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ct Posted 2007年8月20日 12:53 Posted 2007年8月20日 12:53 米格(MIG)战机家族 谈起俄罗斯著名的设计局,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米格飞机设计局。米格飞机设计局成立于1939年11月,创始人米高杨和古德·格列维奇。 Mig-1 1939年,欧洲战云密布,米格设计局授命研制战斗机,从此第一款以米格命名的飞机诞生了——Mig-1型战机。1940年12月,Mig-1研制成功,1941年4月服役。但在研制过程中,发现Mig-1存在大量缺陷,设计局随即对Mig-1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改进的型号取名Mig-3,1940年12试飞,几乎和Mig-1同时加入苏军现役,在战争期间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Mig-1◇Mig-3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8.16(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8.25(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均为17.44㎡。 最大起飞重量:3077千克◇33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628公里/小时◇64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均为12000米。 航程:730公里◇1250公里。 发动机:一台AM-35活塞式发动机,1200马力。 武器系统:1挺12.7毫米机枪(后期的Mig-3有3挺12.7毫米机枪),备弹300发;2挺7.62毫米机枪,每门备弹375发;机翼下可挂2枚100千克炸弹或6枚57毫米火箭。 (二)Mig-5 1942年,米格设计局开发了Mig-5型战机,Mig-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护航战斗机,但是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Mig-5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1.5(机长)×15.9(翼展)×3.4(机高)米。 机翼面积:38.9㎡。 空重:6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06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61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9800米。 航程:2800公里。 发动机:2台ASH-82F活塞式发动机,每台1700马力。 武器系统:2门23毫米航炮,2挺12.7毫米机枪;还可惜带800千克炸弹或火箭。 注:二战期间,米格飞机设计局还研制了Mig-4、Mig-6、Mig-7、Mig-11等活塞式飞机,但都未投产,很可惜没能找到够详细的资料。 (三)Mig-9 1945年2月,苏联为尽快设计出喷气式战斗机,确定了利用缴获的德国“约莫”004B和BMW-003型喷气式发动机,研制自已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方案。米格设计局的И-300方案在1945年秋被批准。1946年3月原型机被造好,1946年4月24日,苏联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Mig-9共生产了约1000架,但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年就退役了。 Mig-9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9.75(机长)×10(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18.3㎡。 空重:3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501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910公里/小时(0.8马赫)。 实用升限:12800米。 航程:1100公里。 发动机:2台РД-20型喷气发动机(苏联仿造的BMW-003发动机),每台静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统:1门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2门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80发。 Mig-9的改型:Mig-9У双座教练型。 Mig-9М改进的生产型,改为增压座舱,增加减速板,换用弹射座椅,把机炮全部放入机身内。 Mig-9П加装简易雷达的全天候截击型。 (四)Mig-13 Mig-13(И-250)是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单座混合动力战斗机。1945年3月首次试飞。Mig-13创造了苏联活塞式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投入了小批量生产,并且服役到1950年。Mig-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Mig-13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8.75(机长)×11.05(翼展)米。 机翼面积:15㎡。 空重:302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9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82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1900米。 航程:1820公里。 发动机:1台VK-107RV-12型活塞螺旋桨发动机和1台VRDK冲压式喷气发动机。 武器系统:3门20毫米机炮。 (五)Mig-15“柴捆”(Fagot) Mig-15战斗机,北约称作“柴捆”(Fagot),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投入生产服役。Mig-15有很多改型,除苏联以外,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有生产,生产总数超过16500架。Mig-15是当时世界上设计最成功的战机,也是最早投入使用较成熟的喷气战斗机型号之一,其突出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特别是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优于同期的西方同类飞机。 Mig-15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0.1(机长)×10.08(翼展)×3.7(机高)米。 机翼面积:20.6㎡。 空重:3636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076公里/小时(0.9马赫)。 实用升限:15500米。 爬升率:3000米/分。 航程:1782公里。 续航时间:3小时。 发动机:1台РД-45型(仿英国“尼恩”)喷气发动机,推力2270千克。 武器系统:1门H-37型37毫米航炮,2门HC-23KM型23毫米航炮。 Mig-15的主要改型是Mig-15比斯(MИГ-15БИС),它改装了推力2700千克的的BK-1型发动机,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米格-15比斯于1949年投产,到1950年年底,该型号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歼击机,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Mig-15比斯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 Mig-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уMИГ-15)。 (六)Mig-17“壁画”(Fresco) 1948年,米格设计局有开始设计新的型号,他们在Mig-15比斯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研制Mig-17单座高压音速歼击机,北约绰号“壁画”(Fresco)。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服役。 Mig-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号是Φ型(昼间歼击型,北约绰号“壁画”C)和具备有限全天候能力的ПΦ型(“壁画”D)。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20世纪60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 Mig-17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1.3(机长)×9.6(翼展)×3.8(机高)米。 机翼面积:22.6㎡。 空重:394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534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607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1145公里/小时(1.0马赫)。 实用升限:16600米。 爬升率:76米/秒。 航程:1340公里(不带副油箱)。 发动机:1台ВК-lФ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 武器系统:1门H-37型37毫米航炮,2门HP-23型23毫米航炮。还可携带250公斤炸弹,或16枚57毫米C-5火箭弹,或两枚240毫米C-24火箭弹。 (七)Mig-19“农夫”(Farmer) 1950年,苏联政府命令米格设计局研制一种飞行速度能够超越音速并且航程要大于该设计局以前研制的所有战斗机的飞机。在此之前,虽然单发的Mig-15LL和一些Mig-17的试验型号可在短时间内作超音速飞行,但是它们都无法持续保持这个速度。于是米格局提出了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的验证机计划,正是这项计划最终导致了著名的Mig-19“农夫”(Farmer)战斗机的诞生。 1952年5月首次开始了飞行试验,但因为发动机不能达到要求需进行改进,直到1954年2月才完成设计定型,3月第一批Mig-19进入苏军服役。Mig-19当时也创造1.3马赫的飞行速度纪录。Mig-19产量并不高,远不及Mig-15和Mig-17,很快就被第二代战斗机所取代。 Mig-19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4.64(机长)×9.0(翼展)×3.89(机高)米。 机翼面积:25㎡。 空重:5447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56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8832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1.36马赫。 实用升限:17500~17900米。 爬升率:185米/秒。 航程:1390公里(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1小时43分。 载弹量:500千克。 发动机:2台PД-9Б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2600千克。 电子设备:PCИУ-4B通信电台、PB-2无线电高度表、MPП-56信标机、CPO-1识别器、APK-5无线电罗盘、ACП-5H瞄准具(S型用CPД-1M瞄准具,P型装有PП-5雷达)。 武器系统:2门30毫米HP-30机炮,备弹140发(C型装三门HP-30机炮,201发炮弹)。翼下可挂四组8枚57毫米火箭弹,挂副油箱处也可挂炸弹。 Mig-19先后有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真正大量生产和比较有趣的改型有如下几种: Mig-19S型,北约称为其“农夫”C。改进了电子设备,换装了发动机,速度和航程都有所提高。 Mig-19P型,北约称为其“农夫”B,是安装有雷达的截击机。 Mig-19PM型,北约称为其“农夫”E,所有机炮均被取消,装RP-2U火控雷达于进气道上端及隔板中央,挂4枚K-5空空导弹。57年10月开始大量生产。 Mig-19SV型,为了打美国U-2等高空侦察机而发展的改型,机翼面积增大两平方米,拆除两门翼根机炮及飞行员座椅后的装甲,专为飞行员研制了新的抗荷服和头盔。实用升限19000米。 Mig-19R是Mig-19S的侦察型,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这种昼间侦察机安装了AFA-39侦察相机。 Mig-19曾出口多个国家,还有的国家取得了生产权。中国在Mig-19的基础上仿制了歼-6型飞机,共生产了4500架,远远超过该型飞机在苏联生产的数量。 (八)Mig-21“鱼窝”(Fishbed) “鱼窝”(Fishbed)是米格飞机设计局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战机,单座单发。该型战斗机的原型机于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至少生产了5000架,并在几个国家中得到仿制,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用Mig-21战斗机。 Mig-21有如此“旺盛”之生命力,得益于它完美的原始设计和坚持不懈的改进改型。其改型多达20~30种,主要有:F型,是一种昼间战斗机,改装R11F-300发动机;PF型,是标准的全天候战斗机,取消机炮,挂2~4枚空对空导弹。PFS型,PF型的改进型。FL型,PF型的出口型。PFM型,PFS型的改进型。PFMA型,PFM的多用途战斗机改型。M型,印度仿制的PFMA型。R型,PFMA型的侦察型。MF型,多用途战斗机改型,1970年交付苏军使用。SMT型,MF型的改进型。BIS型(Mig-21比斯),1976年以后出现的性能全面提高的多用途空战/对地攻击改型,改装7500千克推力的R25型发动机,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U型、US型和UM型,是不同型号教练型,由于是双座机,尺寸有所加长,载油量和航程都有所增加,武器为一挺12.7毫米机枪。 Mig-21技术参数 型号:F型◇PF型◇PFM型◇MF型◇BIS型◇。 外形尺寸:F型—15.76(机长)×7.15(翼展)×4.1(机高)米。 PF型、PFM型—14.5(机长)×7.15(翼展)×4.125(机高)米。 MF型—15.4(机长)×7.15(翼展)×4.13(机高)米。 BIS型—15.4(机长)×7.15(翼展)×4.125(机高)米。 机翼面积:均为23㎡。 空重:F型—4819千克。 PF型—5700千克。 PFM型—5750千克。 MF型—5900千克。 BIS型—605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F型—6850千克。 PF型—7750千克。 PFM型—7820千克。 MF型—82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F型—8376千克。 PF型—9100千克。 PFM型—9100千克。 MF型—9600千克。 BIS型—968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F型—2175公里/小时(2.02马赫)。 PF型—2185公里/小时(2.05马赫)。 PFM型—2230公里/小时(2.10马赫)。 MF型—2330公里/小时(2.20马赫)。 2330公里/小时(2.20马赫)。 实用升限:均为18700米。 爬升率:F型、PF型—135米/秒(高度5000米)。 PFM型—140米/秒(高度5000米)。 MF型—150米/秒(高度5000米)。 BIS型—170米/秒(高度5000米)。 航程:F型、PF型、MF型—1300公里(不带副油箱)。 PFM型—1670公里(带副油箱)。 BIS型—980公里(不带副油箱)。 载弹量:1000千克。 发动机:F型—1台R11F-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5750千克。 PF型—1台R11F2-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5950千克。 PFM型—1台R11F2S-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6175千克。 MF型—1台RF13-300(P25)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6600千克。 BIS型—1台R2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7500千克。 电子设备:PF型—RP-9-21截击雷达,发现目标距离约20公里。 MF型—RP-MA雷达,搜索距离20~30公里;RP-21截击雷达;“天弓一号”自动引导系统。 BIS型—新型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天弓一号”自动引导系统。 武器系统:F型—2门30毫米航炮,备弹60发。可挂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PF型—机翼可挂载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PFM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MF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4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4枚“先进环礁”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BIS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4枚AA-2获AA-8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米格飞机设计局一直到70年代还在对Mig-21进行改进性研究,并设计出几款完全不同的改进型,如E-8和Mig-21I型。但后来因故没有继续研制。 (九)Mig-23“鞭挞者”(Flogger) 对飞机机翼而言,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飞机低速飞行,但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而后掠翼(包括三角翼)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飞和降落,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 因此很多国家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可解决这一问题的变后掠翼技术。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20到75度之间,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长,飞机的经济性好且起降安全。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60年代后,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走向成熟。60年代初米格飞机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这一技术,他们对美国研制的第一种此类飞机F-111进行了分析,研制了Mig-23“鞭挞者”(Flogger)变后掠翼战斗机,可变后掠角主翼可以人工设定在16°、45°或72°等角度。Mig-23也是米高杨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发作,不久后去世。Mig-23于1967年3月首飞,1968批准大批量生产。 S型即最初生产型,安装了R-27F2M-300发动机(静推力6900千克,加力推力10000千克),火控电脑,红外传感器等。新的雷达当时还没做好,只好先装Mig-21比斯上用的老货,这样一来就只能挂近距半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了。其它武备有内装23毫米双管机炮。量产从1969年中到1970年底,共生产了50架。S型的教练型,不装雷达但仍有一定作战能力,除保留的机炮外可挂4枚近程空空导弹。此型从70年开始量产到78年。 M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米格23改型。该型改用了R-23-300发动机(静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头部重新设计以容纳新雷达,可挂装不同的半主动雷达/红外制导的空空弹。此型的出口型叫MF或MS型,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 Mig-23BM是在Mig-23的基础上研制的攻击型,前机身重新设计,较原来的为短;修改座舱以改良向下视野,且加装了装甲以对抗地面炮火;机鼻取消大型空对空雷达,改为1台激光测距仪。Mig-23BM只是过渡性的作法,后来米格飞机设计局重新设计了MiG-27。 1976年,Mig-23的最后一个重要改型Mig-23ML型出厂,雷达及火控系统全部更新,换装了新发动机,推力加大。该型在1976到1981年量产。 Mig-23M型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5.88(机长,不计空速管)×14(翼展,后掠角18度40分)/7.78(翼展,后掠角74度40分)×4.82(机高)米。 机翼面积:34.16㎡。 正常起飞重量:1562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881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2400公里/小时(2.35马赫)。 实用升限:17800米。 爬升率:160米/秒(高度200米)。 作战半径:1161公里。 转场航程:2900公里。 发动机:1台R-23-300发动机,静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 电子设备:“高市云雀”雷达,搜索距离85公里,跟踪距离54公里;激光测距仪;“警笛”3雷达台警系统;多曲勒导航设备。 武器系统:1门23毫米双管机炮。机身下共有5个挂架,可挂火箭、空对空导弹(AA-7、AA-8)及其它各种武器。 (十)Mig-25“狐蝠”(Foxbat) Mig-25是米格飞机设计局50年代开始研制的,是高空高速思想的产物,为了用于对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YF-12截击机。Mig-25和Mig-23实际上是同时研制的。 Mig-25的目标是以3倍音速飞上3万米,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需突破另一障碍——热障。为此,Mig-25除了使用大推力的发动机,还大量使用钢作材料,达到了80%。 高空截击型:Mig-25P,Mig-25PD和Mig-25PDS。苏联部长会议在1962年2月发出了由Mig-25原型机为基础生产高空截击型的命令,其时研究工作已作了两年。截击型使用R-15B-300发动机(静推力7500公斤,加力推力10210公斤),机内燃油总量17760升。1964年9月9日首飞,但其后研制中碰到大量问题,直到1970年才通过国家验收,1973年开始进入苏空军服役。该型可带4枚R-40中程空空导弹,机载雷达搜索距离100公里,跟踪/打击距离50公里。在1978年,一种换装了更大推力的发动机(R-15BD300,静推力8800公斤,加力推力11200公斤)和新的雷达(具下视下射能力,跟踪/打击距离增加到75公里)的截击型投入生产,此即FD型,FD型由于可在机身下加挂5300升的副油箱故航程大大增加。所有当时在苏军航空兵中的P型都在大修厂被改装成PD型。1982年,又全部加装了空中加油管,更名为PDS型。 侦察型:Mig-25R。1964年3月6日首飞,装和P型一样的发动机,只是没武备,机头处装了一套照相设备,照相机可用一具650毫米焦距的镜头或1300毫米焦距的镜头,前者可覆盖5倍于飞行高度的地区(如飞机飞两万米,则可覆盖110公里),而后者可覆盖2.5倍于飞行高度的地区。以后进行的改进和在P型上的改进一样,1969年开始在高尔基城量产。 侦察/轰炸型:Mig-25RB,Mig-25RBV和Mig-25BM。在69年提出要求生产侦察/轰炸型,编号RB型,70年开始量产且把所有的R型都改成了RB型。RB型可带6枚500公斤炸弹,也可在机身下挂5300升副油箱。Mig-25BM是改来专门挂反辐射导弹,用于摧毁敌方地面雷达的改型。 教练型:Mig-25PU和Mig-25RU。PU型是截击型的教练机,而RU型是侦察型的教练机,它们先后于1968年和1972年投入生产。两型均无武备及格斗能力,最大平飞速度2.65马赫。 Mig-25在1965年到1973年先后创下16项世界飞行纪录(其中三项至今未被打破)。 Mig-25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22.3(机长)×13.95(翼展)×5.7(机高)米。 机翼面积:56.2㎡。 空重:15吨。 正常起飞重量:36吨。 最大起飞重量:37.5吨。 最大平飞速度:2.8马赫(侦察型达到3.2马赫)。 实用升限:24400米。 爬升率:208米/秒(海平面)。 作战半径:1130~1300公里。 转场航程:3000公里。 发动机:2台R-15B-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静推力7500公斤,加力推力10210公斤。 武器系统:翼下4个挂架带4枚AA-6空空导弹,内侧两枚为红外制导型,外侧两枚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型。也可带AA-7、AA-8空空导弹各两枚。 (十一)Mig-27“鞭挞者”(Flogger) Mig-27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在Mig-23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1969年,苏联空军要求米格飞机设计局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可大量生产的强击机。设计局本来打算设计一种全新的,但为省钱省时间改成直接用Mig-23来改,因此出现了前面讲的Mig-23B型攻击机。于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投入量产。 Mig-23B并没有很好的满足苏空军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该型主要的弱点是她的发动机和火控系统。简单的改动并没有使她变成优良的强击机,一系列的重新设计展开了,由此产生了米格战机家族一个新的成员——Mig-27。 Mig-27最初的型号是D型,机身丛新进行了设计,座舱内侧加装了10毫米厚的装甲。风档也增装了防弹玻璃,可尾也改为可以装油,但该机没有中加油装置,起落架改用大尺寸低压轮胎,可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落。 J型是D型的改进型,去掉了翼套挂架上的子弹形天线。 MB型,Mig-27的出口型,同时可执行对地攻击及空战两项任务。 K型,1975年研制的米格-27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投掷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M型,在K型基础上机载设备作了更新和简化,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MЛ型,M型的出口型,设备进行了简化。 Mig-27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5.7(机长,不计空速管)×14(翼展,后掠角18度40分)/7.78(翼展,后掠角74度40分)×4.82(机高)米。 机翼面积:34.16㎡。 空重:10.7吨。 正常起飞重量:17.75吨。 最大起飞重量:20.75吨。 最大平飞速度:1800公里/小时(1.7马赫)。 实用升限:17000米。 爬升率:200米/秒(海平面)。 作战半径:600公里(低空)。 转场航程:2500公里。 载弹量:4.5吨。 发动机:1台R-29-300发动机,静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000公斤。 电子设备:地形跟踪雷达、激光测距器、ДИСС-7多普勒导航雷达和РБ-5Р无线电高度表,左、右翼套分别装光-电探测器、被动雷达接收机。 武器系统:1门23毫米六管转管式机炮,机下挂架增至9个(机身下5个、固定翼下2个、活动翼下2个),除了机身中心线挂架只能挂副油箱外,其它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火箭发射巢、空对地导弹、“环礁”空对空导弹等。 (十二)Mig-29“支点”(Fulcrum) Mig-29是前苏联米格飞机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Mig-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持,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Mig-29选用大推力发动机,优良的外形设计,机动性能极佳。但也存在许多缺点,电子设备不够先进,作战时非常依赖地面指挥;航程(或作战半径)及不上西方飞机,在中、高空常见的M0.8~M0.95高亚音速格斗中飞机强度稍嫌不足;维护费用也很高。 Mig-29自服役以来,发展出Mig-29M,Mig-29SMT和Mig-29UBT等众多改型。总共生产了1200架。 Mig-29的主要型号有: A型,早期生产型,可外挂3吨武器,带一门机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目标探测与瞄准系统——雷达、红外线及头盔瞄准具三套目标探索传感装置。 UB型,A型的双座教练机,用雷达测距仪换下昂贵的雷达,但保留30毫米口径Gsh-301机炮和外部武器挂架。 S型,座舱盖之后的背脊曲线变陡,容积扩大,增加了少许燃油和电子设备,1980年12月试飞,产量不大。 K型是舰载战斗机的试验型号,只造了2架。起落架加强,机翼折迭后翼展缩至7.8米,翼尖加一个电子小舱;座位抬高,有利于着舰时对外观察;原进气道复杂的防外来物吸入装置拆除,用来增加燃油储量,机内油箱扩大,储油可达2吨,燃油系数从0.23增至0.27,大大改善了作战半径,并加装空中加油装置与红外线探测头,操纵系统用电传操纵形式;发动机改进了加速性和推力,翼展稍有放大并采用双开缝大面积襟翼,机翼位置及尾翼形状也有变化,可用迎角加大,这些都为飞机上舰提供了帮助。但最后与Su-27K竞争失败,没有被采用。该机又称Mig-29KVP。 M型,1986年4月首飞。除了总体布局不变,全机细节几乎作了一次重新设计,目的是设备现代化,提高对地攻击能力。该改型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装甲虫型N-019火控雷达,用2个多功能信息显示屏替代了米格飞机传统的仪表群。取消进气道防异物装置及辅助进气口,净增燃油1030公升,机内机外总携油量高达6250公升,使航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机外可挂4.5吨重的武器,机尾改用双着陆阻力伞。迎角允许达到30度,飞行机动性超过S型,平尾扩大面积20%。俄刊称该改型对空作战效能及对地作战效能分别是S型的1.5倍和3.4倍,使Mig-29从一开始纯粹的前线歼击机变为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SE型、SD型、SM型均为S型的出口型,可选装西方设备,改用N-019ME雷达和RD33/33K发动机,可挂R-77(AA-12)等最新的空对空导弹。 SMT型,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歼击机、截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及空中指挥平台等多种功能,换装了新型号的H-019At脉冲多普勒雷达,更新了电子设备,可携带多种新型武器。俄罗斯国防部决定要在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歼击机改装米格-29SMT。 UBT型,UB型双座教练型的改进型,借鉴了SMT型的技术。内部燃油增加了40%,大大提高了航程;武器挂点从6个增加到8个,载弹量提高到4吨;采用了与Mig-29SMT相似的设备,提高了作战效能。 Mig-29A型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7.32(机长)×11.36(翼展)×4.73(机高)米。 机翼面积:38㎡。 空重:10.9吨。 正常起飞重量:15.24吨。 最大起飞重量:18.5吨。 最大平飞速度:2.3马赫。 爬升率:330米/秒(海平面)。 转场航程:1500~2100公里。 载弹量:3吨。 发动机:2台RD-33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5100千克,加力推力8300千克。采用模拟式电子系统与机械液压备份的组合控制系统,带有防喘保护装置和故障检测诊断系统。 电子设备:RLSRP-29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惯性导航系统,SR-20敌我识别器,“警笛”3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头盔瞄准具(可用于导弹离轴发射)等。 武器系统:1门30毫米GSH-301机炮,备弹150发。每个机翼下各有3个挂点,可挂6枚R-60T或R-60MK红外空空导弹,或R-60TMK和两枚R-27R1中距雷达制导导弹,也可携带R-73A或R-73E红外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炸弹和火箭等。 (十三)Mig-31“捕狐犬”(Foxhound) Mig-31是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在Mig-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用于取代前苏联空军的Mig-23和Su-15。该机原型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量生产,1982年形成作战能力。该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例程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架飞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该机航程远、速度快,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但机动性能不如第三代空中优势战斗机。 1984年开始发展的Mig-31M改进型,于1992年2月开始公开展示,除升力面作了些小改动外,该机改进了发动机和其它子系统,采用了数字式飞行控制、多功能CPT座舱显示、新型雷达及其它探测装置,增加了外挂点,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至1991年该机已生产200多架,主要装备独联体国家。 Mig-31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17.32(机长)×11.36(翼展)×6.15(机高)米。 机翼面积:61.6㎡。 空重:21.8吨。 正常起飞重量:41吨。 最大起飞重量:46.2吨。 最大平飞速度:2.83马赫。 最大巡航速度:2.35马赫。 实用升限:20600米。 转场航程:3300公里。 续航时间:3小时36分。 发动机:2台R-30F6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 电子设备: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雷达可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中远距导航系统;雷达告警接收机;APD-578数据链路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等。 武器系统:1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备弹230发。8个外部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机翼下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2枚R-40T中距红外导弹;4枚R-60红外空空导弹成对挂在机翼下两个内侧挂架上。 (十四)Mig-33/Mig-35“支点”(Fulcrum) 80年代中期,米格飞机设计局对Mig-29M多用途战斗机进行该进,增加了载油量,更换了发动机和雷达。新的Mig-29M被称作Mig-33。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Mig-33的气动外形与Mig-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 Mig-35是1996年公开的最新型多用途战斗机,预计于1997年首飞。该机以Mig-33为基础,换装了新型机翼和鸭式前翼。带矢量喷管的发动机是PII-33的改进型,静推力提高到98千牛。该机还换装了新型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目标。Mig-35有10个武器外挂点,可携带多种武器,包括最新的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 Mig-33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22.69(机长)×13.46(翼展)×4.73(机高)米。 机翼面积:38㎡。 正常起飞重量:16.68吨。 最大起飞重量:23吨。 最大平飞速度:2500公里/小时(2.4马赫)。 实用升限:17000米。 作战半径:410公里。 转场航程:2000~3200公里。 发动机:2台PII—33K涡轮风扇发动机。 电子设备:H-010“甲虫”雷达,CIIY-915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武器系统:1门30毫米机炮。8个外部挂架,可挂载PBB-AE导弹,或AA-10/AA-11近程空空导弹、P-77中程空空导弹、X-25MП/X-29П/X-29T空地导弹、Kao-500KP型炸弹。 (十五)Mig-1.44 Mig-1.44战机是俄罗斯米格设计局研制的俄罗斯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双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1983年开始设计(设计代号1.42),1989年开始首架飞机组装(工程代号1.44),2000年2月29日首飞,目前只有1架技术验证机。该机采用三角翼、双垂尾的鸭式气动布局和可调S型进气道,机体广泛采用了复合材料和可降低红外特征的技术,机身表面和进气道内也采用了吸波涂层,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装有两台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推重比约为10,具有超机动行能。最大起飞重量35吨,最大速度2.6马赫,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4500公里。装有NIP-N014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及后视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同时对6个以上目标进行攻击,还可充当空中预警指挥机的角色,对其它战斗机发射的导弹实施制导。机载武器有1门内置式30毫米机炮,机内武器舱可携带俄空军现役战机使用的所有武器和专门为该机研制的俄第五代远程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机上还保留了12个外部挂架,必要时也可携带少量武器。 鉴于80年代初美国作出研制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的计划,前苏联也拟定出关于研制第五代击机的秘密决定。之后,前苏联政府责成航空工业部和空军联手完成这项秘密任务。为此,前苏联航空工业部和空军召集一些从事军事航空装备设计工作的大型设计局,就新型歼击机的外形设计和结构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最终向俄罗斯空军提交了MFI多功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设计代号1.42)。 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对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随后,便开始了首架MFI的生产。MFI歼击机的总设计师是拉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主任设计师是格里戈里·谢多夫。在MFI多功能歼击机的最后研制阶段,主任设计师是尤利·活罗特尼科夫。1994年初,MFI歼击机组装完毕并被运往茹科夫斯基。1994年12月,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试飞员罗曼诺夫·塔斯卡耶夫驾驶该机在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中心机场跑道完成了快速滑行。但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研制工作被迫搁浅。此后,尽管联合企业就MFI的经费问题向其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过多次,但最终也没能解决。1998年初,莫斯科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格里戈里·涅莫夫和总设计师米哈依尔·科尔茹耶夫十分重视MFI的研制,在筹集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又重新启动了该机的研制工作。 1999年1月12日,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在莫斯科城郊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研究所基地,向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尤利·马斯柳科夫和前国防部长伊格利·谢尔盖耶夫以及部分国家驻俄罗斯使馆的空军武官司和国内外记者,展出了MFI第五代多功能歼击机(俄罗斯的歼击机分代,与西方习惯有所不同,俄称的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 其它:Mig-AT 米格-AT是俄罗斯米格飞机设计局和法国斯耐克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高级教练机,由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负责全机的制作与组装、系统整合与后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负责销售,斯耐克公司提供发动机,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电系统。双方为能共创双赢,俄方出资68%,法方出资32%。俄罗斯空军计划用米格-AT取代现在正在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目前该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俄专家评估:与米格-29相比,米格-AT的机动性要稍胜一筹,在近战中也更占优势。由于米格-AT采用了西方规格的航电系统,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飞行员既会操控米格-29、苏-27,也能操控“幻影”2000、“台风”、F-15、F-16、F-18和F-22等当前世界各型先进战斗机。这使米格-AT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米格-AT机身长12.01米,高4.62米,翼展10.16米,最大起飞重量在6吨左右,最大飞行速度为900公里/小时,飞行距离可达3000公里,极限飞行高度近1.6万米。在作为歼击机使用时,该机可以配备一门20毫米机关炮、两个非制导火箭吊舱(或两枚轻型航弹)以及两枚空对空导弹。 它采取前后串列的座舱设计,采用下单翼常规T字形尾翼布局。两台引擎被安装在机翼上部。它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与先进战斗机相同的线传控制。主翼采用低单翼直线翼型。机翼接近机身处改向斜前方伸展。为能提高升力,机翼前缘有高升力条板,后缘有双重缝翼。它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这使得它的推力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高级教练机。它还有几个惊人的地方,如机翼攻击角上限与F-16相同,可达25度。它的7个外挂点可载武器达两吨,只有俄罗斯的另一款高级教练机雅克-130可与之媲美。它装有多功能雷达,搜索距离达60公里。
Recommended Posts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