ostwind的37毫米Ⅳ型自行高炮

  德军于1943年底决定研制装37毫米高炮的自行高炮,由克虏伯公司研制,从1944年2月开始以每月20辆的速度制造。

  Ⅳ型自行高炮(编号为Sdkfz161/3,德文名为Mobelwagen)以Ⅳ型坦克为底盘,战斗全重为24吨,乘员6人(车长、炮手2人、装填手、无线电员、驾驶员),装1门60倍口径的37毫米高炮,高炮可360度旋转,俯仰角为-7~+90度,最大射程4 200米。弹药基数为400发,其中,榴弹320发,穿甲弹80发。高炮的四周有装甲板围起来,装甲板还可以放下来,但顶部没有装甲防护。

  作战时,要由无线电员用炮队镜对空观察敌机,相当于一部雷达的作用,尽管很原始,但比没有对空观察手段的Ⅰ型防空坦克来是一种进步。到1945年底,共制造了240辆。这种自行高炮活跃在东线和西线战场上,直到德军战败。

其实,以Ⅳ型坦克为底盘的自行高炮还有好几种,包括:20毫米四管Ⅳ型自行高炮(编号为Sdkfz161/4,德文名为Wirbelwind)、37毫米Ⅳ型自行高炮(德文名为Ostwind)、30毫米双管Ⅳ型自行高炮(德文名Kugelblitz)。其中,20毫米四管Ⅳ型自行高炮的生产数量达124辆。限于篇幅,这几种自行高炮的性能不再详细介绍。联系到二战后各国广泛研制的双管或四管自行高炮,说明德国军方早在二战时期便认识到提高高炮火力密度的重要性。

36/37型37毫米防空炮

  36型37毫米防空炮采用 18 型37 毫米防空炮的炮身, 但在改良了炮架设计后把重量减小, 战斗重量由 1,750 公斤减至 1,552 公斤, 非战斗重量由 3,560 公斤减至 2,414 公斤.自1936年开始生产, 并成为部队的主要中高度防空炮,服役至战争完结.37型的主要分别只是换装新型的对空描准器.后期亦发展了专用的成型弹药 Stjelgrante 41给 36/37 型 37 毫米防空炮提升反战车能力.

搭载的车辆

五吨自走防炮车

37 FlaK 36 auf Fahrgestell Zugkraftwagen 5t (Sd Kfz 6/2)

八吨自走防炮车

37 FlaK 36 auf Fahrgestell Zugkraftwagen 8t (Sd Kfz 7/2)

4.5 吨自走防炮车 (奔驰车架)

Schwere Gelandegangiger LKW4.5t Mercedes-Benz L4500A.I fur 37mm Flak 36

4.5 吨自走防炮车 (NAG 车架)

Schwere Gelandegangiger LKW4.5t Bussng-NAG L4500A.I fur 37mm Flak 36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2,414 (战斗时 1,552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2,112

垂直射角

负 8 度 - 正 85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80 - 16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770 (穿甲弹) 820(榴弹)

射程 (米)

2, 000

18型37毫米防空炮

  由莱茵金属开发的 18 型 37 毫米防空炮于 1935 年起投入服务, 但此型防空炮十分容易故障, 而且需要的操作人员又多, 故很快便开发后继型号 - 36/37 型防空炮. 但此型防空炮亦一直服役至停战.

  此外 JU87G 攻击机型在搭载18 型 37 毫米防空炮的炮身后变成十分成功空中战车杀手, 在东线中大显身手.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3,560 (战斗时 1,750 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2,112

垂直射角

负 5 度 - 正 85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80 - 16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20 (穿甲弹) 770 (榴弹)

射程 (米)

2, 000

43 型 37 毫米防空炮由 1943 年起开始制造, 以简化制造过程为重点, 由于改良了炮身的设计, 故射速大覆提升至每分钟一百五十发. 加上三十七毫米的弹药威力强大, 故成为对付中高度空中攻击的利器. 四号防空战车- 东风及著名的自走防空炮 - "家具搬运车" 亦是采用此型防空炮. 由 1944 年起, 厂方开始生产两联装版本, 但只生产了少量便停战.

搭载的车辆

四号自走防空战车 ("家具搬运车"\"货车")

37mm FlaK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gen IV SdKfz 161/3

四号防空战车 - 东风

Flakpanzer IV / 37 mm FlaK - Ostwind I

SWS 国防军牵引车

Schwere Wehrmachtechlepper

性能诸元

重量 (公斤)

2,059 (战斗时 1,392公斤)

炮身长度 (毫米)

2,130

垂直射角

负 7 度 - 正 90 度

水平射角

360 度

射速 (分)

150 - 25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770 (穿甲弹) 820(榴弹)

射程 (米)

4,200

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车炮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集237个师的兵力,在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全歼部署在顿河东岸的苏军,进而攻占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区。苏军为了抵抗德寇的进攻,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决心进行持久防御。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一座秘密弹药库发生意外爆炸。这座弹药库是动员数千军民经过长期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面储藏了大量武器弹药。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这次爆炸?长期以来众说纷坛。有人分析是德国斯图卡轰炸机扔下了巨型炸弹,有的说是德国派遣间谍破坏的。直到战争结束后很长时间,美国某军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说是在清理废墟时发现有个直径特别大的弹坑,德军使用超重型火炮发射的巨型炮弹击中了弹药库,引起链式反应般的弹药爆炸,毁灭了这座无比坚固的地下建筑物。

这就是二次大战中的NAZI德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车炮。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温凝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可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穿甲弹重7.1顿,一枚高爆弹重4.8顿,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为“多拉”炮,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1945年4月,德国工程师为免被缴获,拆除的“多拉”,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射击角度: +53 度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半履带式自行高炮

  从战车发展史的角度讲,半履带式自行高炮的历史比履带式的还要早些,在德军中就有好几种半履带式自行高炮。一开始,德军曾制造出一批卡车搭载的自行高炮。但是,由于卡车没有防护性,再加上射击时的振动大,所以,德军很快就转向研制半履带式自行高炮。

  从选用的半履带式装甲车的底盘来看,有1吨的、5吨的、8吨的等等,不仅型号多,装备的数量有的也相当大。这里仅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20毫米FlaK38型(Sdkfz10/4)自行高炮始造于1938年,从1938年到1943年间共制造出610辆,数量相当可观,广泛活跃在东部和西部战线。其战斗全重为5.5吨,乘员7人,主要武器是1门FlaK30型高炮,身管长为112.5倍口径,高炮的俯仰角为-12~+90度,方向射界360度,弹药基数280发。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这种自行高炮的越野机动性相当好,但火力和防护性较弱。 四管20毫米FlaK38型(Sdkfz7/1)自行高炮采用8吨半履带式装甲车底盘,战斗全重11.55吨,乘员10人,主要武器是四管20毫米高炮,身管长为112.5倍口径,高炮的俯仰角为-10~+90度,方向射界360度,弹药基数600发。作战时,往往要在后部牵引1辆弹药车,携弹药1 800发。无疑,四管高炮的火力密度要比单管的大得多,提高了命中概率。这种自行高炮从1942年到1944年10月共生产了319辆,在东部战场、西部战场和意大利前线均有应用。另有一种装37毫米高炮的Sdkfz7/2自行高炮,也是以8吨半履带式装甲车为底盘,共生产了123辆。

拿今天的观点看,二战时的自行高炮自然非常原始,没有雷达,没有光电瞄准装置,防护性很差,自动化程度低,操炮的乘员人数较多,但是,比起牵引式高炮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作者: 死德国佬 2006-1-27 15:09   回复此发言

43

回复:二战德军火炮全集

“卡尔”臼炮

 二次大战中的NAZI德国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如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除此以外最有名的就是恐怖的“卡尔”臼炮。

  1933年,德国为了对付正在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而向克虏伯公司提出800毫米列车炮的订单,当1937年克虏伯正式着手进行建造时,NAZI政府又向莱因金属公司发出了设计一种用途相同的自行臼炮的命令。

1940年5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11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124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最大时速只有的10公里,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以四号坦克底盘弹药搬运车使用吊车为“卡尔”添加炮弹,这种600毫米炮弹重达2200公斤初速只有220米/秒,但是垂直下落时可贯穿2.5米厚的永久混凝土因此“卡尔”臼炮的仰角可调得非常高每次发射后都要将抬起的火炮恢复水平才能装填,发射速度大约是每5~10分钟一发,以电动马达工作,它自身只能携带两发炮弹:炮膛一发、后部吊车一发.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莱因金属公司一共建造了6门“卡尔”臼炮,并分别起名为:1号炮“亚当”、2号炮“夏娃”、3号炮“多尔”、4号炮“奥丁”、5号炮“洛奇”、6号炮“迪沃”。

1941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4门“卡尔”臼炮的第628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起在1942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

“卡尔”的高爆弹在攻打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1~4号炮被转交给第833重炮营,而“洛奇”和“迪沃”则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在战争末期,每2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

  为了运输方便,德军有时将“卡尔”挂上2个特制火车头做铁路行进。

   战后一辆苏军缴获的“卡尔”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

“卡尔”“040号”指标

全长 : 11.15m

宽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吨

发动机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射程 : 40Km

口径 : 600mm

炮管长 : 5m

炮重 : 28.4吨

射击纵向角度 : -0 to +70 度

射击横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 重磅炮弹

炮弹重量 : 2.2t

炮弹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 轻炮弹

炮弹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

贴子相关图片:

二战德军迫击炮简介

  德语里迫击炮一词写作Moerser,也作Granatwerfer(弹丸投射器),给这种武器的定义是:作为步兵近距离支援的高弹道火炮,往往在可目视目标的距离内使用。其主要结构是架在座钣和两脚支架上的钢制滑膛身管,配有简单的观瞄设备。弹丸从膛口装入,靠自重沿身管内壁滑落到身管底部,通过身管底部的撞针击发弹丸。迫击炮不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但它仍能对轻装甲目标以及敞篷车辆构成威胁。迫击炮为德军所接受应该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匈牙利神父,但在一战,这种小火炮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932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制Gr.W.34型80mm迫击炮。该型炮身管长1143mm,重57kg,其中身管重19kg。发射3.5kg34型迫击炮弹时。炮口初速172m/s,最大射程2400m,最大散布直径为65m。到战争爆发时共生产了该型火炮4624门,每门造价810帝国马克,到战争结束,Gr.W.34共生产了71,630门。当装载在车辆底盘上时(如 Sd.Kfz. 250/2),该炮则改称Gr.W.67。

80mm迫击炮弹的工作模式:

  不含发射药的炮弹存于弹筒内;发射药包为模块式,形状为扁平有一开口的环形。使用时安装在炮弹尾部弹翼前端。

  装药量以数字编号,如1-7号,数字表示使用的药包数量。药包燃烧产生的火药燃气推动弹丸飞离炮口,同时根据装药量和身管仰角决定弹丸射程。装药量与身管仰角所决定的弹丸射程通过火炮射表装定。国防军的80mm迫击炮组有4名炮手,120mm迫击炮有6名炮手,而战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120mm迫击炮则有8名炮手。

在快速射击/防御性射击时,弹丸的射程一般通过装药量的增减来决定。

  Gr.W.34的主要配用弹种主要是Wurfgranate 34,该弹的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73,972,000发。该弹长329mm,重3.5kg,弹径81.4mm,内装炸药0.55kg。另外,Gr.W.34也可发射Wurfgranate 38和W.Gr.39弹,这两种弹都装有长杆引信,使用这种引信,弹体可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爆炸,造成空炸效果。另外还有一种Wurfgranate 40弹,被称作lange Wurfgranate(长弹),全长564mm,全重7.5kg,装药量则高达5kg。但由于弹丸自重大,该弹的最大射程仅为950m。更为特殊的是专用反坦克弹Wurfgranate 4462,其设计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较薄的顶甲。但该弹最后被放弃了,因为用迫击炮打坦克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Gr.W.34型后继型号Gr.W.73型80mm迫击炮身管长1195mm,重21.5kg,最大射程增加到4500m。该炮直到1944年10月仍处于测试状态,其使用的炮弹为WGr.42型。

  Gr.W.34的短管型被称作Gr.W.42,外号“Stummel-Werfer”(树桩投射器),身管长仅为747mm,炮重也减轻到26kg,炮口初速110m/s,最大射程1100m。由于射程太短,该炮仅在1943年生产了1591门,并且主要供空降兵使用。

  德国在缴获的法国制81mm 27/31迫击炮(Gr.W.278(f) 汉译者注:此处疑为Gr.W.270(f)之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齐射迫击炮。其16门为一组,分两列安装在缴获的法国索玛半履带装甲车的尾部。这种车辆的德国编号为S307(f)。另一种同类方案是在缴获的法国拖车的底盘上装两列共20门迫击炮,编号为S303(f)。 该炮的最大射程为3200m,发射3.3kg炮弹。到1945年3月,共有150辆该型车辆在德军中服役,其官方名称为Reihenwerfer-Schiessgeraet R.G. 16。

  50mm Gr.W.36迫击炮也是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该炮全重14kg,身管长465mm,弹丸炮口初速75m/s,最大射程520m。相对来说,该炮的设计比较复杂,配有光学瞄准镜,但在发射220mm长,0.9kg重的弹丸(内装炸药0.12kg)时,最大射程上的散布直径高达35m。Gr.W.36造价400帝国马克,1939-1943年间共生产了25,842门,配用的50mm弹药共生产了22,112,000发。 Gr.W.36的改良型——Granatwerfer 40由莱茵技术公司、毛瑟公司和斯柯达公司共同设计,但由于未能达到800m的最大射程指标,该炮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投产。

贴子相关图片:

Maschinengranatwerfer M 19(自动迫击炮M19型)型迫击炮仅供要塞使用,这种迫击炮由三人操作,配有一个6发弹夹。该炮最大战斗射速为6发/分,其射速为12发/分的遥控型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投入使用。Maschinengranatwerfer M 19的身管长为745mm,弹丸炮口初速为83m/s,最大射程620m。战争爆发前,该炮共生产了37门,到1939年11月产量增加到98门,但仅为这98门炮,德国军工部门在整个战争期间却生产了105万发炮弹。这种要塞迫击炮配有多种装甲炮塔,最初型重59.5吨,最重的型号重达166吨。这98门要塞迫击炮被分散配置在10个要塞加强点。

  105mm Nebelwerfer 35(烟幕弹投射器35型)是一种发射105mm烟幕弹的迫击炮,发射7.35kg 37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193m/s,最大射程3025m,最大射程上散布直径为65m。全炮重103kg,身管长1344mm。至1941年5月该炮停产,共向国防军提供了155门该型炮。作为该炮的后继型号,莱茵金属公司又推出了Nb.W.51和Nb.W.52两种迫击炮,但在测试中,这两种炮的最大射程都只仅仅达到6000m,因此被军方否决。而作为替代的100mm Nb.W.40型由于790kg的高自重和超长的1858mm身管而在使用上相当不便,该炮为后装式,发射8.65kg重的WGr.40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310m/s,最大射程6300m,最大射程上散布直径138m。该炮于1943年9月投入量产。

  76mm Sprengminen-Werfer(地雷抛射器)是一种用于布雷的迫击炮,发射Springmine 44型弹药。

  73mm Propaganda-Werfer 41(41型宣传弹投射器)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武器,其发射的弹丸是长408mm,重11kg的空心容器或2.8kg重的火箭,弹丸内部可装200250张宣传单。发射固体火箭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200m。

德军装备的缴获的迫击炮种类繁多,基本上有如下一些型号:

  80mm Granatwerfer 33 (oe),奥地利制,全重62kg,身管长1130mm,弹丸炮口初速152m/s,最大射程1900m,共缴获了230门。

  Granatwerfer 36(t),捷克制,62kg重,1940年共缴获了563门。

  81mm Werfer 31(p),波兰制,全重60kg,身管长1260mm,发射3.3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208m/s,最大射程3030m。德军自己装备了201门这种迫击炮,主要用于训练,同时向仆从国提供了855门该型炮。同期缴获的波兰制46mm Werfer 36(p)型迫击炮也用于训练,该炮重12.6kg,身管长396mm,发射0.7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95m/s,最大射程800m。

  苏联制50mm Granatwerfer 205/3®重11.8kg,身管长630mm,发射0.9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80m/s,最大射程630m。82mm Granatwerfer 274®重57kg,发射3.4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202m/s,最大射程3200m。

  法国制80mm Granatwerfer 278/1(f)重58.8kg,身管长1114mm,发射3.25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157m/s,最大射程2050m。60mm Granatwerfer 225(f)重19.6kg,身管长724mm,主要用于训练,发射1.3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198m/s,最大射程1700m。

  比利时制50mm Granatwerfer 201(B)身管长 188mm,全重7.8kg,其炮弹仅重0.6kg,弹丸炮口初速75m/s,最大射程585m。

  苏联制120mm Granatwerfer 378®也就是苏联装备的PM38型迫击炮,重256kg,该炮性能相当出色,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缴获了大量该型火炮并立刻将其利用起来,同时在国内进行仿制。PM38的德国版被称作Gr.W.42,全重285kg,身管长1865mm,发射15.8kg重的WGr. 42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283m/s,最大射程6050m。WGr. 42型炮弹装有3.1kg炸药,通常配用Abstandszünder 41(41型延时引信)引信。120mm Gr.W.42迫击炮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仿制品,极受德军前线官兵的欢迎,1943-1945年,德国一共生产了8461门该型炮,并且造价相当便宜,每门仅1200帝国马克,而同期的75mm KWK 42型坦克炮造价却为12000帝国马克,整整是Gr.W.42的10倍。同期,德国为该炮生产了5,373,000发炮弹。

  这个级别的迫击炮后续型号为斯可达公司设计的150mm Gr.W. 43,但仅造了3门样炮。德军没有接受这个设计的理由很简单,一门只能打5000m的迫击炮却重达635kg!

  200mm leichte Ladungswerfer (轻型炸药投射器)是一种93kg重的迫击炮,不过这种迫击炮没有身管,取而代之的是一根1042mm长的发射杆,发射杆的基座凹槽处可装21.3kg重的WGr 40型弹,弹丸初速88m/s,最大射程710m。该武器设计不成功,仅生产了158门,供西线和北非的部队使用。380mm Ladungswerfer是200mm leichte Ladungswerfer的放大版,重达1658kg。这个可以拆卸成9个部分的武器发射380mm WGr.40弹,弹丸初速102m/s,最大射程1000m。

  220mm Ladungswerfer 180也是斯可达公司设计的,重1700kg,发射118kg重的炮弹,弹丸初速155m/s,最大射程2000m。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种240mm口径,1800kg自重的迫击炮。这两种庞然大物都由于超群的体重而被部队拒绝装备。不过斯可达公司依然在大吨位迫击炮上推陈出新,稍候又推出了220mm B14型(弹丸初速155m/s,最大射程2000m)以及210mm Granatwerfer 69(B19)迫击炮,外号“大象”。这玩意全重2700kg!,身管长3000mm!,发射110kg重的WGr. 5004型弹,弹丸初速239m/s,最大射程5035m。这东西很显然是一种很不成功的炮兵武器,因为操作它的德军士兵和敌人一样,害怕它210mm弹丸的威力。“大象”仅造了129门。

  战争后期,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推出了大量210mm、240mm、300mm、420mm和850mm口径的迫击炮方案,但这些方案统统被军方拒绝了。

  多管迫击炮方面,斯可达公司在120mmGranatwerfer 42的基础上搞了三联型,布吕那公司在120mm Granatwerfer 42的基础上搞了五联型。

  140mm Minenwerfer仅用于海岸防御,这种近400kg重的迫击炮身管长1260mm,发射 !

M24手榴弹体积较大,在战斗中德国士兵通常将其插在皮带上或插入长统军靴中。大量搬运时使用一种薄金属板冲压的包装箱,每箱可以容纳十四枚。在反坦克和阵地攻坚作战中M24手榴弹还可以集束使用以增加破坏力。德军士兵用铁丝将七枚M24绑扎在一起,周围六枚去掉木柄减轻重量,中间一枚保留木柄作为起爆引信。同样也可以将中间的木柄去掉换上压发引信作为地雷使用。

下图是39-40年时的德军小分队反坦克装备示意图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

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