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Recommended Posts

Posted

gallery_1_19_184657.jpg

淞沪抗战中孙夫人宋庆龄手捧拾获的日军炮弹在残墙壁下留影,以示不忘国耻。

gallery_1_19_93226.jpg

淞沪抗战中我军大刀队奔赴前线时留影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gallery_1_19_121050.jpg

淞沪抗战中我军的高射机枪在射击敌机

gallery_1_19_50237.jpg

淞沪抗战中正在指使杀人的日军刽子手

停泊在上海黄浦江面的日本军舰1937年8月13日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爆发。日军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这是中国八年抗战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历时三个月,日军参战兵力达25万余人,死伤五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共七十余万人,伤亡达十余万人。据当时一位日本随军记者的《上海通讯》,日军占领上海之后,大肆屠杀中国人,上海血流成河,黄浦江中鳗鱼围啃尸体。

gallery_1_19_36649.jpg

淞沪抗战中掷弹焚烧江湾跑马场后的日军

gallery_1_19_103116.jpg

8月23日,日军援军在上海登陆

旧书店里发现《上海通信》 

上海收藏家王毅2004年5月7日一家旧书店发现一本日本旧著《上海通信》,第一页上就印着一幅日军绘制的京(南京)沪地区军用地图。《上海通信》为日文版,32开本,用道林纸印刷,共354页。该书于1937年11月5日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发行。这是日本人自己写的纪实文章,属世界媒体最早报道日军大规模入侵上海的新闻作品之一。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上海之战如今已经可以与西班牙内战中马德里市的攻防战,日俄战役中旅顺要塞的肉搏战相媲美了。希望它(指该书)是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令人刺激的上海现在及将来的考察评判。”

全书三十多万字,记载详尽,还配有当时拍摄的23幅黑白照片,包括日军登陆、进入阵地、日军舰在上海外滩黄浦江江面炫耀武力、占领吴淞镇合影和战俘照片等。

gallery_1_19_131305.jpg

8月23日在吴凇、川沙镇不幸被捕的我军士兵,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惨遭杀害

gallery_1_19_98061.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我击伤的日军

《上海通信》的作者

王毅经过考证,查明了《上海通信》作者的身份。此公名叫木村毅,为日本著名作家,1933年2月曾赴沪采访。1937年8月21日(淞沪战争爆发后第八天),他作为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的从军记者奉派到上海采访战事,此后亲历淞沪战争,几乎每天一篇,写了许多战地通讯。

《上海通信》出版时淞沪战争即将结束,该书在第一时间完整地记叙了这场战争,具有史料价值。王毅购得的《上海通信》一书,最早由日本人内野收藏,后来他将此书卖给开设在上海的内山书店,流入书市。

gallery_1_19_25647.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从杭州湾登陆的日军

gallery_1_19_121880.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登陆中的日军

头可以随便砍

木村毅1937年8月21日抵达上海,并开始上海从军记者生活。到达上海时正好在码头上看见日本人处决中国人,“当时一群人被绳子如念佛珠般绑着行刑。我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血流成河。”

木村毅在《上海通信》中写到:“头可以随便砍,还挺有趣的。正如曾在高知商校担任剑道教师现在官至准尉的××说,他曾一气砍掉四十个人的头,砍到后来他自己也麻木得不知砍了多少头。恒冈队长也曾用佩在腰间的传家宝刀砍死三十余人。据他夫人讲,恒冈队长是一个喜欢收藏刀剑的人,他曾说,一生中只要一次,让他来试试这些刀剑砍人。现在他如愿以偿了。”

gallery_1_19_37421.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敌在泗塘桥施放大量毒气,伤我官兵

gallery_1_19_222064.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内景

黄浦江鳗鱼啃尸体

“也有烧鳗鱼,但是我已经没有吃的勇气了,因为我在黄浦江的下游看到了许多鳗鱼围着尸体啃食的情景。不管是长江还是黄浦江,那浑浊的江水是最适于鳗鱼生长的。而那些江面上漂下来的已经腐烂的尸体,被桥墩和芦苇搁住,如果你用棍子悄悄拨一下的话,大致都会看到鳗鱼依附在尸体旁。看到这些,我大约在二、三年内不敢吃鳗鱼。”

上海变成庞贝废墟

《上海通信》包括多篇文章,其中有《战死不一定荣誉》、《空前绝后的白刃大战》、《十里风飘腥臭味的吴淞镇》等文,作者写道:“到处是废墟、断墙残壁,毫无生气,只有家与家之间的草地上传来一些虫鸣声……以租界为中心,上海到处是被烈火吞噬的地方。在云高月明之夜出门所到之处,到处是断墙残壁。如同站在古代千年废墟庞贝一样。”

“在上海公共租界中主要是支那人商店街,那里会随时出现许多便衣队,混在老百姓中朝我们日本人开枪,所以在20日我军一把火将它们全烧了。大火足足烧了有十天。”

gallery_1_19_132117.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蒋介石在前线视察

中国士兵不喊救命

《上海通信》谈到被俘的中国士兵时说:“俘虏中很少有人会喊‘救救我’,许多人有很强的抗日意识。……从支那人口袋里搜出的信件(我有几封)中频繁使用抗日杀敌之词,就是‘杀仇敌立新功归来’等,是俘虏的亲人们来的信。”

书中记录了作者与日本《少女之友》杂志编辑这样一段对话:

问:听说支那兵比想象的要强。(“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编者注)

答:非常强。

问:以前说到支那就是弱国,支那军队是一支软弱的队伍印象……现在说他强大是科学训练的结果呢还是因为支那人特有的抗日感情?

答:当然不能轻易断定,但是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普及教育的结果。

在《上海通信》刊印的照片中,有被俘的中国空军士官阎海文半身照和身份证明等资料。阎海文被俘后宁死不屈,自杀身亡。

掩盖侵占事实

木村毅在《上海通信》中清楚地说明了日本当局对侵略事实的蓄意掩盖,“吴淞镇虽然占领了,但是某某总部还不允许上街,因为还要对中国的便衣队实行扫荡,也就是施行例行公事,烧光政策。我在发给报社的电文稿件中对腐烂尸体发出的臭味使用了‘如×××般恶臭’,结果被武官室删除了。他们说,皇军绝对不允许使用这种词汇,即使这种刺激性词汇只是用来形容也不行。”

Posted

国民党打的相对较好的一场战斗~~~~~~~~~~~~~~~~~~

晕~~~

兵力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的是会战,只有几百~几千人才能叫战斗!

Posted

晕~~~

兵力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的是会战,只有几百~几千人才能叫战斗!

呵呵,挺认真~~~~~~~~~~~~~~~~~~~

  • 3 months later...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

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