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 Posted 2007年1月31日 14:02 Posted 2007年1月31日 14:02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个业余物理爱好者,他喜欢鼓捣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他的家里摆满了实验用品。他可能与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电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的实验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纵波(尼古拉·泰斯拉,无线电之父)。由于实验场地有限,那些用来发射电磁场和波的设备,比如泰斯拉线圈、高频发生器等等,只能勉强塞入到一个小屋子里。哈奇森把所有机器都打开,然后安静地等待着他的实验结果。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个东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块金属片,他也没怎么在意,把那金属片扔了回去,它却又飞了过来,打在他身上!这时哈奇森再观察屋里的其它动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铁棒竟然飞了起来,在空中悬浮了一秒钟,然后“砰”的一声,又摔到了地上! 发生了什么? 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复他的实验,又有令人惊骇的现象发生。比如:物体持续飘浮起来,像木头、塑料、泡沫塑料、铜、锌,它们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旋涡并且不断升起,甚至有些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抛出,撞击到人身上。 但这样的魔幻效应并不是时时都发生的,有时需要静静地等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后来,通过对仪器不断地变换位置,比如光谱分析器、磁力计、盖格计数器(盖格计数器其实是辐射探测器的一种,可用来测量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等仪器,哈奇森终于摸透了魔幻效应的“脾性”,可以很快制造出魔幻效应了。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当仪器所产生的场被撤走后,它们会重新变硬;空中出现光束,紧接着无数光环显现,与此同时,容器中的水开始打旋…… 真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无数人都争抢着去看哈奇森的实验。哈奇森还向人们展示了无数实验中留下的样品——那些被“劈”开的金属、被弯曲了的粗大钢条、从铝块中冒出来的硬币…… 上述这些奇特的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哈奇森猜测,这种效应就是那些实验仪器的古怪组合而导致的,它们发射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产生出某种奇特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某些特别的区域交叠,在这些区域中,物体会飘浮起来,多种材料会变形,物体还会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电磁力为何能够产生这般强大的力量?按照传统的知识经验,人们以为那么一点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值得称道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猜测,哈奇森是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零点能”,此能量由物质在绝对零度时表现的振动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种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物质状态,叫“量子真空”,其场的总能量处于最低,这是一切物质运动及能量场的最初始状态,这样的状态具有无限变化的潜在能力。零点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断出现和湮灭产生的。据推测,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间烧干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就不难想象哈奇森效应产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让我们人类惊恐万分的现象简直不值一提! 但是零点能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 一触即发的“零点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国发明家泰德·盖革农,他发现每个电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电磁频率,如果通过某些方法,让电子都应用相同的频率,物质本身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 这样看来,在哈奇森效应中,零点能是由于空间电磁场的相互交织和影响而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把某个物体暴露在各种电磁场相互交织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在尽可能地破坏物体的电子轨道。如果其中一个电磁场的频率与这个物体中某些电子的电磁频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点能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大的破坏力。 在哈奇森的实验中,当他把电磁能量调得更大,产生更多的共振,金属键外层的电子轨道就会被共振所破坏,导致金属原子不停地振荡,结果,原子之间的固有框架开始动摇,整个金属也就形成了一种柔软的、颤巍巍的“金属果冻”,这情形看起来就像金属在正常的室温下自动熔化了。 当电磁场被撤走后,金属块开始从瞬间“噩梦”般的躁动中冷静下来,“风平浪静”了,金属键开始在邻近的原子之间再度形成,原子之间重新两两“握手”,形成稳固的扭曲的形状。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哈奇森效应。 实际上,哈奇森发展了一种新形式的电化学,就是通过改变电子轨道的共振频率,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盖革农的阐释,我们就可以把难以想象的神奇而复杂的实现哈奇森效应的手段变为简单的解释——合乎经典物理学的解释。 运用这些共振频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仪器,学到以下有趣的技艺:你可以把物体里的化学键变得更强些,增大整个材料的强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让化学键变得弱一些,可能就让一块铁在室温下变成一堆粉末。 还有别的呢:通过适当调节频率,你可以让一种物质表现得如同另外一种物质,或者可能表现出我们至今从未见过的性质:模仿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块钢铁模仿了一片羽毛,那么它飞起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电磁能布满空间 在哈奇森效应之前,我们知道一个著名的“消失”实验——1943年的费城实验。据说,“爱尔德里奇”号驱逐舰安装了“隐形发生器”。试验开始后,这艘驱逐舰便从人们的视野中和雷达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维空间,过了一会儿军舰才重新出现。 费城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引力和电磁是相连、相通的,就像质量和能量通过质能公式联系起来一样。证明统一场理论是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愿望,虽然他从没有最后解决统一场理论,但是费城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 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那么时间、空间,然后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知道有件东西是整个宇宙所共有的——电磁能。 当你看着一个面包圈时,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还是中间的空洞?这是个心理题,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哈奇森效应。按照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哈奇森效应不可思议,这可能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空虚”部分——空间,以及充斥其中的电磁能。哈奇森当然不是第一个知道电磁的人,但是他的实验让人们把种种奇异事件的解释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设备的唯一产物——电磁的变换上面来。 道理很简单:无处不在的空间实际上处处充斥着电磁能量,我们从前关注的“面包圈”本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只是电磁能量的一种爆发形式而已。 如果我们把100万伏特的高压打在自己身上,我们肯定会死,可是改变电流的频率,到了某个特定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让百万伏特的高压穿过我们的身体而不受到伤害,这个试验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尝试过。 这是不是把你吓坏了?但的确,要实现这一点并不难,要做的就只是改变频率。比如说,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与墙壁全部原子的频率相同,人就能随意穿墙而过;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做到整齐划一,人就会突然消失。费城实验中的这艘驱逐舰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的。
Recommended Posts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