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Recommended Posts

Poste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转帖]

  陆军武器装备,乃陆军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其是影响陆军训练与战斗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国政府实施国防建设与陆军建设的重要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情况并无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及其与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建设、陆军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粗线条地勾勒出「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大概轮廓。

  

  一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窳劣与国民党人的建设思路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史称南京国民政府(下简称国府)。国府成立后,内有国家分裂、军阀作乱、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加上还要处心积虑地「剿灭」中国CCP领导的工农红军,自然极其重视军队建设,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北伐,蒋介石扫平了北洋军阀;东北易帜,又使蒋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国家既告统一,作为国府军队主力的陆军自然带有国防军的色彩,而从国防的角度来看,国民政府陆军(下简称国民党陆军)却属于落后军队的行列。日本情报机关评价国民党陆军「作为国防军是低劣软弱的」国府当局对此也毫不讳言:「我军队与帝国主义者之军队相较,其素质优劣相去径庭!」

  

  国民党陆军的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窳劣。自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的状况并未较清季有多少变化。因此,加强军事装备实力、提高武器装备水准一直为国民党当局以及大小军阀所重视。虽然清末民初时出现了不少兵工厂,但由于中国技术落后,国内仅能生产步机枪、小型火炮之类的兵器,且在产量与品质上均不敷现实的需要,故只好仰赖外国供应军火。据台湾学者陈存恭先生考证,从1912年至1928年,共有德国、日本、挪威、英国、波兰、俄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向中国供应了价值69,949,317两(海关银,约合国币46,693,825元)的陆军军火,这在无形之中使中国成了「万国兵器展览馆」!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封锁与歧视,中国这所「展览馆」内的「舶来品」在品质上其实与国内生产的兵器并无多少差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国陆军的装备水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趋恶劣:1929年中国陆军使用的100万杆步枪中,约达80%属于老旧破损、无法使用。

  

  除品质上的低劣外,国民党陆军装备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以1929年国府的统计,西方列强的陆军主要装备情况如下表所示:

  

  各国陆军主要装备一览表

  

  国别 兵额

  

  (人) 火炮

  

  (门) 机关枪

  

  (挺) 战车

  

  (辆) 备注

  

  英国 900,000 196 6,400 300 驻守英国本土的为343,000人

  

  美国 435,000 324 25,100 547 其中有30余万为预备役性质的护国军

  

  法国 733,000 783 35,300 2,553

  

  意大利 334,000 523 4,300 120

  

  日本 235,000 756 2,100 15

  

  苏联 1,050,000 1,096 28,300 222 【

  

  中国陆军虽然多达220万之众,所配备的机关枪却不足2万挺、火炮仅2000余门,广大士兵更是连坦克甚么样子也没见过。

  

  国民党人对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是有认识的。早在1921年7月,孙中山就在给廖仲恺的信中,提及了自己《十年国防计划》一书的纲目,其中就专门列了「军器之改良计划」、「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与「扩张奖励兵工厂」三个纲目,还明确提出了「海军建舰计划、航空建机计划、陆军各种新式枪炮战车及科学兵器机械建设计划」。(见11)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国防计划纲领草案》的第九章中也明确提出:「国防之组织,所需于器材者,愈趋而愈紧。所谓器材者,以兵器、舰艇及航空器材为大端,所要求之性能,一曰备,二曰精,三曰合于实用,四曰耐久,五曰省经济,六曰原料及技术均自立而无仰给于外国,七曰战时补充之持续能应作战之要求是也。」(见12)从上面我们不难判断,中国国民党人关于三军装备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明确目标,即为实现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但以当时中国经济、科技状况而言,最有希望实现的只有实现陆军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一项,而要想实现陆军兵器的自给自足,就必定要提高兵器生产水准,国府对此是有所行动的。

  

  二国府提高兵器生产水准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统筹武器装备建设,国府在军政部隶属下成立了兵工署,总理全国兵工及关于兵工之一切建设事宜。在兵工署的领导与参与下,国府当局积极重整军事工业,以图改良兵工制造,提高兵器生产水准。

  

  武器装备的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制式标准(即同一种兵器的各种技术参数相同),如此才能使生产、引进、配发、补给、维修等一系列事项,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前文已论及,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来源是国内自制与外国输入两种,可国内不同的兵工厂即使生产同一种口径的步枪,往往也是产品图纸各异,零部件互不通用,性能相差极大;购自国外的器械,则是「样式各别,庞杂分歧」。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兵器没有统一的制式,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极端混乱:一个师的轻机枪就可能有法国式、美国式、德国式、捷克式和中国式五种之多!其它武器的情形同样如此。同种枪械的口径不同,导致弹药种类繁多且不能互换,弹药补给就成了问题;同种枪械的性能不同,使得操练手册必须对许多不同类别的武器提供不同的指导,训练士兵就成了问题。这些既严重妨碍了武器装备的建设,也极大地限制了国民党陆军的发展。因此,兵工署成立之后,亟切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统一兵器制式。

  

  兵工署广泛征求意见,先后编印了《关于规定制式兵器之意见书》、《关于规定制式兵器之商榷书》和《规定制式兵器刍议》等资料,以研讨兵器统一的式样。由于科技落后,兵工署规定兵器制式,无非是从各国最新的兵器中,择其他们认为的最适合中国国情者,以之作为统一的标准,然后再通过购买与国内仿造的方式装备全军。下表所列即为1929年兵工署向国府呈报的制式兵器式样清单:

  

  1929年军政部兵工署所拟制式兵器式样表

  

  兵器种类 制式兵器式样

  

  步枪 德国1924年短式7.9mm新毛瑟(The Mauser short sevice rifle, 1924 Model)

  

  自动步枪 荷兰班式自动步枪(Bang automatic rifle)

  

  轻机关枪 法国1922年式哈其开斯轻机关枪(Fusil-mitrailleur Hotchkiss a'boite-chargeur, Type 1922)

  

  重机关枪 法国1917年式哈其开斯重机关枪(Mitrail leuse automatique Hotchkiss,Type 1917)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步兵平射炮 奥地利百禄44mm步兵炮(Boehler 44mm Infantry gun)

  

  轻迫击炮 法国1929年式81mm斯托克斯伯兰德轻迫击炮(81mm Stokes-Brandt mortier légères de Type 1929)

  

  重迫击炮 法国150mm斯托克斯伯兰德重迫击炮(150mm Stokes-Brandt mortier lourde)

  

  野炮 美国伯斯列恒75mm野炮(75mm Bethlehem Field Gun)

  

  山炮 法国十乃德75mm轻便两用山炮(75mm Schneider I'eger canon-obusier de montagne)

  

  轻榴弹炮 荷兰HIH105mm轻榴弹炮(105mm Haubitze L22 de H.I.H)

  

  野战加农炮 美国伯斯列恒105mm野战加农炮(105mm L/36 Bethlehem Field Gun)

  

  重榴弹炮 美国伯斯列恒斯150mm重榴弹炮(150mm Bethlehem howitzer mark B L\15.6 on howizer Carriage mark B)

  

  北洋政府时期全国有47个兵工厂,国府成立后只剩下了18家。(见18)在这18家兵工厂中,国府真正能完全控制的仅有上海兵工厂1家。虽然在列强实施对华武器禁运期间(1919.5-1929.4),国内的兵工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兵工厂依然是设备陈旧,成品产量少,品质低。面对此种情形,国府建设委员会建议:「第一步应将全国各兵工厂加以整理,分别废置合并」,同时,「广集专家,潜心研究,从事改良,庶兵器制造趋得正轨」。

  

  上述建议很快为国府当局所采纳。1929年10月31日,行政院颁布《兵工厂组织法》,对兵工厂的性质、任务、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做了统一,明确规定兵工厂一律直隶于兵工署。1931年7月,行政院又颁布《修正兵工厂组织条例》,按照工厂的规模,调整了兵工厂的机构设置。在国府的努力下,至1931年9月止,兵工署直接控制的兵工厂已增至六家,计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华阴兵工厂。在这些老厂的基础之上,国府还积极增添设备,筹划建设新厂。

  

  此外,国府还针对从前对军械装备缺乏整体补充计划、对弹药器材缺乏储积计划的积弊,规范了兵器弹药的保管、贮藏、出纳与检验工作,对废旧军械的处理、销毁、运输也有明文规定。为了提高兵器理论方面的知识,国府一面派员出国学习内燃机、坦克车、自动步枪、X光线及轻榴炮、自动步枪的制造技术;一面鼓励出版大量关于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的书籍,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于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的相关书籍应在480部以上。

  

  国府在提高兵器生产水准方面的努力,使得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呈现出了一缕向上的曙光,但由于国府军费不足,投入到兵器生产方面的经费有限,同时兵器生产水准的提高也非一年两年就能完成,故国府在提高兵器生产水准方面的成就并不明显。

  

  依兵工署提交的统一制式兵器方案,一旦国民党陆军配备了这些兵器,装备水准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兵器要么因为太先进而无法仿制,要么因为太贵而无力购进,所以兵工署的这一方案并未得到执行。1930年,国民党陆军中使用的武器装备依然是五花八门,仅步枪的口径就有7.9mm与6.5mm两种,其中既有国内自制的,也有德(国)制与日(本)制的。(见27)1932年底,国府仍旧准备实施「检验全国部队、要塞现有枪炮弹药,以便统一口径,加以整理。」(见28)新厂建设的进程也不尽如人意,汉阳兵工厂的炸药厂、金陵兵工厂的子弹厂,迟至1931年底都未能开工。(见29)兵工生产的改良方面,进展则更小,真正算得上成果的仅改良八二迫击炮(即口径为82mm的迫击炮,笔者注)这一项而已。(见30)就连国府引以为自豪的弹药器材储积计划,其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兵器弹药储存补充机关的制度化迟迟未有建立便是明证。(见31)派遣留学人员一事因经费不足,从原定的12名减至为5名。(见32)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的相关书籍,虽然数量众多,但颇多雷同,论述内容多局限在兵器的性能构造、使用方法上,人云亦云,没有深层次的分析,也缺乏针对性的研究。(见33)

  三国府武器装备建设的快捷方式与困境

  

  丛生的问题使得国府成立初期的兵器制造水准与北洋时期并未有质的提高,而国府的国防建设与陆军建设又不能等到兵器能够自给自足了才能进行。无奈之下,国府只得沿用从前的老办法,从国外购买陆军军火。

  

  利用1929年列强完全解除对华军火禁运的契机,国府当局自1929-1931年分别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挪威、意大利、比利时、美国、荷兰等国进口了价值31,413,078两(海关银,约合国币20,969,411元)的军械军火。(见34)国府此一时期从国外引进陆军军火,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军械的种类较全、品质较高,既有枪械类的轻武器,也有火炮、战车类的特种兵器。(见35)其中,优质的德造兵器占了相当的份额。(见36)

  

  自从与苏联决裂后,蒋介石对德国人渐渐有了好感,认为德国军队训练精良、武器先进,颇足效法,因此十分重视与德联络工作。(见37)受纳粹思潮影响,谋求军事扩张的德国也急于获得钨、锑、锡、铜等战略资源,因此对蒋的联络工作也十分重视。很快,1927年12月,德国人包尔(Obesrst Bauuer)抵达上海,与寓居沪上的蒋介石做了一周左右的会谈,由此开始了中德长达十年之久的军事合作。包尔还向蒋呈交了一份《整理中国陆军建议书》,指出欲使中国陆军战斗力加强,必须裁减军队员额、配备德式装备、实施德式训练。蒋对包的建议颇有共鸣,便任命包尔为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负责中德军事合作事宜,他自己则同时开展军队的编遣工作。

  1929年1月1日国府组织召开了军事编遣会议,计划将全国陆军整编为60个师80万人。虽然会上蒋介石提出了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由于此次会议的目的与议案皆致力于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军队,加上安置被裁官兵的经费短缺,军队编遣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军队编遣的失败,使国府全盘改良军队编制体制的计划落了空,国府便改为从事一些诸如改组陆军中央机关、重建指挥系统、颁布陆军典范条令与规章制度之类细节性的工作。不过,由于大量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国府陆军兵种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依托从德国购进的武器装备,并借助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直接指导,国民党陆军装备了一个教导队。该队按现代陆军编制辖有一个步兵队、一个重兵器队、一个炮兵队、一个士兵队和一个通信队;未几,继包尔之后出任顾问团总团长的佛采尔(Georg Wetzell)还将教导队扩建成了两个教导师。这些德式装备部队,是国民党陆军多兵种现代化部队的胚胎,日后著名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等国民党陆军精锐部队皆脱胎于此。(见39)

  

  国府成立时,在直辖的中央陆军中,只有八个炮兵团,所装备的基本是从北洋军队手中收缴而来的德造后膛炮或日造山炮,这些火炮只能从暴露的阵地上进行射击,射击时还须用方向标尺和准星进行瞄准,作战所必需的观测和通信器材则基本不堪使用。(见40)凭借从国外引进的火炮,国民党陆军炮兵部队的落后面貌得到了部分改观,上文提及的德国顾问帮助建立起来的教导队中的炮兵队便是一例。1930年国府还自瑞典订购了十二门七五卜福斯(Bofors)山炮(即口径为75mm的山炮,笔者注)。这批山炮抵国后,军政部随即拨付炮兵训练、操作、试射、验收及备战。正是这一批七五山炮,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见41)1929年,国府从英国购入了二十四辆「卡登劳埃特」式(Card-Eniloyed)小型坦克,遂于正式编制中成立战车连,开启了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先河。(见42 )

  

  以上陆军兵种建设成绩的取得,与外国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是分不开的,也是国府成立初期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显著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国外引进武器装备是一条暂时摆脱国内国防工业薄弱、兵器生产落后状况的快捷方式,可这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国府新的困境:装备与军队过份依赖于外国军火,尤其是坦克部队,连一个螺丝钉都不是国内自造的,只要外国停止供应配件,国民党陆军的坦克就注定要成为一堆废铁。另外,武器装备来源众多,理应详加规划,而国府人浮于事,机构重迭,不少政要还有从军械采购中捞一把的念头,武器装备的引进有很大的随意性。(见43)如此,部队又装备了大量各式类型不同、操作各异、零件相左的外国装备,光统一兵器制式一项就已变得更加困难,遑论弹药供给、装备的维护与训练!而上述问题不解决,兵器的自给自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因此,国府成立初期陆军军火的引进恰是一把双刃剑,其既部分地改变了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落后面貌,也严重地阻碍了国府谋求兵器自给的努力。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蒋介石一直将军队作为巩固其政权的工具,国民党陆军对外职能与对内职能的区分往往并不清晰。因此,本来理应为国防建设服务的装备建设成果被用在了内战上。1930年中原大战时,国府出动教导第1师和第2师进攻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队;还凭借其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新建的炮兵,实施步炮协同战术,将西北军打得落花流水;红军在初期反「围剿」的胜利中,也往往发现许多新式装备的影子。上述弊端在国府成立初期是看不出来的,可一但出现日本这样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入侵时,问题的严重性便暴露无遗。

  

  ----------------------------------------------

  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终有一天,会由敌人制造的废墟中出现崭新的国家,只要地球存在,这个国家就将继续存在。敌如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

  京。敌如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

  略,我们就继续抵抗、敌人不懂得中国领土是不可征服的。中国是毁灭不了的。

  

  现在就冲锋枪,轻机枪,反坦克套装,步枪,手榴弹和地雷等方面作逐一补完。

  

  轻机枪————-公正的说,捷克ZB26轻机枪是一款不错的班用自动武器,但绝非米有缺点,第一是弹匣位于上方,不利射手瞄准,第二是容弹量仅20发,这就导至战场上频频更换弹夹,使火力中断,在未来更加依靠步兵火力的战斗中,作位班火力核心的轻机枪,这将是至命伤,如何解决?抗战前的巩县兵工厂已经给出了答案:第一,将进弹孔改为侧面,在基准线上改进瞄具,第二,改用150发的金属弹链供弹,这样可以充分发扬火力的持续性,和故障不断的歪把子相比,更加优秀。但最关键地射速问题,却不是一时能解决的,好在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还达不到机枪不能压制地步,可以无视。最可惜的是抗战开始后,以制式统一为理由中止了该款改进型的生产,如果可能,将是新型步兵班最合适的火力中心。

  

  步枪(手动枪机)——————中正24性能相当不错,射程远,威力大,但长度不足。有哈德族建议换装K98K短步枪,需是那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德军,在远火力旺盛的前提下,为便于携带而装备,如果用于中国,只会在日常的白刃战中,限国军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所以不但不能改短,在控制重量的前提下,还应加长,其一基准线更长射击精度更高,其二可以抵消38式的拼刺优势。另外还要为大规模生产对全枪作进一步的简化,取消不必要的零件,以求在数量上压倒敌人。

  

  冲锋枪——————德国MP28式性能一般,但日本军对冲锋枪完全不加重视,如果加以简化,大量装备部队,在近距拼刺中,集中起来作火力齐放,对拼刺不开枪的日军将造成重创,当然海可以在改动供弹口后,设计70发的弹鼓,足以与毛子的婆婆杀43型相比美。

  

  手榴弹——————木柄手榴弹破片杀伤区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1。加大手榴弹的药量,使其更加具有防御手榴弹的的特征,用威力弥补空白。2。加装钢预制破片套,使破片分布更加均匀。当然更须要改革的还是战术,如果能够使用八路军的密集投掷战法,对日寇必能造乘更大的杀伤。

  

  步枪(半自动)——————对于以武士道武装的日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动兵器进行杀伤,可是无论毛子的SVT还是米国的迦兰德,都不会在自身不足的条件下支援中国,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力更生,基型枪可以使用K98K卡宾,一是口径统一,后勤简化,一是本身不重,增加作动筒后单兵任可承受,再加上20发的捷克式弹夹,能够对敌人行成压制性的火力。

  

  迫击炮——————相对于鬼子大量装备的掷弹筒,偶更中意60口径的步兵迫击炮,其威力射程均在掷弹筒之上,中国当时的工业实力生产也没有问题,使用训练十分简单,前沿布署后更能大幅提升前线士兵的士气,相对于工业化要求极高的重型榴弹炮,迫击炮可以更灵活的打击对士兵威胁最大的目标,真是一种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好武器!!

  

  终极兵器——————有人会说在抗战中使用火箭炮是非常不现实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在战争后2年的1947年,工业力几乎为0的中共兵工人员就研究出了102口径的火箭弹,那么战时的国民政府可不可能集中人力物力,研发一两种100以上的轻型火箭炮呢?对于轻步兵为主的日本军队,当一排排地火箭炮喷射的死亡之雨到达头顶的那一刻,也许他们在成佛的同时才会真正会对这场不义之战反省与谢罪吧。

  

  讨论抗日该用什么样的武器,就应该先讨论打什么样的仗。看看国军在抗战中的作战,仓皇逃窜、亡师失地的就不说了。便是坚持作战的战例,也往往是强攻死守,结果是少数惨胜,多数惨败。那么应该怎样打呢?CCP的敌后游击战生存能力强,但是歼敌能力弱,它可以保护沦陷区的人民少受屠杀,可以使沦陷区的资源少被日军利用,但是不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不能对日军构成较大威胁。当然这是由于共军没有后方,基本没有武器生产能力造成的天然缺陷。那么有后方可依托,有一定武器生产能力的国军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可以效仿越南战争中北越的做法,打渗透战。即不断将师级部队派往沦陷区,发动沦陷区人民,在山区建立巩固基地,实施运动战。其人力补充,来自沦陷区;武器弹药补充,来自后方供应和战场缴获;伤病员送往山区基地。

  

  这种战法与共军的游击战很相似,但是也有区别:

  1、规模比游击战大很多,游击战一般只能袭击伪军和日军中队以下单位,此种运动战当具有单独消灭日军一个大队的能力。

  2、抗打击能力更强,游击队由于人数、武器弹药过少,一旦遭受沉重打击,往往难以恢复元气。此种敌后师在必要时,可以不惜巨大牺牲以消灭敌人夺取胜利,作战结束后残部退回后方整补。

  3、游击队建立的游击区,日军大部队往往根本不受阻碍,畅行无阻。此种敌后师建立的敌后根据地,则可以袭击日军较大部队,破坏敌之战略企图的达成。

  那么这样的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呢?

  1、应该是日式兵器,步机枪口径应该选为6.5毫米。

  2、步枪应使用改进型三八大盖,枪管从745毫米缩短为600毫米,使用较长的三棱刺刀,确保上刺刀后的长度与三八大盖相同。因为枪管缩短则便于生产和携带,使用三棱刺刀防止变形。老八路的回忆录经常说:“刺刀捅弯了,就用脚踩直了再捅”。不赞成使用半自动,因为易出故障,且耗弹量大。

  3、冲锋枪,不鼓励使用,因为耗弹量大,无法保证供应。抗战中共军都是只打三枪就冲锋,国军也强不到哪里去。没有苏联的工业基础,就学苏联给新兵配冲锋枪,是不明智的。给师部配一个冲锋枪排就好了。

  4、轻机枪,应该使用捷克造,但是口径改为6.5毫米。据说英国仿制捷克造的布伦式生产更简便,可以考虑。

  5、迫击炮,尽量大量生产,使用生铁弹头以节约成本。

  6、步兵炮,仿制70毫米日式92步兵炮,由师部集中使用,用来打炮楼。

  7、火箭炮,应该生产,使用生铁铸造以节约成本。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竹筒装推进剂(也就是黑火药),配上生铁弹头。由师部集中使用。

  每月向敌后派出十个师,作战半年以后退回后方整补。在敌后保持50-60个师作战,时机成熟时向伪满也派出渗透部队。如此,可以消灭更多倭寇,在国际上打出华军威名,在战后瓜分战利品中得到更多利益(蒙古和东南亚)。

  

  批评下啊~~~47年我们毕竟接管了8少日军的军工部门~加上俘虏的日军技术人员帮助才有了生产以上武器的能力~~~~但仍然不能大批量的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之前完全靠自己做~~~~~~实在是困难了点~~~~仍然达8到自主赶走日本人滴目标~~~~所以泼下冷水~~~~表发飙~~~偶先闪了~~~

  

  30年代武器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问题是地方军阀的发展往往受到中央打压,比如山西其实可以生产汤姆生冲锋枪,但老蒋只准他修枪;广东准备依靠德援建设毒气、防毒、重炮、飞机组装等军事工业,在老蒋坚决反对下半途而废。

  

  乌龙茶有没有考虑过,叫蒋总裁学学斯佩尔老兄的思路,按流水加工的原则在后方多搞点家庭作坊.要知道,抗战时我军固然武器数量不足,弹药更是少的可怜.你那些自动或半自动兵器打光子弹后还不如汉阳造.反之,如果弹药充足,则八路,还有川军这些装备差的部队就可以发挥出可观的战斗力了.老毛子的思想就是不依赖精兵,用足够多的蚂蚁咬死大象.木桶理论还是很有用的.

  

  胡搞,当时最头痛的问题是只有少数中央军的精锐可以跟鬼子正面硬扛,连八路这样的百战精兵都受限于武器尤其是弹药严重缺乏而只能零打碎敲,远远的放几枪,而且严重缺乏持续作战的能力.所以,当时蒋最迫切的是给全国近千万抗日武装力量提供足够的步枪子弹,让这些武装力量派上用场,中央军的精锐则可作为机动打击力量来使用.至于技术问题,当时很多军阀的辖区都能量产步枪和轻机枪子弹,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也逃到了大后方.以他们为骨干,把民间力量组织起来造子弹,应是不难的.

  

  关于八路的子弹是肿裁的问题,因为我看火器堂介绍,WW的记录是步兵子弹完全够用,至于发不发给共党就两说了,又即使有子弹,也要重点保机枪,毕竟现代是火力的战争,步枪齐射是比不上吼叫的机枪的,技术工人远不够用,要打败倭人,必须以他们为种子,培养1000万以上完全产业工人,才能与敌一争短长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

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