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942 Posted 2006年5月12日 08:55 Posted 2006年5月12日 08:55 转自《凤凰周刊》特别注明(作者李大同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 ,有关平型关部分全文转录。俺也暂不评论,只提个线索,也不用啰里啰唆引用其他,就拿这篇“文章”本身: 八路军的战绩是什么?打死多少日本人? 其他国军的战绩是什么?自己死了多少基层官兵? 八路军参战的是几个师? 其他国军参战的是几个师? 若其他国军取得和115师一样的战果,所谓“平型关战役"的结局会如何? 以下原文共赏 对抗战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加平型关战斗情况的宣传和叙述,就出现前后不一的说法。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在平型关外蔡家峪——小寨一带伏击日军一支辎重部队,打了一个胜仗,消灭了不少日军,缴获颇丰。但这场战斗只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次战斗。而当时的宣传和后来不少著作,几乎以这场战斗替代了整个平型关战役的叙述,使一般不了解情况者误以为,平型关战役就只有八路军在那里打仗。关于这次战斗的歼敌人数,把消灭敌军数百人夸大为消灭敌军数千人(原先说是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三千多人,80年代后许多中共党史军史著作已改为歼敌一千多人,90年代有的著作复又改为500余人、600人)。 事实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加平型关战役,只是9月25日在平型关外东北山地蔡家峪附近,从关沟到东河南村地段,主要在小寨村山沟的战斗,参加部队是一个师,时间只有9月25日一天。而平型关战役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署指挥的战役,集结参加此役的有孙楚、杨澄源、傅作义、陈长捷、高桂滋、刘茂恩、朱德等七个军十数个师的部队。如从9月12日大同失守后广灵、灵邱作战算起,至9月底茹越口、铁角岭南失陷,中国军队从平型关地区撤退,则先后有20天左右。仅在最靠近平型关的地区作战,也有10天左右。 国民政府军大批部队担任平型关正面与日军作战,在许多要点与日军反复争夺,给日军重创。在林彪师于蔡家峪附近伏击战前后,第三十三军第八旅(孟宪吉)在平型关前与日军激战两昼夜;第一一五师蔡家峪附近伏击战的前一天(9月24日),第十七军(高桂滋)在平型关前与日军搏战,伤亡即达一千多人;第七十一师(郭宗玢)反攻团城口曾与日军激战;第六十一军(陈长捷)为解救第七十一师,攻占鹞子涧,程继贤团几全部牺牲;孟宪吉旅与第六十一军吕瑞英旅在东、西跑池与日军也进行了拼战。最后有第三十四军(杨澄源)第二0三旅(梁鉴堂)的壮烈牺牲。 一些著作中,对第一一五师的团营作战情况都细加叙述,而对其他一些军、师、旅的作战都置于不论。将第一一五师参加的一场平型关外的伏击战斗与整个平型关战役混淆,抹煞其他许多部队的战绩,甚至给人印象,似乎只有八路军积极抗日,其他的国民政府军队不是逃跑,就是溃退。这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相关资料-----日军的辎重兵: 日军当时入伍体检标准分为甲种、第一乙和第二乙。前两种是作为现役入伍的,而第三种不是作为现役而征兵(后备役)。 辎重队即后勤运输部队,辎重兵(为第二乙)主要是运输弹药和粮食以及和战争有密切关系的物资的兵种。分为马运和汽车运输两种方式。 马运又分为“挽马”和“驮马”两种。 时间: 1937年9月25日凌晨五六点开始。这之后的两天一夜中,115师打了一个胜仗,袭击了走进埋伏圈的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21旅团42联队的运输队(辎重队),歼灭近1000人,缴获大量汽车和骡车运送的物资,这就是“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共首次联合对日作战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作战,平型关大捷则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部分,而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的第一次大战役。就在115师对日军进行伏击战的时候,国民党33军的独立第8旅也正在平型关同日军作战。 据时任国民党61军军长的陈长捷回忆,阎锡山曾订了一个把日军放进平型关内加以围歼的决战计划,可是后来计划改变未能实施,9月中旬,日军板垣师团主力从广灵、蔚县分路向灵丘急进。9月19日是中秋节,孟宪吉独立第8旅奉阎锡山命令前往平型关,21日占领了平型关阵地。该旅第623团第1营营长刘光耀回忆,日军先头部队在9月21日午夜已经到达平型关下,开始向晋绥军发动第一次进攻。进攻的日军是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率领的共约4个大队的兵力。而115师伏击的,正是21旅团的辎重部队,和独立第8旅配合作战。 平型关战役自9月22日持续到9月30日,最后因指挥不当、国民党各部队间的合作不善等等原因而失败,各部队撤退至五台山、云中山、芦芽山、忻口、祈县一带组织防御,保卫太原。战役中,28日,61军217旅434团在团长程继贤率领下,与日军反复争夺1386.6高地,最终程继贤及全团官兵除派出联络增援的团副郭唐贤、营长张景舜及一通讯排长三人外,其余均为国捐躯。 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傅作义等又组织了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等,11月8日,太原陷落。平型关战役虽然失利,但平型关大捷却使115师名声大振。25日,115师胜券在握的时候,林彪已经把消息向朱德汇报了,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很快在全国广泛传播。
BF1942 Posted 2007年1月23日 06:18 Author Posted 2007年1月23日 06:18 国共合作的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中旬,山西东北门户天镇、大同失守。时逢中秋节,山西普降大雪。群众普遍相传:“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戴孝,是不祥之兆!”晋绥军在日军进攻前的全线失利,让第二战区压力很大。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第120和第129师,数万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带有青天白日徽章的国民革命军军服。 此时日本侵略军已长驱入晋,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迫切希望倚重八路军抵抗日军的锋芒。双方迅速达成了由八路军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在敌后打击日军、配合晋绥军友军的协议。 1937年9月19日中秋节当天,最早在平型关抗击日军的晋绥军独立第8旅已经到达了平型关,并占领了阵地。而日军先头部队在9月21日午夜到达平型关下,开始向晋绥军发动第一次进攻。同时日军还有一支军队正向平型关侧后大营绕袭,企图断晋绥军平型关后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山西境内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即太原会战的第一个战役平型关战役,由此在平型关地区正式展开。 在日军进攻平型关之前,阎锡山已经向周恩来和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调集重兵,计划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彭德怀提出了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对此阎锡山表示同意,并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帮助八路军掌握敌军动向。 敌人是一支从灵丘前往平型关给围攻平型关日军送补给的部队。 9月24日晚,部队已经在埋伏点———一条一边是山,一边是狭长土沟和河滩的地方隐蔽好了,经过一夜风雨侵袭的战士们,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趴在冰凉的阵地上,等待战斗。中午,鬼子来了,部署好的3个团将沟内的日军分割成数段,并迅速进入沟内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日军赶来的飞机面对混杂的战场无能为力。三个小时后,战役结束。 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打了胜仗,国民党《扫荡报》的记者得知八路军平型关获胜,带着摄像机来拍了新闻纪录片。第二战区的国民党将领纷纷祝贺:“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长驱直入。”蒋介石也先后两次发来贺电。 来源:中学时事报
Recommended Posts
Create an account or sign in 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in order to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for a new account in our community. It's easy!
Register a new account登录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here.
现在登录